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製造了房奴、車奴和卡奴? 第二部分 價格穩定與宏觀調控政策 (2)
    比如房地產投資,人們都看到了市場未來擁有的旺盛需求,都在擔心延誤時機可能會造成未來更大的支出負擔,所以不僅有條件的人去購買,沒有條件的人也想方設法創造條件去購買。於是,在這種越來越多人的參與下,房價自然出現上漲。這使得大眾很快地目睹或直接感受到了房地產投資的財富效應。結果,在房地產價格未來強勁上揚的共同預期前提下,就導致了爭先恐後的購買行為。這進一步推高了房地產的投資規模,從而不斷推高了樓價。只要中國經濟的增長還能夠支撐大眾對樓市財富效應存在的信心,那麼,樓價在沒有外界監管的情況下,就會越走越高,離基本面也就越來越遠。當然,另一方面,這種靠銀行按揭所帶來的積極的購房行為也就造成了當前消費水平的低迷。

    2007年年初,股市也有相同的效應,股權分置改革的深入、金融市場的開放、中央政府對股市的高度重視和中國企業業績的提高都極大地增強了大眾對股市的信心。同樣,當人們看到了股市財富效應開始「成形」時,大量的消費者都會產生財富增值的衝動而紛紛進場,並不像成熟市場中的消費者那樣是出於實現自己的消費計劃,而對有限的家產採取保值、風險分散的投資。所以,在中國,財富增值效果越明顯的資產就會越先被追捧,尤其在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這樣的股票市場很容易形成泡沫。可以想像,最終泡沫的崩潰也會是因為上述利好的基本面因素惡化,從而使得股民對市場財富效應失去信心。

    總之,中國資本市場2007年的繁榮是由於基本面改善從而引發了強烈的財富增值動機,所以我們沒有看到所有資本市場同時繁榮的局面。從這個意義上講,哪一個市場能夠繁榮是由大眾的共同預期和共同的投資行為所決定的,忽視了這一點而一味去開拓其他的資本市場或者讓新股大量上市,就會對現有的財富效應產生抑製作用。所以,如何將股民強烈的財富增值的單純動機轉變為多種的資產增值或保值以及分散風險的投資,這將是決定中國股市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這一努力目標不僅是由大眾投資意識的「進化」程度所決定,而且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為百姓「解負」的公共投資效果所決定。

    第二,金融業的開放使得外資和外匯的管理難度不斷增加,由於中國經濟轉型的不確定性或在金融資產的收益率與實物投資回報率相比存在嚴重虛高的狀態下,外資結構中的投機資本比例也很可能會潛移默化地增大,並且外國資金的去嚮往往也會選擇國內大眾追捧的金融市場。在這種國內資本強有力的「擔保」和金融不斷開放的環境下,外資會不斷地滲透進來,監管當局對這類市場的干預也就會變得越來越困難。因為一刀切的監管方法很容易造成大眾投資信心的下降從而導致市場急速滑坡,但如果任其自然,那麼,一旦危機爆發,倒霉的很可能就是中國的缺乏風險意識和工具的廣大本土投資者。東亞危機前泡沫的破裂和貨幣危機的爆發是提醒我們需要提高警惕的最好案例。換句話說,如果中國的股市不是因為大眾財富增值的衝動而被哄抬起來的話,那麼外國的投機資本也就不敢輕易地進入,否則很容易「暴露身份」從而受到有效的監管。

    所以,如果能盡快在本土培養一支成熟的、專業化的投資隊伍,積極開展為滿足多種投資目的的金融創新業務,並與之配套地建立起一個完善的監管體系,那麼資產價格的虛高現象就會有所緩解,外國投機資本的「渾水摸魚」行為也就會有所收斂,中國金融體系就會和實體經濟的持續增長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共同迎來一個健康穩定發展的輝煌時期。而且,中國的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良性互動機制就會因此得到充分的保障。

