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製造了房奴、車奴和卡奴? 第二部分 價格穩定與宏觀調控政策 (3)
    我們也高興地看到,中國經濟開始出現了結構變化的跡象:在企業業績提升的過程中,持高不下的固定投資的比例(同比增速)開始向下調整,社會消費能力開始回升。如果這種變化真的是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轉變(制度完善和市場競爭所帶來的劣質企業的退市)、金融體系配置效率的提高(銀行信貸、企業上市和增資擴股行為與企業績效掛鉤)、社會福利體系的改善(減少老百姓未來支出的負擔),而不是暫時性的宏觀調控的結果和市場策略性的選擇所致(與中央政府博弈的結果),那麼,如今中國經濟的運作效率確實在不斷提高。只要我們充滿信心,甚至敢於承擔當前一些經濟波動的成本,而不輕易導入大規模的宏觀調控政策(以免經濟運作的效率受到破壞),那麼,結構性流動性過剩問題對中國經濟的負面衝擊一定會不斷減小,直到消除。但是,目前我們也不得不看到,在這些好跡象出現的同時,貿易順差和貨幣供給在大幅度地增加,流動性過剩衝擊造成的負面影響確實不能忽視。所以,目前中國經濟運行效率提高的生成機制還是不明朗,中國經濟是否開始進入了良性循環還需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不管怎樣,改革開放應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而且它也是徹底解決中國目前所面臨的結構性流動性過剩的關鍵所在。因為中國的流動性過剩並不是由於央行主動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所致,也不是因為銀行積極地擴大資產規模拚命放貸所產生的惡果,根本的原因是在較為剛性的匯率制度下,貿易順差的膨脹所導致的日趨嚴重的外匯占款問題(相伴隨的是銀行存款的急速上升——這是導致近來銀行貸款加速的根源所在)。

    「外匯占款」就像一個打開的卻又無法自由調節的水龍頭,「流動性」就像嘩嘩噴射出來的水柱,央行的加息、存款準備金率的提高、央行票據的大規模發行等手段就像人們在拚命地更換不斷灌滿水的臉盆、水桶等盛水工具,來緩解勢不可當的貨幣流動性對企業投資、物價水平和資產價格等所產生的較大負面影響。可結果,洶湧的水流還是會因為盛水工具的缺失而溢出到沒有很好排水能力的水泥地上。因此,解決這樣的流動性衝擊的方法就是要把這個壞了的出水口盡快堵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匯率自由浮動)!這種做法是否立即可行,取決於人們當前喉嚨的乾渴(對外經濟依存)程度和新建可以自由調節的水龍頭(內需支撐的經濟結構)的速度以及全體相關人員對未來水源的期待力度(對改革開放政策的共識和信心)。

    具體而言,政府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當前流動性過剩的宏觀環境,大力發展金融市場(如企業債市場和金融衍生品市場等),促進金融創新活動;拓寬優質企業和有成長潛力企業的融資途徑(尤其是要創造市場環境鼓勵優質中小企業上市或增資擴股),降低其融資成本;強化金融體系和企業自身的公司治理能力,以真正提高消費者分享企業業績增長和金融機構績效提高的可能性。另外,中央政府要加快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甚至要利用當前流動性寬裕、發債成本較低的「優勢」,積極融資,並切實調整和優化好稅收結構,將合理籌集到的資金及時用於或扶持醫療、教育、就業、養老、住房等社會公共品的投資環節中,以分擔老百姓的生活負擔,並提高整體的消費水平。

    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有效地支撐民間創業和風險投資的活動,分擔企業家和資本家的投資風險,以促進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中國經濟整體的運行效率。這裡要指出的是,在結構調整沒有完成的階段,開放確實存在惡化流動性過剩的可能性,但是,不能因為存在這種可能性就去遏制開放,遏制競爭和提高效率的外部環境;相反,要通過制度的完善,來確保資金流向更有效率的地方,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供需互動關係。而一旦這種健全的市場機制有效地運作起來,那麼,物價水平、匯率水平和資產價格的變動就完全可作為一個有效的信號(看不見的手)被市場所接受。只要它自發地調節市場的供需關係,通脹和泡沫現象的「持續」存在就不太可能了。因此,在這樣一種「流動性繁榮」的狀態下,也就沒有必要過分地依賴宏觀調控的手段來控制價格的變化。

    三、宏觀調控是為結構調整創造環境、爭取時間,而不應成為改革開放的障礙。

    當前通貨膨脹引起了「負利率」現象,在流動性過剩問題沒有得到充分抑制和消費者支出負擔沒有得到根本緩解的情況下,確實有可能會通過企業投資擴張,從而進一步加劇中國經濟對外依存的程度。同時,由於物價的外部衝擊和企業自身的投資擴張行為,很有可能形成「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現象。而且,在當前貧富分化的中國經濟環境中,這種形式的價格上漲甚至會引發社會的不和諧因素。另外,在「負利率」的環境中,消費者閒置在銀行體系裡的資金隨時可能流向資本市場,尤其當我國資本市場還缺乏深度的時候,其價格形成機制很容易受到波及。再者,銀行也會尋找高收益的投資渠道來沖銷通貨膨脹的風險,由此會造成銀行體系金融風險的沉澱和加劇。所以,適度、及時和透明的貨幣政策的導入還是十分必要的。

    2007年年中,再度加息(利息稅的減免只提高了約0.6%的年利率)的意義主要在於以下幾點:首先,能夠緩解「負利率」現象(雖然央行自己也清楚地認識到,貨幣政策對流動性過剩問題的直接影響並不很大);其次,增加企業的融資成本,控制固定投資的反彈;再次,顯示出2007年央行貨幣政策的目標是控制通脹水平,而不是資產價格。可事實上,在目前的中國經濟結構中,該政策的實際效果可能十分短暫,而且十分有限,其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大多數的消費者出於緩解未來各種大額支出負擔的目的,大量儲蓄和投資。

