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企業持續發展的文化創新能力,是指在寶鋼的改革和發展實踐中,創建符合現代企業發展規律的企業文化,使廣大員工更新觀念,提升素質,養成與現代企業發展要求相適應的行為習慣,促進寶鋼二次創業、科學發展,使寶鋼基業長青的領導能力。
上述定義的內涵是:
—文化創新的目標和意義。文化創新的目標是,從根本上,即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提高員工素質,為寶鋼二次創業、科學發展提供最重要的保證,使寶鋼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從優秀走向卓越,保持基業長青。這是一個為寶鋼長遠發展,首先是為寶鋼二次創業服務的目標。文化創新的意義在於,通過文化創新,優化企業“基因”,克服制約寶鋼發展的深層次文化障礙,促進寶鋼深化改革,提升核心競爭力,引領寶鋼持續發展。
—文化創新的內容。文化創新的內容是,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要求,創建符合現代企業發展規律的寶鋼文化,使廣大員工更新觀念,提升素質,養成與現代企業發展要求相適應的行為習慣。
—文化創新的特點。寶鋼的文化創新,來源於、立足於寶鋼的改革和發展實踐,作用於而又高於寶鋼的改革和發展實踐。實踐是無止境的,文化創新是不斷積累的。
引領企業持續發展的文化創新能力,是寶鋼領導力之靈魂。在寶鋼領導力核心要素模型中可以看到,引領企業持續發展的文化創新能力,作為寶鋼領導力核心要素之一,滲透於其他六個要素之中,作用於領導人員的使命感和自我管理能力,作用於決策能力、執行能力、人力資源發展能力和領導方法應用能力。
一、經受先進的現代工業文明的挑戰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人的行為是受文化支配的,從這一角度說,人以文化為本。企業文化凝聚著員工的共同信念,承載著企業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標准。優秀的企業文化激勵著員工的事業追求和工作激情,推動著企業的日益興盛。
一)直面制約寶鋼建設和發展的文化障礙
寶鋼文化是寶鋼改革和發展實踐的產物,是寶鋼人共同的精神財富,是寶鋼的核心競爭力之所在。
從歷史長河中看寶鋼,寶鋼建設和發展中遇到的重大的文化問題是:怎麼面對先進的現代工業文明的挑戰?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對中國的經濟狀況作過一個分析:“中國還有大約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個體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這是落後的,這是和古代沒有多大區別的,我們還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經濟生活停留在古代。”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經濟在曲折中發展。1976年與1952年相比,經濟狀況發生了重大變化。鋼產量增加129倍,煤產量增加15倍,發電量增加47倍,石油產量增加726倍,化肥產量增加874倍,水泥產量增加71倍。糧食產量增加2.5倍,棉花產量增加4.6倍。鐵路裡程增加2.2倍,公路裡程增加10.2倍,水運和航空裡程分別增加1.9倍和8.6倍。中國用不到30年的時間,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是,由於底子薄,由於西方國家的封鎖和我國自身的錯誤、特別是“文革”10年內亂,相對於發達國家先進的現代工業文明而言,我國的工業經濟仍處於落後狀態。
先進的現代工業文明的鮮明特點,一是對外以滿足用戶需求為導向的經營管理,二是對內以制度和操作規程為基礎的嚴格的生產制造管理(兩個特點是相輔相成的)。這兩個特點,都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和粗放型生產方式條件下工作的我國企業的員工所不適應的。
1979年初,鄧小平訪問美國時說:“管理是一門專門的學問,這是我們最薄弱的一個環節”;“中國人民在爭取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努力中,有許多方面要向創造先進的工業文明的美國人民請教”。
寶鋼建設和開工初期,員工(包括各級領導人員)來自四面八方,基本素質參差不齊,工作習慣各不相同,然而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都沒有經過先進的現代工業文明的洗禮:員工普遍缺乏現代制造業所需要的嚴謹、精益求精的意識,難以適應以“大型、高速、連續、自動”為特征的現代化裝備運行的要求。
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後,大部分員工仍習慣於以產定銷和人浮於事、吃“大鍋飯”,普遍缺乏市場意識、用戶意識和競爭觀念、效率觀念。這種“不適應”,是制約寶鋼發展的嚴重的文化障礙,如果不克服,寶鋼就掌握不了、掌握不好現代化鋼鐵生產的裝備和技術,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就達不到發達國家鋼鐵企業同類裝備的水平,寶鋼就適應不了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更談不上辦世界一流企業了。這樣,文化創新就成為擺在寶鋼面前的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二)寶鋼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寶鋼領導敏銳地認識到文化創新的重要性,著力推進文化創新,帶領廣大員工自覺接受先進的現代工業文明的洗禮,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寶鋼的改革和發展。30多年來,寶鋼的每一個突破性進展,都是與敢為人先的文化創新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正是在文化創新中,形成了寶鋼文化;正是在文化創新中,寶鋼文化不斷發展。寶鋼的成功,從根本上說是文化創新的成功。
