導言|Introduction
中國經濟有很多「硬傷」,每當我們想要更上一個台階,都會感到它在給我們設置無形的障礙,讓我們感到「力不從心」。其中一個最大的「硬傷」就是我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問題。這種脆弱性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比如中國銀行體系雖然進行了全面的股份制改革,但是,從偏重傳統的商業信貸、靠有形資產抵押品「控制」信用風險、靠「息差」作為主要利潤來源等運作模式來看,中國銀行體系直到今天依然保持著計劃經濟和低效率市場經濟國家所共有的一些落後特徵。於是,國家採取的固定匯率制度、非市場化的利率設定機制等都是為了保護中國經濟在對外依存的增長模式中所形成的銀企之間的借貸關係不受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的負面衝擊。
但是,這種「過度保護」的政策體系,不僅影響了政府自身政策調控的有效性,而且也影響了中國銀行業融入全球化所需要的核心競爭力的培育,更影響了它們平日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去強化業務創新和風險管理的意識以及積累寶貴經驗的重要性。所以,一旦銀行開始嘗試開拓一個全新的業務領域,如消費者信貸、農業信貸、中小企業融資、跨行跨地區貸款、中間信託業務等,往往就會出現「走過頭」的局面——只追求眼前日益增長的高收益卻忘了採取有效的手段來控制日益積累的風險。另外,由於銀行業規模過大、資源過於集中,也嚴重影響了直接融資發展的環境。那些不具備貸款條件而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與個人被排斥在中國的金融體系之外,從而導致了中國金融業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活力無法與企業創新的活力以及個人的消費活力形成有效的互動機制。這也就是中國經濟直到今天還無法擺脫自己處在一個「貿易大國」和「金融小國」的「矛盾體」之中的原因所在。
本書的第三部分收錄了筆者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後對中國金融業的「脆弱性」問題所作的一些觀察和研究。它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反映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模式所帶來的對金融業「過度保護」的問題;二是闡述中國銀行業和金融市場的創新活動與成熟市場國家相比,存在一個「形似而神不似」的特徵;三是向讀者揭示這種脆弱性是東亞增長模式中共同暴露出來的一個「軟肋」。
這一部分的寫作意圖就是想傳遞給讀者這樣一個信息:中國要想成為世界強國,就必須改變今天以銀行為主導的「間接金融」結構,而增加能夠有利於中小企業創新和發展的「直接金融」的比例!這個變革的成功與否,不僅取決於我們的市場設計、工具創新等「硬件」建設,更取決於我們能否培養出一流的金融從業人員以及打造出完善的制度體系。如果沒有這樣的軟環境作為「保障」,那麼,中國就很容易出現泡沫膨脹而不是效率改善,而且每一次遇到問題就只會用過度的監管來加以控制。最終,中國金融體系的建設就無法獲得實質性的改革成果,無法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變革的有力助推器。
第一篇題為《中國式的「創業板」能走多遠?》的文章,向讀者指出了被銀行體系邊緣化的有活力的中小企業確實需要創業板這樣一個創新的融資平台。但是,筆者同時強調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的首次公開募股價格的合理與否、專業化投資團隊的參與程度、「准入」和「退出」的機制建設、有關市場參與主體的信息披露質量、投資者教育的深化和市場監管的力度以及宏觀經濟面「新增長點」是否形成等因素都將直接決定「創業板」的未來發展空間。
第二篇題為《誰製造了「房奴」、「車奴」和「卡奴」?》的文章,向讀者闡述了銀行業開展消費者信貸創新業務要考慮中國市場成熟度的重要性。為此,開展消費者信貸業務的中國銀行業不能一味地去擴張業務追求暫時的利潤,而應該注意對消費者信用透支行為的適度教育,加強金融行業之間個人信用評價體系的共享程度。同時,國家也要加強對惡意透支行為的法律制裁,客觀地評價消費者信貸業務對經濟增長的「雙刃劍」作用。
第三篇題為《談當前農村金融「特殊性」》的文章,以農村金融這一新型的金融創新業務與傳統商業信貸模式作比較,向讀者揭示了其特殊的風險特徵。如果銀行業不注意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集資成本的昂貴問題、抵押產權不明晰的問題、扶持項目的差異化程度大的問題以及農村企業缺乏現代化公司管理的水平等因素貿然放款,就很容易「背上」新的不良資產。
第四篇題為《東亞國家為什麼排斥金融創新?》的文章,向讀者闡述了東亞國家都採用日本開創的製造業和出口立國的增長方式,為了保證企業有足夠的激勵機制從事製造業,各國政府都採取了「抑制」金融體系的資金成本和讓機構之間互相競爭的措施。比如採取有競爭力的固定匯率制度,控制利率的水平,排斥互相之間的競爭以保證企業穩定的融資條件。但是,這就影響了重視資產價格自由變化的金融體系的發展。而一旦東亞國家開始嘗試放開金融資產價格的管制,就很容易引起資產價格的波動,從而影響了企業的生存環境,最終導致沒有實體經濟繁榮支撐的資產泡沫破滅的後果。
第五篇題為《打造「信用評級」的「中國標準」意義何在?》的文章,向讀者揭示了在美國次級績危機所引發的金融大海嘯的問題上和「歐債」問題所引發的歐元外匯市場「過度反應」的問題上,全球壟斷的美國三大信用評級公司暴露出了它們在選擇評估成果的「公開時機」上的嚴重問題。作為世界儲蓄大國的中國,如果沒有一家能和美國並駕齊驅的信用評級公司,那麼我們的資產質量很有可能會被不恰當地評估或被在不恰當的時機公佈其結果,引起全球市場的過度反應,直接危害到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定。
下面,就讓我們共同去瞭解中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表現,並思考如何盡快打造我國成為「金融強國」的辦法。
中國式的「創業板」能走多遠?
