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鋼領導力 第10章 領導力源泉:爭創一流鋼鐵報國的使命感 (1)
    爭創一流、鋼鐵報國的使命感,是指自覺地為把寶鋼建成世界一流的鋼鐵企業,使之成為世界一流的鋼鐵產品、技術、服務供應商,為我國從鋼鐵大國發展成為鋼鐵強國,進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貢獻,並在成就事業的過程中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責任意識和遠大志向。

    上述定義的內涵是:

    —寶鋼的使命。公司領導人員的使命感是與公司使命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公司使命是公司存在的宣言,闡明公司存在的理由和根據,揭示公司存在的目的和意義等根本性問題。公司使命決定了一個公司的精神高度,它可以穿越時空,成為公司代代相傳的精神內核。寶鋼的使命是建成世界一流的鋼鐵企業,成為世界一流的鋼鐵產品、技術和服務供應商。致力於提供更好的鋼鐵和更好的服務,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更好的生活。

    —寶鋼的使命之意義。身為公司,就要為用戶、出資人、供應商、員工、社會和國家創造價值。寶鋼作為中央企業,肩負更重的社會責任,理應比大多數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近代以來,中國飽經滄桑,幾代中國人曲折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終於走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之路,現在正處於發展的關鍵時期,寶鋼全體員工首先是各級領導人員,要為我國從鋼鐵大國發展成為鋼鐵強國,進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寶鋼領導人員使命感的本質。對於公司的各級領導人員而言,使命感是一種對公司使命發自內心深處的認同,是自願地為實現公司使命而不懈奮鬥的職業精神。

    使命感的本質是「使命感自覺」,體現為責任意識和遠大志向。寶鋼的使命既是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和全國人民的期望,更是寶鋼人、特別是各級領導人的自覺追求—對事業的追求,以及與之密不可分的對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追求。使命感主要解決公司各級領導人「為什麼要做」的問題。

    立業先立志。在寶鋼領導力核心要素模型中可以看到,爭創一流、鋼鐵報國的使命感,是寶鋼領導力之源泉。

    一、使命感來源於不甘落後

    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鋼鐵工業遠遠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的現狀激發了寶鋼老一輩領導人強烈的爭創一流、鋼鐵報國的使命感,他們以滿腔熱情,義無反顧地投身於寶鋼工程建設。在歷經磨煉的過程中,他們置個人榮辱、利益於度外,始終堅定信念,為寶鋼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殫精竭慮,體現出令人感動的使命感。

    一)現代中國鋼鐵工業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巨大差距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冶煉和使用金屬的國家之一。中國古代之所以能夠比歐洲早1000年出現封建社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古代社會生產力比較發達,而這又是和當時冶鐵技術的高度發展分不開的。至遲在春秋晚期,中國已發明生鐵冶鑄技術(比歐洲早1900多年),使得鐵器應用逐漸推廣。至遲在戰國早期,已創造鑄鐵柔化技術(比歐洲早2300多年),能把生鐵鑄件柔化處理為可鍛鑄鐵,便利了鐵製生產工具的廣泛使用。至遲在公元前1世紀的西漢後期,已發明了生鐵炒煉成熟鐵或鋼的技術(比歐洲早2000多年)。至遲在公元五六世紀的南北朝時期,又發明了「灌鋼」冶煉法,這種以生鐵水灌注熟鐵的煉鋼方法是中國人民獨特的創造,在世界鋼鐵冶煉史上是值得大書特書的。我國煉鐵、煉鋼技術從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晚期起,不斷有獨特的創造,在世界冶金史上經常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

    但是,現代中國的冶金技術沒有得到應有發展,與經過工業革命的國家拉開了差距。現代意義上的中國鋼鐵工業,起步於清末,至上世紀70年代,走過了一條漫長而曲折的發展道路。1890年,漢陽鐵廠的建立,使中國有了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鋼鐵企業。隨後近60年間,由於長期戰亂和制度缺陷,鋼鐵工業發展極其緩慢。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年產鋼僅為15.48萬噸。在這樣一個極低的起點上,新中國開始了對鋼鐵工業的恢復和發展。

    1952年,全國粗鋼產量達到134.9萬噸,全面超過解放前的歷史最高水平。1953年,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在蘇聯的幫助下,中國鋼鐵工業開始了大規模投資建設,形成了鞍鋼、武鋼、包鋼等鋼鐵企業鼎足而立的新局面。1957年,全國鋼產量達到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了3倍。1958年,我國進入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黨的八大二次會議後,提出了工業「以鋼為綱」的口號,要求7年、5年甚至3年內,提前實現原定的鋼產量15年趕上或超過英國的目標。於是,全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民總動員,一起「大煉鋼鐵」,大煉出來很多廢鋼,沒有科學的發展觀就沒有先進的生產能力。大躍進造成了嚴重浪費和國民經濟比例關係嚴重失調,並且留下了嚴重的歷史後遺症。1961至1965年,經過5年調整,鋼鐵工業的發展開始步入正確軌道。但是,1966年發生「文化大革命」(以下簡稱「文革」),10年的動亂,造成我國鋼鐵生產出現了10年起伏、10年徘徊。1976年鋼鐵工業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與1966年相比,出現了大滑坡。

    而同一歷史時段,卻是世界鋼鐵工業的大發展時期。1900年,全球鋼產量為2850萬噸。1936年超過1億噸,達1.24億噸。1950年突破2億噸,達2.1億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70年代末,世界鋼鐵產量持續快速增長,1979年全球鋼鐵產量達到7.47億噸。除了英、美、蘇等傳統鋼鐵大國實現了快速發展之外,日本迅速崛起,成為鋼鐵大國和強國。日本依靠引進和消化世界先進國家的新技術、新裝備,一舉實現了本國鋼鐵工業的設備大型化、生產連續化、操作自動化和管理現代化。70年代初,新日鐵通過合併重組,首度躍居成為世界頭號大鋼廠。30年中,日本一直名列世界鋼鐵大國的首位,直至1996年中國超過日本,列居世界首位。

