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孩子:給孩子一個高情商 第24章 教導孩子對自己負責——向溺愛宣戰 (2)
    處理過失時,父母的態度至關重要。父母自己是如何看待錯誤的?父母是否自己覺得犯錯很丟臉,而連自己也不願承認?父母自己犯錯時,是如何處理的?父母自身是否傾向於將錯誤的行為與個人的價值混為一談?父母是否認為孩子犯錯是在故意找自己麻煩?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能不犯錯即使成年後也不例外。我們不是都聽過「孰能無過」嗎?

    可是,很多父母在孩子犯錯時,常常反應激烈,情緒失控,以至於造成孩子對犯錯過於恐懼,只得找借口逃避責任,更別提願意為過錯負責,或能從過失中學習了。

    根據調研,七成以上的家長曾對孩子實施暴力。在家長打孩子的原因中,孩子撒謊是最主要原因,它佔了34.5%,其次是不服從家長命令,或者待人接物失禮。

    很多人認為,孩子撒謊是違反誠信原則,因此,父母多半覺得必須採取強烈手段。姑不論其手法是否能有禁止之效。對於撒謊的看法,成人是否過於雙重標準?有哪個人敢摸著良心,說自己從來沒撒過謊?從小我們就被教導應該誠實,可是聰明的孩子自然會發現,有許多時候誠實並不討好,趨吉避凶才是上上之策。等到我們終於能夠分辨什麼是無傷大雅的白色謊言,什麼謊言真正有損誠信,那就真的是成熟了。

    幾乎所有接受卡內基咨詢顧問訪談的孩子,在被問道「犯錯時,希望如何被對待」時,幾乎所有的回答都是希望父母不要過於嚴苛、雷霆大發、聲嘶力竭,最好能夠對他們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可見孩子並非不想講理。很多錯誤,也正是可以通過溝通,來讓他明白事理的機會。但是父母失控的情緒,卻使得這種學習機會付之東流。

    處理過失時,父母的態度至關重要。父母自己是如何看待錯誤的?父母是否覺得犯錯很丟臉,而連自己也不願承認?父母犯錯時,是如何處理的?父母自身是否傾向於將錯誤的行為與個人的價值混為一談?父母是否認為孩子犯錯是在故意找麻煩?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

    孟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美國人認為:「孩子出生時如同一張白紙,因此,沒有天生的壞孩子。」孩子後來成為問題人物,很少與父母脫得了干係。而處理過錯,更常常是決定孩子未來善惡的分水嶺。處理得好,孩子將認清自己的過失,並願意為其負起責任來,形成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環。反之,則造成文過飾非,陽奉陰違,逃避責任的惡性循環。

    關於責成孩子負責任,有以下幾個重點:

    1.父母先為自己的過失負責

    身教重於言教。要教導孩子勇於負責,父母自己絕不能逃避。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父母明明不對,還不肯光明正大地承認錯誤,反倒找各種借口替自己開脫,這是對孩子最壞的身教了。讓孩子覺得犯錯是可怕的,連父母都不敢承認,責任是可恨的,連父母都不願承擔。

    2.父母能先控制自己的情緒

    犯錯時,當事人即使是小孩子,也多半會有自知之明,因為知道自己犯了錯,所以心中不免產生愧疚,自信大幅下降,對後果的恐懼造成更想要逃避的心態。如果此時父母再無法控制自己的失望或生氣的情緒,也許出口傷人、出手傷身,都有可能造成令自己後悔的後果。因此,強烈情緒下,不宜立即處理犯錯的問題。最好設法讓自己先冷靜下來,恢復一下理智,分辨自己的憤怒原因為何,是否已經對於過失有了客觀的瞭解,還是尚未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3.釐清處理過失所期望的結果

    錯誤已然發生了,不論其嚴重程度是輕是重,都必須謹記,處理過失的真正目的是:(1)教導孩子認清這是錯誤的行為;(2)得到孩子的承諾盡量努力避免重犯;(3)讓孩子接受錯誤行為的責任,有時也許必須付出某種代價來彌補對他人所造成的傷害。為了達到這幾個目的,父母一定要在心平氣和的理性狀態下,運用良好的提問與聆聽能力,才能客觀分辨孩子過失的嚴重性,並讓孩子看到你所作出的決定是經過審慎思考的結果,不是隨興所致或情緒化的結果,才能讓孩子口服心服,並從中學習到以後自己面對錯誤時的處理方法。