2009年3月底,人們終於等來了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對創業板的認可。雖然,它已經向海內外公佈了將在2009年5月1日起實施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但是,「創業板」還是引來了人們讚揚和質疑的兩種不同聲音。如何將它積極的一面充分發揮,以帶動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就業能力的提高,同時如何抑制它可能帶來的消極效果——即可能導致重演劣質企業圈錢的行為和缺失財富價值創造的能力而被大眾邊緣化的問題,都將決定中國的金融體系能否健康發展,甚至中國經濟能否做大做強。
以下,筆者將從創業板應該發揮的六大基本功能(價格發現、流動性保障、風險分散、信息生產、公司治理和價值創造等)的角度來指出今後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從而保證我們的創業板不僅僅與成熟市場在「外形」上相似,而且在「內核」方面也神似。
第一,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應該是具有未來增長能力強的企業,是引領中國經濟進行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主力軍。所以,首次公開募股的條件既要能讓一路扶持企業過來的風險投資家、私募基金經理、慈善基金家都能夠通過上市來實現補償前期投資成本和風險的高收益,同時也要給二級市場的投資者留下足夠的財富創造空間。否則,劣質企業的混入必然會導致非常糟糕的示範效應——更多的劣質企業會來渾水摸魚,結果,市場的投融資環境就會一天天惡化下去,再次出現主板市場的狀況。從這個意義上講,如何保證一個公平有效的首次公開募股價格是維持市場繁榮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關鍵。
第二,創業板面臨的一個最大考驗是市場的流動性。由於處於市場發展的初級階段,上市公司的數量十分有限,如果人們還是以在主板市場打新股的「投資理念」來追求投資的超常收益,那麼市場很可能會出現暴漲暴跌。這不僅不會給中小企業帶來良好的融資環境,而且還會嚴重影響到投資者的合理預期的形成,無法對有成長性的企業作長期的價值投資。結果,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因為自身抗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就會選擇急功近利的項目投資,有些企業甚至為了獲得相對穩定的融資環境,鋌而走險,做假賬來欺騙大眾。所以,如何在保證高質量的門檻條件的同時發展壯大這一市場,並且提高創業板市場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這將是包括中小企業、投資者和監管部門在內共同需要努力解決的問題。
第三,由於創業板流動性本身並不如主板市場,要保持這個市場鮮活的創新能力,就必須不斷地進行「換水操作」,讓優質的中小企業能夠充分進入這個市場,讓劣質的企業不斷退出市場。當然,向主板市場提供更多優質企業也是創業板應該肩負的神聖使命。只有不斷地「換水」,投資者的市場風險才能加以克服。在這方面,監管部門要負起義不容辭的「換水」的責任,這是創業板市場履行風險分散功能所需要的政府支持。當然,這也需要有更多的風險投資家、私募基金和家族企業能夠向政府源源不斷地提供新鮮水源,否則,流動性的缺失也會沖銷靠「換水」降低風險的效果。
第四,信息披露的質量直接關係到創業板市場能否繁榮健康地發展下去。由於這個市場的企業信息積累的時間很短,信息披露的難度就很大。但是,只要有可能,就必須充分挖掘這類企業的信息。這是保證更多投資者加盟這個市場,以及更多的企業願意進入這個市場來實現自己的價值創造的關鍵所在。我們可以放低企業進入創業板市場的業績門檻條件,但是,我們不能怠慢及時披露信息的要求。這種苛刻的義務既能夠促使中小企業發揮自己創新的能力和創造價值的水平,同時也能保證投資者長久地留在這個市場,支持和分享這類企業所帶來的更大的財富效應。
第五,創業板交易的規則和准入條件不僅要針對企業,而且也要針對投資者,要避免出現不公平的交易方式和因人而異的「退市」標準。一定要制約利用創業板市場流動性小波動大的特點來牟取暴利的過度投機行為,也要監管那些利用創業板市場門檻低的准入條件而惡意圈錢的行為。而且,問題要盡量及早發現、及早處理,不能像主板市場那樣把問題擱置到後來無法解決的地步。為了不讓這個市場再被邊緣化或畸形發展,我們一定要痛下決心,同時監管部門也要時時告誡自己「長痛不如短痛」,把問題控制在它形成的初始階段。
第六,創業板應該是最能反映企業的價值創造的地方。我們要培育更多專業化和責任感強的風險投資家和私募基金,讓他們積極參與到向這個市場輸送優秀企業的行列中來,並且要通過他們對企業決策層的滲透和抑製作用,來充分展示這些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從而為中國資本市場的多元化和多層次化建設創造出更多的投資渠道,並通過企業財富創造水平的提高來帶動我國全民族整體創新的意識和能力的改善。這也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探索的強國之路。如今,危機當頭,中國也在探索擺脫危機的各種方法,但要從源頭上提高國家的競爭力,我們還需要培養更多的能夠打造中國品牌、中國技術專利和中國標準的現代化企業。從這個意義上講,創業板應該更加注重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和投資者的財富積累。
誰製造了「房奴」、「車奴」和「卡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