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孩子:給孩子一個高情商 第17章 親子溝通超暢通 (2)
    這是我們較少觸碰的問題。女性通常比較擅長分享感覺層次的話題,但是男性,尤其是中國男性,由於教養的關係,多半無法觸及感覺層次的話題,這也是造成人際互動障礙的主要原因。孩子原來都有向父母傾訴的渴望。可惜的是,父母因為某些原因,沒有給他機會表達他真正的感覺。也許抒發感覺後的孩子,發現一切安排仍舊照常,但是,他知道了父母的想法,也明白父母瞭解他的感覺,就會願意盡力配合。如果我們以為孩子還小,沒有「感覺」可談,那真的是太小看他們了。我們從小就有各種感覺,想要得到親人的瞭解。隨著年齡的增長,感覺多半也就越來越細緻化了。父母其實有責任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及感覺,更有責任幫助他們把感覺用語言表述出來。這就是情緒智商的基礎。發現情緒智商的現代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一書中說過:「一種感覺,如果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就等於無法擁有這個感覺。」

    3.價值觀方面的問題

    一般進入此類話題的談話,機會可謂鳳毛麟角。親子之間可以利用一起從事某種活動後,例如打球後,甚至玩電子遊戲機後,當然最方便的方式是在全家一起看一部電影或電視連續劇時,或討論報章雜誌上的文章,都可以觸碰到價值觀的話題。例如,與孩子討論怪物史瑞克擁有什麼個性?他的做法是否合乎我們的社會規範?或是以某個歷史人物為對象,(例如,曹操是個什麼樣的人物?)通過這些輕鬆的話題,父母可以問問孩子的看法,讓他們練習表達自己的見解,同時也有機會把父母自己的觀念表達出來。不要急著作價值判斷,因為這只是輕鬆的討論。價值觀的形成需要經過潛移默化,是急不來的。構建孩子的價值觀,是一件非常重要卻一點都不緊急的事,因此,父母很容易就會錯失影響孩子品格及價值觀的最佳時機。

    父母用心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掌握了問問題的能力,才有機會促使孩子整理他自己的思緒,讓孩子能漸漸清晰地表達出他們的觀點。到了這個關鍵時刻,最重要的,就是父母所具備的聆聽能力了。這就是下一節的主題。

    卡內基親子金科玉律第二十五條:以問問題取代直接的要求

    第七條:多讓他說話

    積極聆聽是瞭解孩子的鑰匙

    孩子漸漸長大,並沒有哪個明顯的分水嶺可以告知家長他思想成熟了,該是認真聽他說話的時候了。父母以為可以從什麼特定的時間開始改變自己單向溝通的方式,這是不切實際的。因此,最好的辦法,是從孩子年幼的時候,就開始掌握雙向溝通的訣竅。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經說過:「大部分領導人及管理者都是說得多,聽得少。」作為父母,更是如此。有一次在飛行旅途上,看了一部好萊塢電影《天倫之旅》(EveryoneisFine),由羅伯特·德尼羅主演,他飾演一位新近喪偶的父親,想讓孩子回家團聚,大家卻各持理由地推拒出席。深感失落的他,決定自行前往每個孩子的住處探望他們,給他們一個意外的驚喜。結果不但沒有驚喜,卻讓父親發現了他們各自的問題,都是做父親的他從來不知道的。原來父親引以為傲的藝術家長子,其實連一幅油畫都從未賣出過,卻染上了毒癮;小女兒試圖掩蓋其未婚生子的現況;小兒子羅伯特則根本不是音樂家,更不是樂團指揮,而只是一個打擊樂手。父親帶著更大的失落感回了家,尤其不能理解,為什麼他們什麼都不告訴他。縱然以前他們確實都是跟媽媽談得比較多,講電話也是跟媽媽說得久,但是當時他並不以為意。當他向小女兒提出這個問題時,女兒回答:「因為媽媽是個很好的聆聽者,而你是個很好的訓話者。」

    大部分父母都習慣於說教,孩子從小長大,確實有很多事是要由父母來一一教導的。孩子的童言童語,我們很少放在心上,通常也都不當一回事。問題是孩子漸漸長大,並沒有哪個明顯的分水嶺可以告知家長他思想成熟了,該是認真聽他說話的時候了。再說每人個別差異極大,有的孩子成熟得早,有的很晚,也許有的一生都未能真正成熟。父母以為可以從什麼特定的時間開始改變自己單向溝通的方式,是不切實際的。因此,最好的辦法,是從孩子年幼的時候,就開始掌握雙向溝通的訣竅。