    改革開放前,我國鋼鐵工業的狀況是:生產規模小(1978年全國鋼產量3178萬噸,人均噸鋼0.03噸、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8,美國人均噸鋼0.5噸,日本人均噸鋼1噸),品種結構、生產技術都遠遠落後於世界發達國家。「文革」結束後,中國打開了國門。1977年,冶金部副部長葉志強率領中國金屬學會代表團訪日,考察日本鋼鐵工業情況。考察團參觀新日鐵時,看到一座超大型高爐一天就能生產上萬噸生鐵,中國代表團受到極大的震撼。1901年,日本用中國大冶的鐵礦和漢陽的鋼鐵建起高爐時,鋼鐵工業還遠落後於中國。1960年,日本產鋼2200萬噸,超過了中國的1866萬噸。而到1973年,日本鋼產量已經達到1.19億噸(比13年前增加9700萬噸),中國卻仍然只有

    2522萬噸(只比13年前增加656萬噸),僅為日本的1/5。從技術裝備角度看,當時國內的高爐大都還是幾百立方米,而日本大型高爐已達到5000立方米;國內的轉爐大都是幾十噸位,日本基本都達到了300噸以上,而且實現了自動化控制。其時日本鋼鐵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是中國的10倍以上,單位能源消耗是中國的一半左右,在產品質量上有更加顯著的優勢。與日本相比,中國鋼鐵工業總體上至少落後20年。

    二)在興建過程中寶鋼創業者體現出高度的使命感

    1977年中國金屬學會代表團考察日本回國後,向中共中央政治局作了專題匯報,引起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關注,作出了興建寶鋼的重大決策。1978年12月23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發佈之時,是寶鋼破土動工之日。在當時國力薄弱的情況下,國家毅然決定投以巨資,從日本等國全套引進代表當時世界鋼鐵工業先進水平的裝備、技術和管理,建設寶鋼。

    為了把「文革」中失去的時間奪回來,盡快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加快建設現代化的鋼鐵企業,各有關方面大力協同,鼎力支持,開始搶建寶鋼。上海市為寶鋼建設「征地一萬畝,一次批准,分批使用」,並先期墊出幾千萬元資金,搞動遷和「三通一平」。冶金部從全國各地調集精兵強將參加寶鋼建設。全國一批著名專家深入現場,為寶鋼建設攻堅克難。寶鋼領導更是身先士卒,在建設第一線進行指揮。

    1977年12月5日,「上海新建鋼鐵廠工程指揮部」成立,時任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共華東局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的許言,出任工程指揮部第一任指揮、黨委書記。籌備工作一開始,許言和負責後勤的張浩波等作為先頭部隊,就將指揮機關從市中心搬到寶山現場,因陋就簡,米袋當床、棉衣做被,在丁家橋住了下來。白天下現場、查工地,晚上自己燒飯、夜宿糧倉。1978年2月,日本專家與中方商談寶鋼廠區的規劃總圖,提出C字環形佈局方案。時任寶鋼建設設計總工程師的黃錦發,對此方案產生了疑慮:環形佈局,擴展的空間就全堵死了。他立足長遠發展,頂住壓力,堅決主張修改總圖方案,說服日方專家,將總圖修改成直線流水型佈局,為寶鋼的二期、三期工程建設預留了空間。修改總圖的方案得到了許言的大力支持。寶鋼處於長江口的軟土地基,打下的鋼管樁和澆灌的混凝土基礎在1979年底發生了水平位移,在寶鋼內外引起軒然大波。關鍵時刻,時任上海市政協主席、寶鋼顧問委員會首席顧問的著名土木橋樑專家李國豪,通宵達旦地進行現場勘查和嚴謹的演算,在此基礎上完成論證報告,得出了「只要採取一定的措施,樁基位移問題完全可以正確分析和解決」的結論,穩定了人心。

    寶鋼的建設之路並不平坦,經歷了「搶建—停緩—續建」的曲折過程。寶鋼建設一開始就遇到異議。有人提出寶鋼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作出了一個新中國建國以來最大的工程建設項目的錯誤的決定」。1980年,正當寶鋼建設熱火朝天時,遭遇了「下馬」風波。1980年9月,在全國人大五屆三次會議期間,部分人大代表團向冶金部部長唐克提出了尖銳的公開質詢。1980年12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決定,寶鋼要「調整、退夠、下好」,寶鋼面臨停建的困境。關鍵時刻,時任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副市長,寶鋼工程指揮部政委、黨委書記的陳錦華,以及李國豪等,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巨大的勇氣,運用正確策略,力主寶鋼工程繼續建設。陳錦華以個人名義上書中央,以李國豪為首的專家們提出了「分期建設,拉長週期,緩中求活」的方案。

    1981年上半年,寶鋼全面停緩。當時主持寶鋼現場工作的冶金部副部長馬成德,集思廣益,大膽採用「動維護」策略,將中央下撥的建造儲存設備倉庫的資金用於繼續建造廠房,將設備直接安裝到廠房,隔一段時間通上電,轉動一下,保證設備性能完好,為當年8月恢復寶鋼建設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寶鋼的建設離不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心和支持。寶鋼工程的一些重大決策,寶鋼建設中遇到的許多重要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領導都親自過問、親自研究、親自作出部署。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