    4.處理過錯應以錯誤的行為為標的,而不是以當事人本身為對像

    這是一個很重要、最根本的區別。受到人身攻擊時,個性平和的孩子只有忍氣吞聲,自尊及自信受損;而個性倔強的孩子,則可能頂嘴反擊,給自己帶來親子都不想要的更為嚴重的後果。因此,父母一定要分清楚,孩子犯錯,只是出於某種原因做錯了一件事,或採取了一個不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請特別注意,錯誤的行為才我們想要糾正的。不能因為他做錯了一件事,就成了「壞孩子」。「枉費我對你這麼好!」(意思是你根本不值得!)最可怕的是,傳達給孩子一個信息:「我不再愛你了,也不再喜歡你了,因為你很壞,不聽話,讓我失望傷心。」這些語言,在孩子心中留下的陰影及傷害是長遠巨大的,有時比體罰還更具有殺傷力。如果連這樣的傷害孩子都承受了,那麼他還需負什麼責任呢?孩子會認為:就算我做錯了事,我也已經付出了代價,兩不相欠。有些個性倔強的孩子,以後照樣重犯,反正知道必須付出那種代價,他乾脆就豁出去了,到頭來真的是親子兩敗俱傷。

    前文的「期許理論」中提到,反期許也同樣有效,父母不斷強調「壞孩子」也等於是一種期許(雖然是反面的),孩子聽多了易於自暴自棄,無法自尊自重,最後,實現了「壞孩子」的期許。

    這種情況下,孩子是無法從錯誤中學習的,也就表示這種處理方式是失敗的。

    無論成人或孩子,只要自信提升了就比較勇於面對錯誤,這是屢試不爽的,因為他們敢於相信自己瑕不掩瑜。以下是一個大學生的事例:

    宋卓春節回家過年,初三晚上正準備吃晚飯的時候,爸爸從洗手間出來,當著全家人的面,衝著宋卓很嚴厲地批評說:「洗澡水的電閘又忘記拉了吧?你自己進去看看,滿屋子都是煙,多危險!你怎麼總是這麼粗心大意的……」大家都放下筷子,看著宋卓。只見他站起身來,向洗手間走去,嘴裡平和地向爸爸說:「對不起!爸爸,是我忘了啦,我下次一定會注意的……」回來後,全家繼續有說有笑地開始吃飯。大家都誇讚宋卓長大了。因為,宋卓原來脾氣特別倔強,一聽到爸爸批評他,不是摔門出去,就是躲進房裡誰也不理,鬧得全家佈滿火藥味兒,人人都不開心。上過卡內基訓練後,他的自信大有提高,爸爸雖然沒有改變,但是,宋卓能體諒這是爸爸的批評習慣,自己就是做錯了,有自信承認改善,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根本不值得頂嘴生氣。他甚至還有能力在大人鬧彆扭時,幫助大人化解矛盾了。這表示他的影響力也大有進展。

    來北京上初中的衣雲鵬,暑期接受了卡內基青少年班的培訓。他借住在北京阿姨家裡。有一次他想借用姨父的電腦給同學發郵件,但是姨父的母親不同意。他跟老人家爭執起來,最後發脾氣說:「不讓用就算了,也沒什麼了不起的!」進屋關上門,自己生悶氣去了。他心情平靜一點後,他想想卡內基所教的,覺得自己不管如何,都不應該對長輩發脾氣,雲鵬決定過去道歉。他走到廚房對姨父的母親道歉說:「奶奶,對不起,我剛才不應該發脾氣的。」奶奶的反應也很好,立即笑了笑說:「沒關係,以後注意點就行了。」這個孩子雖然年齡不大,但是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真的了不起!

    成人當然應該更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有一位成人班的學員李頂,計劃帶8歲的女兒一起外出遊玩,由於個性很急,開始時她很不耐煩地要求女兒快點收拾,不要磨磨蹭蹭的。也許是口氣聽來很不和善,女兒越來越不配合,李頂更是煩躁極了,不滿的情緒明顯地掛在臉上。這時忽然她想起了所接受過的卡內基訓練,要想影響別人,光發脾氣只能收到反效果。於是,她立即運用卡內基贏得合作金科玉律第十二條「如果是你錯了,立即斷然承認」的原則,李頂馬上跟女兒承認自己脾氣太急,並說:「寶貝,媽媽剛才不應該對你發脾氣的,是媽媽的不對。」沒想到女兒立即轉變了態度,開始主動地與媽媽配合,即使梳辮子時媽媽使勁過了頭,女兒也忍耐住了沒有喊叫。母女兩人出門在外面快樂地玩了一天,感覺特別融洽。這位母親為孩子做了一次「為過失負責」的好榜樣。