    第三,在經濟增長模式依賴對外出口的前提下,流動性繁榮造成了外匯儲備的膨脹和貨幣政策有效性的降低,因此,有效地管理外匯儲備和「藏匯於民」的戰略如何實施就變得至關重要。

    一方面,對中國的外匯儲備要有正確的認識,不能濫用。其理由是:首先,中國經濟增長中有很大一部分貢獻是來自於外商直接投資和其有效的加工貿易型出口戰略。所以,外匯儲備中很大一部分是直接投資所帶來的,儘管它不易流出而引起外匯儲備急劇減少,但是隨著金融業的開放,這些外資很容易將固定設備投資轉變為流動性很高的金融投資。當這種潛移默化的轉變比例變得越來越高,對外匯儲備的負面衝擊也會因此增加,對我國幣值穩定構成的壓力也就變得越來越明顯。

    其次,隨著人民幣升值進程的不斷深入和世界經濟週期性調整的特徵越發明顯,中國經常項目的順差有可能減少,這意味著這方面穩定的外匯收入就會減少。另外,中國經濟的進一步轉型、經濟結構的升級都需要大量引進外國的資源和先進的設備,這也意味著我國外匯儲備的增加是不可持續的。最後,外匯儲備的目的是保持一國幣值的穩定,而不是主要用於投資對外資產,一味地去追求收益的最大化。所以,將外匯儲備主要投資於流動性高的金融資產(美國短期債券)這一做法無可厚非。在充分認識到外匯儲備結構的基礎上,用「過剩的」外匯儲備去買美國收益較高的長期債券以防未來儲備突發性減少所帶來的麻煩或者為本國銀行注資以加強金融體系的競爭力和穩定性的做法,從幣值穩定的角度看也在情理之中。

    另一方面,流動性過剩給貨幣政策獨立性造成的麻煩也絕不能輕視。長期擱置下去,流動性過剩的負面影響會越來越蓋過它給中國經濟所帶來的正面影響。採取漸進的匯改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央行利用價格調整工具來緩解貨幣政策失效問題的做法,但是,通過「藏匯於民」和配套的外匯監管制度的放鬆,可以期待通過緩解外匯儲備本幣化的壓力來達到如下的積極效果:一是政府可以鼓勵企業為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自主地用外匯去進口一些高附加價值的設備和技術產品,然後通過進一步對產品的研發創造出更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二是可以鼓勵企業走出去,尤其是進入我國資源稀缺的產業,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或自己創業的方式在國外開拓一片新的天地;三是鼓勵一部分合格的金融機構進入成熟市場開展國際金融業務,以幫助政府部門或國內企業和個人進行專業化的海外資產運作和風險分散等業務。

    總之,「流動性繁榮」是中國經濟現階段發展的一個特色,既不能把它等同於其他國家所經歷過的流動性過剩的「麻煩」階段而對其評價過於消極,也不能讓繁榮的景象沖昏頭腦而過高地評價股市流動性和外匯儲備的規模對經濟的積極意義,更不能在基本面已經開始發生扭轉的徵兆時,還在被資本市場的「繁榮」所迷惑而變得麻木不仁。與此相反,我們更應該利用好當前流動性向中國彙集的大好時機,提高公共投資的效率,優化經濟結構,加強資本市場的建設,讓外資充分地為中國經濟向市場機制的成功轉型提供所需要的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的支持。同時,也要注意完善監管制度和保證市場機制有效運行的法律環境,要加強專業化的投資隊伍的培育,使得中國資本市場即使在流動性過剩的環境下也能健康茁壯地成長,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和良性發展的有力助手。

    什麼才是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2007年上半年國民經濟的運行指標和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再次把市場的注意力轉向通貨膨脹率、固定投資比例、貿易順差、貨幣供應量等與經濟波動直接掛鉤的經濟指標上。當然,單純從貨幣政策的目標來看,央行這次和市場預期一致的透明化的做法(再次加息)無可厚非。另一方面,我們從最近的宏觀數據中還可以看到,中國經濟正在開始出現「質」的轉變跡象,比如,在固定投資比例同比增速下降的同時,企業的業績和社會消費水平反而在提高。儘管這種跡象的生成機制還不十分明朗,它卻是我們應該努力的目標,是中國經濟擺脫流動性過剩問題糾纏的標誌,也是中國央行未來漸漸恢復其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希望。