    他們對資金投資的「實際回報率」十分敏感,而拉美國家中發生的貨幣錯覺所導致的「消費過熱」現象很難發生。另一方面,企業業績十分強勁,流動性十分充裕,所以,貸款利率的上升可能不會太大地影響企業的投資決策。利息稅的減免雖然從儲戶的角度等於加息,但是,它不能當做宏觀調控的手段來濫用,而要根據一國的稅基狀況和經濟結構的變化來調整。從這個意義上講,利息稅的減免標誌著我國稅收政策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而在流動性過剩的環境中選擇這樣的調整確實抓住了良好的時機。儘管如此,也千萬不能形成這樣的錯覺:貨幣政策的目標可以隨便借助財政政策的工具來加以實施!否則,對其效果的評估一定是「虧本買賣」,得不償失。而且,政府的公信力也會因此受到很大的傷害。

    總之,中國的宏觀調控政策應該為漸進式的改革戰略爭取時間、創造環境,但不應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也就是說,當經濟運行的效率和宏觀經濟的穩定發生暫時性衝突的時候,我們應該首先重視宏觀運行效率的提高,暫時性的經濟波動可以通過制度的完善來分擔和緩解,而不應該盲目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甚至放慢改革開放的步伐,一味地追求暫時性的「穩定」。因為當前中國經濟波動的根源是結構性流動性過剩,它無法通過宏觀調控來加以解決,而且,為爭取暫時的穩定,宏觀調控所付出的代價會開始變得越來越大。唯一解決結構性流動性過剩問題的出路就是通過深化改革和開放的戰略,形成投資和內需匹配的制度環境和激勵機制,從而建立起一個良性的價格形成機制,以提高中國經濟運作的效率,徹底走出依賴宏觀調控的經濟怪圈。

    治理通脹預期的三大政策環節

    中國人民銀行2007年第三季度全國城鎮儲戶及銀行家問卷調查顯示,四季度物價繼續上漲的居民占比、銀行家總體物價預期指數、消費品和服務價格預期指數等均創下調查以來的歷史新高。2007年11月中旬,央行行長周小川在接受央行主辦的《金融時報》採訪時也表示,下一步宏觀調控要充分發揮價格槓桿工具的調控作用,穩定通貨膨脹預期,加強利率和匯率政策的協調配合;要避免長期負利率的局面。

    本文依據國外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並針對當前中國通貨膨脹的特點,提出抑制通脹預期繼續膨脹所需要重視的三大配套的政策環節:一是採取貨幣政策的數量調整與制度建設相結合的宏觀調控方法;二是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和產業結構升級的產業政策;三是強化政府決策部門的政策協調和學術部門研究成果的社會普及工作。

    一、現階段數量調整為主的宏觀調控政策比起利率調整為主的價格干預機制可能效果更佳。

    抑制通脹預期繼續膨脹的最有效的手段是當前控制通脹上升的政策效果。我國央行早已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周小川表示,央行首先要注重通貨膨脹的防治,保持幣值穩定;其次在宏觀調控和制定貨幣政策時要考慮促進就業;此外還要大力發展金融服務,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從2007年下半年央行實行的一系列政策手段中,我們確實注意到,在抑制通脹的問題上央行的干預力度在不斷增強。不僅如此,央行也從前一階段頻繁地採用利率調控漸漸回復到以數量調整為主的戰略上,即對銀行的信貸增長加強控制。比如央行於2007年作出的準備金率第九次再提升的決定(實際上凍結了銀行大約2000億元的信貸資金),加強對銀行違規資金入市的監管措施,還有特別國債的發行等。另一方面,政府也在努力控制資本市場的泡沫膨脹對物價水平的負面影響。比如加快企業的首次公開募股進程、對熱錢流入提高監管的力度、打擊基金操縱市場的違規行為等。之所以沒有頻繁地採用前一階段使用的利率為主的價格調控政策,主要是因為,數量調整手段在目前國際金融市場不確定的狀態下以及中國金融改革不斷深化的階段中,相對利率調整能夠獲得成本較小、效果較快的宏觀調控效果。

    首先,物價水平的持續上漲和貨幣的流動性過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這種流動性過剩在金融體系內表現為民間部門的存款增長或股份資產的增加。所以,在這種情形下,利率上升並不會實質性地增加企業的融資成本(只要企業的贏利水平保持在高位增長的趨勢上,內源融資和外部寬裕的流動性將繼續推動企業為追逐高利潤而不斷增加投資規模的行為)。相反,加強窗口指導,直接控制信貸的規模可能在沖銷流動性問題上效果更快、更明顯。但是,不管怎樣,通過名義利率的調整來解決目前中國的通脹問題是不可能的。

    其次,受次級債風波的影響,主要工業國家的加息政策被迫放緩,有些國家甚至為了緩解金融體系流動性緊張的問題而不得不連續降息。這就造成了全球金融資本出現新的投資格局,具有良好經濟表現的中國也自然成為這些金融資本棲息的地方。如果,我們自身的金融「消化」能力和監管能力不足的話,那麼,加息就會促使中國脆弱的金融體系因為大量的資本流入而變得更加「浮躁」。由熱錢所吹出來的虛假的繁榮,必然會蘊藏著更為嚴重的金融危機,而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根據東亞危機的經驗,往往更多的是由沒有投資能力的廣大消費者來承擔。所以,當務之急是要控制這樣的資本流入所可能帶來的價格扭曲。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