    可見,願意承認錯誤,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是一種可以培養的心態,只要先提升自信,學習瞭解自己的優缺點。接納自己有時候會犯錯的事實,我們就能從錯誤中學習。當我們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時,我們的自尊就會提高,更會有效地影響到我們的情緒智商以及與他人的互動。

    數字化時代提高孩子自控能力

    孩子的自我管理必須發自於內心,無法強迫而來。我們只能激發起孩子的慾望與願景,引導他通過自我管理,來加速達到其目的。有了多次成功的經驗,孩子就會慢慢養成好習慣。

    劉舫汝是個初中生,本來並沒有訂立目標的習慣。她在暑假期間接受了卡內基青少年情商與領導力訓練時,在全班同學面前,訂立了自己3個月後的願景。開學回到學校後,第一學期的第一次月考就發揮得特別好,考了全年級的30名,比原先的成績大有進步。更令她開心的還不只是考得好,而是她經過努力,真的實現了當時在卡內基教室中所訂立的願景。懂得運用願景的力量來管理自己,這種能力一生都受用。

    孫曉美接受過卡內基青少年培訓後,自己訂立了暑期學習計劃,甚至把它掛在BBS網站上,讓卡內基同學一起督促她完成計劃,所以,她自己能夠越來越有計劃性,也就越來越自信、有目標。

    李浩然也念初中,以前放假時晚上玩得忘了時間,特別晚才睡,第二天通常不到10點鐘根本起不了床,但是增強了自我管理能力後,無論晚上幾點休息,第二天早上都能要求自己8點多起床,安排好自己的事情,完成自己的作業。連他自己都因此感覺過得特別充實,對自己也更有自信了。

    這類的受訓收穫可說不勝枚舉,有些學員原來數學或英文的成績特別弱,幾次考試挫敗後,他們更不愛學習,形成了惡性循環,上了卡內基課程後,他們都能通過訂立目標,要求自己每週、每天投入更多時間在自己需要加強的科目上努力學習。有的學員更能自動自發要求自己,將上網、玩電腦遊戲的時間控制在自己所設定的時段之內。

    訂立目標與描述願景,其實只是卡內基青少年課程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其實際成效卻常常是驚人的,很多父母努力了許久無法收效的事,就在幾周的青少年班中大獲改善。為什麼呢?

    習慣於事事有父母在後面督促、老師亮出分數權威等所有被逼迫而採取的行動,都不能激發一個人自我管理的動機與動力。孩子與成人面對高壓的反應,其實並沒有差異。

    孩子的自我管理必須發自於內心,無法強迫而來。因此,一味只想通過要求、威脅、恐嚇不但不能奏效,而且只會帶來反效果。父母如果擔任管理崗位,一定會同意成人的自我管理也同樣無法強求得來。你可以強拉一匹馬到河邊,卻無法強迫它喝水。馬必須自己覺得口渴,才會主動喝水。自我管理也完全一樣。我們只能激發起孩子的慾望與願景,引導他通過自我管理,來加速達到其目的。有了多次成功的經驗,孩子就會慢慢養成好習慣。

    因此,當卡內基學員都被要求作出承諾,承諾自己在某方面改善自我管理時,每個學員自然就會受到同輩的督促壓力,又因為大家都必須回到教室做口頭分享,每個學員的榮譽感自然促使他回去採取行動。一旦他行動起來,就會開始看到好結果,有好結果就會更喜歡自己,更滿意自己有能力管理自己,不再需要有人不斷督促。青少年開始覺得對自己更有掌控力,這不僅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同時更表示自己長大了。

    我們常常提醒家長,任何人在嘗試新做法,養成新習慣時,都是比較沒有把握的,也是心情比較矛盾的時候,因為改變總是帶來不確定性,在懷疑中堅持下去並不容易。所以,除了卡內基教學小組及全班同學的影響,父母此時的適時肯定與增強也是至關重要的。只要孩子有一點點改進,就要立刻及時地讚賞他的努力,使他得到鼓舞,有力量繼續努力下去。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