    因此,基於上述對宏觀經濟指標的判斷,接下來國家的發展戰略不應該將宏觀調控政策作為主旋律來實施,也就是說沒有必要將各個部門的工作重點放在宏觀調控問題上,更不應該通過「規劃」固定投資的比例來約束中國經濟增長的勢頭。如果沒有達到經濟運作效率的優化目的,而人為控制經濟增長的速度,那麼,宏觀調控政策的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因為流動性過剩是中國經濟現階段增長模式的副產品,通貨膨脹則是這一副產品的表現形式;相反,通貨緊縮的壓力才是中國經濟結構扭曲所可能釋放出來的內在力量。如果宏觀調控只是暫時控制住了表面傷口(通貨膨脹)的惡化,而沒有相應地、進一步及時地採取解決內部肌體發生病變的有力措施,那麼,對外依存的經濟增長方式所隱藏的、內在的「通縮」危險,將很可能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真正的絆腳石。

    以下我將結合2007年上半年的宏觀經濟數據,從三個方面來論述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改變和經濟運作效率強化的重要性。

    一、貿易「大國」和金融「小國」的結構衝突帶來喜憂參半的經濟指標。

    改革開放已經經歷了約30年的歷程,中國企業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的能力越來越強,它們利用開放的環境(引進外商投資、產品走向國際市場的制度保證),通過自己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正在不斷提高自己的產品、品牌和市場開拓的國際競爭力。2007年上半年企業業績不斷提高就是最好的佐證。中國企業的成長從宏觀層面上也推動了中國的行業和產業的發展,緩解了龐大的就業壓力。從客觀的指標上看,它們確實創造了連續高速增長的奇跡。但是,我們還應該清醒地看到,大多數業績表現好、有競爭力的企業,它們的投資決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際市場的景氣和國外價格信號的變化。不少企業,尤其是那些生產上會帶來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價值的企業,更擺脫不了國內制度(匯率制度的剛性、出口退稅制度的「保護」、環境「稅」的缺失等)給它們帶來的成本「紅利」,而且這種制度上的保護傾向也容易誘發企業過分地推行降低成本的海外價格競爭戰略,從而延遲了產品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機。雖然近期外資主導的加工貿易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它們在吸收就業、出口創匯、促進企業間的競爭方面依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總之,今天中國企業業績的提高伴隨著巨額對外貿易順差的擴大,這客觀上給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深深地打上了貿易「大國」的烙印。但是,中國企業的業績急速增長並沒有相應地帶來中國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相反,有限的收入提高,卻以存款或投資的方式進入了中國目前還很脆弱的金融體系(市場和投資渠道單一、投資品種有限、運作效率扭曲等)。這主要是因為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原先由國家承擔的成本並沒有過渡到有效的社會福利體系中化解,而是落到了消費者的個人負擔之中。

    這就使得中國的經濟增長沒有帶動消費的增長,成為消費的「大國」,反而導致了儲蓄的膨脹、貿易順差的擴大,這些因素又進一步造成被動的貨幣供給持高不下、銀行體系的流動性過剩加劇、資本市場的價格大起大落這樣一種經濟波動局面。這種局面如果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有效控制,那麼企業的發展就會過度依賴前期自身利潤的積累而脫離了金融體系的支撐,宏觀調控的措施就根本不會產生效果,消費者也不能分享到企業業績上升所帶來的勞動收入和金融投資業績實質性提高的好處。這也從另一方面,再次驗證了當前改變中國經濟這種金融「小國」特徵的緊迫性和必要性。2007年上半年的經濟指標也充分說明了中國經濟這種貿易「大國」和金融「小國」的雙重特徵。

    二、改革開放是提高中國經濟運作效率、解決結構性流動性過剩衝擊的制勝法寶。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