    聆聽,正是雙向溝通最常被忽略的一種能力,甚至很多人並不認為它算得上是一種能力。終究耳朵是無法關閉的,我們以為聆聽就是保持沉默不說話罷了,這是最大的誤區。積極聆聽是卡內基人際關係金科玉律的第七條,可見其重要性。

    但是「積極聆聽」到底指的是什麼,其中包括那些具體的能力?要想掌握積極聆聽的能力,必須掌握以下幾個要點:

    1.保持目光交流

    當你進入一家餐廳,只要仔細瞧瞧周圍,就能分辨出哪兩人是熱戀中的情侶,哪兩人已經結婚多年,哪兩人關係冷淡。關鍵就在於兩人的目光交流,感情好的總是在交談時深深地注視著對方,即使不說話時也喜歡四目相望。當我們回憶起談戀愛的感覺,就是這種對方時時關注著自己,對自己很感興趣,自己被全心接納包容的感覺,就是這種被愛的感覺,令人「衣帶漸寬終不悔」,其中眼神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只可惜,很少夫妻能夠持續保持這種行為習慣,以至於兩人漸少目光交流,這種現象說明夫妻關係不再親密,覺得對方是本翻爛的書,了無新意,不值得關注。

    目光接觸在溝通中所起的作用,往往令人吃驚。一個這麼微小的身體語言,卻造成溝通結果的重大差異。當我們自己只是因為手上還忙著其他的事而未能注視對方,或者沒有看著別人說話的習慣,就會讓對方覺得未受到重視,或者讓他覺得自己所說的,你不感興趣或覺得不重要。由於溝通是以對方的瞭解為準,而非以表達者的感覺為準,因此,我們常會覺得有人說話似乎言不由衷,或者讓你覺得不足為信,主要是因為如果沒有目光交流,再深情真摯的表白,也都顯得蒼白無力。

    在親子溝通中,最常見的畫面是,年幼的孩子一回家就纏著媽媽說個不停,媽媽也許正在廚房忙著準備晚飯,一面切菜一面敷衍地應付著,或者一面折疊內衣,一面叫他別說了快去做功課,爸爸常是面對著報紙或電視,有時甚至連敷衍都懶得敷衍,理由是上班一天太累了理應休息。

    然後,當孩子漸漸長大,父母忽然發現孩子進門只叫一聲:「媽,我回來了!」就鑽進房間,有的還關上房門,他們好像忽然之間什麼也不想說了,連問他話也盡量簡短回答。這時父母驚覺若有所失,不經意間有什麼東西變了質,可能再也追不回來了。

    曉君自從上了初中,媽媽就發現很難叫他開口了。

    「今天在學校好嗎?」

    「還好!」

    「考試考得如何?」

    「還行吧!」

    「有什麼有趣的事嗎?」

    「沒有!」

    「功課多不多?」

    「多!」

    真的不超過3個字的回答,令人難以繼續這種談話。可是曉君跟同學通電話可以講上幾個鐘頭,香港人說「煲電話粥」真是太形象了!

    如果人生能夠像看DVD一樣倒回去重播,我們就會發現其實孩子小的時候,很喜歡跟爸爸媽媽說自己在學校發生的事情,有時甚至鉅細彌遺到了一種考驗父母耐心的狀況。父母常常在這個階段,漸漸不再目視孩子專注聆聽,取而代之的則是粗糙地應付或隨意打發。於是,孩子馬上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事並不感興趣也不重視,很快地就放棄了主動找父母談話的意願。

    聽來令人沮喪嗎?好消息是,與孩子溝通時保持目光交流,是一個可以經過練習而改進的行為習慣。

    現代父母工作忙碌常常分身乏術,如果無法在每次孩子找你說話時,你都能放下手中的工作專注聆聽,那麼,你大可以告訴孩子,現在不是合適的說話時間,告訴他什麼時候,你可以專心聽他說話,然後真的撥出20~30分鐘,放下手上所有的雜務,關掉電視,不看報紙,只是專注地看著他,用心聆聽他要說的。你會發現,短短20分鐘優質的聆聽,其效果遠遠超過你雖然整晚在家,可是孩子卻覺得你無心關注他們的事要好得多。

    保持目光的接觸,幫助聆聽者更為專注,並令孩子感受到充分被重視的感覺,這是一個很小的身體行為,卻可以帶來這麼重大的效果,難道還不值得父母去努力做到嗎?