寶鋼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4個階段,即創業期(1978—1985年),發展期(1985—1998年),整合期(1998—2003年)和新一輪發展期(2003年以來)。
1.創業期的寶鋼文化(1978—1985年,開工建設到一期工程建成投產的七年)。寶鋼的文化創新,是從建設寶鋼時期的“三感”教育—“光榮感、責任感、緊迫感”教育開始的。確保寶鋼一期工程順利建成的“85·9”精神,就是“三感”的具體體現。時任寶鋼總廠黨委書記的朱爾沛指出:“‘三感’教育的過程,本質上是領導和群眾在寶鋼創業的實踐中的自我教育和相互激勵的過程,並進而形成了寶鋼良好的小氣候,成為堅韌不拔的動力、萬眾一心的凝聚力。”
正是這種動力和凝聚力,使寶鋼在建設初期就確立了“三高一流”(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建設一流的鋼鐵企業)和“五個一流”(建設一流隊伍,培養一流作風,掌握一流技術,實行一流管理,生產一流產品)的奮斗目標。之後,總結“85·9”成功投產的經驗,又提煉出“五種精神”—“85·9”精神,即熱愛寶鋼、為國爭光的主人翁精神,善於學習、敢於創新的科學求實精神,從高從嚴、一絲不苟的苛求精神,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的艱苦創業精神,奮發向上、勇攀高峰的爭創一流精神。
在“三感”和“85·9”精神的感召下,寶鋼選擇了以新日鐵等為代表的世界一流水平的鋼鐵企業作為標桿企業,開展了動態的對標找差管理,促進自身的不斷進步。
建設之初,寶鋼就在員工中大力提倡嚴格苛求的精神,樹立從嚴治廠的觀念,組織全廠員工學習恩格斯《論權威》中的經典論述:“勞動者們首先必須就工作時間取得一致;而工作時間一經確定,大家就要毫無例外地一律遵守。”“大工廠裡的自動機器,比雇用工人的任何小資本家要專制得多。至少就工作時間而言,可以在這些工廠的大門上寫上這樣一句話:進門者請放棄一切自治!”寶鋼明確以“思想好、技術精、作風正、紀律嚴”作為隊伍建設的目標,同時結合生產准備期的特點,制定和實施“十條紀律”。寶鋼做到思想教育與實行紀律並重,深入開展全員培訓,對員工進行嚴格的行為訓練和作風培養,推行標准化作業,深入開展全員培訓,促進員工行為養成。
上世紀80年代初,寶鋼以8900萬美元購買新日鐵的管理軟件,全面引進代表當時世界一流現代化管理水平的新日鐵的現場管理模式,一千名寶鋼骨干員工東渡日本接受實訓。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寶鋼生產制造單元的基層管理,在較短時間內就達到了並一直保持著世界先進水平。
2.發展和轉軌期的寶鋼文化(1985—1998年,一期工程建成投產到以寶鋼為主體的三鋼聯合,二、三期工程建設,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十三年)。如果說,寶鋼創建和投產初期的文化創新,側重於適應現代化鋼鐵企業內部嚴格的生產制造管理,那麼,寶鋼投產後的文化創新,則側重於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外部的競爭,不僅是國內市場的競爭,而且是國際市場的競爭。
早在1980年,鄧小平就指出:“現在科學技術發展了,國際交流發展了,我們的經濟一定要在國際上有競爭力,要拿國際水平的尺度來衡量一下。”寶鋼投產不久,就將產品出口給國外最挑剔的用戶。當然,內部和外部、現場和市場是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在夯實現場管理的基礎上適應外部市場競爭,在適應外部市場競爭的過程中持續提升現場管理水平,成為寶鋼文化創新的重要特點。
自90年代初起,寶鋼就大力倡導“為用戶服務是為人民服務的具體體現”的用戶滿意文化。寶鋼明確提出,市場決定生產,生產需要適應市場需求;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不斷降低產品成本;不斷增加品種,不斷為用戶創造新的產品;以物美價廉、良好服務贏得用戶;努力使苛求挑剔的用戶滿意。寶鋼人在市場競爭中逐漸認識到,企業是市場的單元,市場只承認功勞,不承認苦勞,不保護落後,企業更不能安於落後,因為落後就不能生存。
作為一個企業的經營機制,就是要造成一種動力,而這種動力就是面向市場的實際,去推動企業自主經營、自我發展。1995年起,寶鋼實施了以TSM工程(TotalSatisfactionManagement—全方位滿意管理工程)為運作方式的CS戰略(用戶滿意戰略),改變以往計劃經濟體制下以計劃(Plan)為中心的管理運作方式。TSM有6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即質量(Quality)、價格(成本)(Cost)、交貨期(Delivery)、服務(Service)、環境(Environment)和創新(Innovation),並通過創新這一環節,對前5個環節實行改進提高。6項內容一環扣一環,圍繞著CS這個中心閉環運轉,良性循環,實現企業系統創新,為用戶提供令其實際上滿意的產品和服務。這是對寶鋼可持續發展具有長遠意義的文化創新。
寶鋼圍繞用戶滿意目標,以合同管理為重點,在恪守企業信譽、提升產品質量、加強為用戶服務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帶有突破性的工作。1993年,國家實行鋼材計劃價與市場價並軌,有一批原定1992年底交貨的鋼材,如晚交貨半個月,寶鋼就能多拿到2.7億利潤,但寶鋼寧可少拿這2.7個億,也要堅持按期交貨,從而贏得了“用2.7個億買信譽”的市場美譽。
90年代中期開始,寶鋼逐步采用地區公司加剪切加工配送中心模式,打造全國營銷網絡,同時,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在研發和生產領域,寶鋼提出了先期介入的概念,與用戶共同研發、采用新工藝和試制新產品。
市場經濟的核心是競爭。寶鋼較早樹立了“在市場競爭中效率是核心”的理念。早在20多年前,寶鋼就開始實行“集中管理、專業分工和社會化協作”的管理模式,實施了主輔分離,堅持企業不辦社會。寶鋼持續精簡勞動定員,創立“崗效薪級工資制”,廢除傳統的“八級工資制”,使核心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跨入世界一流鋼鐵企業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