    2.給予同理心的回應

    只要試試看一個人獨白,或向著牆壁講話,就能體會聽話者毫無回應時,所帶給講話者的挫折感。如果談話像是一個球,說話者發出了一個球,如果對方沒有回應,這個球就像掉到地上沒有人再傳送回來,這個談話遊戲也就玩不下去了。

    具有能夠理解對方情緒的同理心的回應,可以是簡單但與對方談話有相關性的回答,譬如:「噢,是嗎?」「真的啊?」「哎呀,怎麼會這樣呢?」也可以是符合對方談話情節的相同感情頻率的回應,例如:「他那麼說,你一定很難受吧!」「可以想像你當時多麼驚喜!」「你一定樂瘋了吧!」

    這種同理心的回應,是對談話者最大的肯定與接納,令他想繼續跟你談話甚至到了欲罷不能的地步。通過適當的回應,孩子可以感覺你瞭解他的感受。這種被瞭解的感覺,成年人並不陌生。我們有心事時,總會找某些朋友傾訴,就是因為這些朋友願意花時間聆聽我們,並能體會我們的心境。我們也知道某些朋友是不能找的,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是好的聆聽者。

    父母如果無法成為孩子的聆聽者,就失去真正瞭解孩子內心的機會。孩子也只有另闢蹊徑,去找朋友傾訴了。當有心事或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時,更不會找父母談話尋求幫助。父母因此喪失了指引及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有時更會造成某些遺憾,殊為可惜!

    在我從事卡內基培訓工作中,接觸過許多青少年的父母,常常聽他們抱怨孩子什麼事都不跟父母說,問也問不出個所以然。其實這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這樣的結果是過去的歲月中,父母未能掌握同理心聆聽的能力與技巧,以至於孩子失去了與父母談話的意願。

    3.聆聽中提出相關的問題

    下面這段敘述是摘自北京《新京報》的讀者投稿:

    前幾天,我給一名小學生上課,他不斷要求上廁所或喝水,我以為是自己講課沒有吸引力。誰知那小男孩卻告訴我:「老師,不是我不配合你,我真的覺得太累了。我一早就去上學,下午5點放學,回來吃個晚飯,您就來幫我補課了。您走了,我還得練琴,練薩克斯。我討厭培訓班,還有培訓班的老師,我們班裡那些前幾名的學生都參加培訓班,聽說我們班第一名的同學,都已經開始學初中數學了,這還讓不讓人活了?我最近考試總考不好,感覺老師及同學看我的眼神都和以前不一樣了。老師,您還是每天來,就坐這兒陪我說說話就行了,我讓爸爸照樣付您錢,好不?」聽了這名才四年級小朋友的怨言,我特別難過……

    這名學生的父母,不但自己忙於工作,同時也給孩子排滿了各種學習活動,讓孩子一刻都不得閒,再請個家教來家裡,自己覺得更盡責更放心了。

    我想他們一定從來沒有想到過孩子的感覺或心裡的想法,因為父母自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栽培孩子有個美好的未來。可是,未來還在雲裡霧裡,眼下的日子,孩子卻覺得難挨得很了。

    也許父母從來沒有問過孩子,他的一天是怎麼過的?他在學校裡過得開心嗎?學習有收穫嗎?他喜歡父母為他作的這些安排嗎?他知道父母為什麼要這麼安排嗎?再往深一層說,他瞭解父母對他的期望嗎?他明白父母親為了他而努力工作嗎?他希望從父母那兒得到什麼呢?當孩子選擇跟家教老師訴苦,而非自己的父母,這現象背後代表著什麼呢?這個問題值得做父母的深思。

    因此,在積極聆聽的能力中,也包括了能適時提出與談話內容相關問題的能力,它不但表示聆聽者進入狀態,並且能讓說話者有更多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借由談話,整理連自己都還沒有意識到的內心思緒。

    聆聽與提問,猶如雙向溝通這枚錢幣的一體兩面。在聆聽的部分,我們仍必須強調提問能力的重要性。因為如果不懂提問,即使父母想聽孩子說話,孩子還不見得願意說呢!關於提問的部分,請參考本章第二節。

    卡內基親子金科玉律第七條:聆聽

    第五條:經常微笑

    第十三條:以友善的態度開始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