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孩子:給孩子一個高情商 第15章 奠定孩子自信的基石 (5)
    從我這個中國母親的角度看來,我們心中對子女固然也有美好的祝願,但是,執行起來卻是沒有系統,並且不太講究方法。大部分父母連第一、二項都無法持之以恆。至於第三、四項就更為難得了。

    我們很少用語言告訴孩子他在父母心中的價值,這種價值是他個人核心價值的一個組成部分,不會因為他做了什麼或者沒做什麼而打折扣的。我自己的成長經驗是,如果我的表現讓父母滿意,我就在他們心中有地位,如果表現不佳,我就要懷疑他們還喜不喜歡我。因此,我在父母心中的價值是浮動的,是需要爭取來的,我在這方面很沒有安全感,常常懷疑自己是否還有價值。

    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是他自尊與自重的基石,失去自我價值感,或是價值感低落,帶來的心理障礙會極為嚴重,將影響他一生的人際關係及際遇。

    書中提到祝福的第四部分是——期許美好的未來,也就是父母運用語言的描述,為子女勾勒出一幅美好未來的畫面。這一點對我們中國父母來說,真的頗為陌生。在我的印象中,離別時,或子女結婚時(多半是對出閣的女兒),父母比較會說些祝福的話,可是通常聽到的比較像是教誨或叮嚀,例如:「要好好讀書啊!可別辜負了父母」或是「小心注意身體啊!可別累壞了」或是「好好侍奉公婆啊!別讓人說你沒家教」或是「不許交金髮女友噢!我可不要洋鬼子當媳婦兒」等等不一而足。這些話語沒有一句是描繪美好未來的,多半只是不放心、憂慮及擔心。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都能得到父母理想的祝福,我們的人生會有什麼不同?我們在學業、交友、事業及婚姻上是否會減少很多痛苦的掙扎?是否會更有信心朝我們的夢想大步邁進?

    從反面來看,只要想想那些不受父母祝福的婚姻,就不難瞭解受到祝福的意義了。

    如果我們做父母的,能夠常常運用祝福這種積極正向的語言,無論只是每天送孩子到學校上課,還是送孩子到外地深造,在為孩子慶祝生日的時候,在孩子開始進入職場的時候,在為孩子籌辦婚事的時候,對他們描述一個美好未來的期許畫面。那會是多麼令人嚮往的親子關係!

    卡內基親子金科玉律第九條:衷心地讓孩子覺得他很重要

    第十六條:讓孩子覺得這個主意是他想到的

    第二十八條:給予他願意全力追求的美譽

    善用高期許——父母手中的仙女棒

    一個教授的兒子可能一事無成,一個農民工的兒子卻可能成為學者,難道前者的期許會低過後者嗎?顯然,還有其他的因素,在影響著期許的成敗。

    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一位雕刻家,他一生熱愛雕刻,可是到老仍是孤家寡人。他精心雕飾一件女神雕像,花了很多時間與心血,不斷地琢磨、修飾與改善,一直到他自己終於覺得這座雕像充滿了生命,他才停止下來。

    他是如此鍾愛這座雕像,每天到工作室打開大門時,第一件事就是向雕像道早安,晚上收工時不忘說晚安,有任何的想法或是感受時,他更會自然地向女神像傾訴,就像她是一個有生命的真人似的。這樣也不知過了多久,他的真心誠意感天動地,大理石雕像注入了生命,幻化成為美麗的女子,和他共度快樂的餘生。

    這個神話故事第一次被引申到有關領導力的期許理論,是出現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BusinessReview)上,之後,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成為領導能力中期許理論的代名詞。

    父母身為孩子最親的人,從孩子出生開始,父母就對孩子抱著各種期許,甚至在懷孕時就已經開始了。整個懷胎9月中,母親心中不知出現過多少期盼,一個最為基本的期許,就是期望孩子是健康正常的。當醫生把孩子抱到母親胸前的那一剎那,有的母親甚至認真點數孩子的手指與腳趾,確定它們一應俱全,再看看五官也都該有的都有了,這才真正放下心來。

    可是,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父母的期許當然也就隨著孩子的正常成長,而不斷地水漲船高,希望她美麗聰慧,希望她卓越超群,希望他功成名就,希望他……

    一般父母的期盼,與皮格馬利翁的期許究竟有什麼差異呢?

    為什麼很多孩子,特別是獨生子女,卻常常因為父母的高期許,而被壓得抬不起頭來喘口氣?國內甚至有孩子稱父母親是禍害。同樣是高期許,為什麼皮格馬利翁的期許得到了感應,而有些父母最後卻得到子女的怨懟?有些子女確實因期許而達到客觀性的高成就,但因付出代價太大,不見得活得真的快樂,甚至一輩子與父母的關係疏離。台灣曾發生過一起悲劇,孩子在單親母親的高期許下,出國留學獲得學位後,給母親留下一張紙條:「媽媽,我已經努力完成了你的夢想,求你放過我吧!」然後投河自盡了。他可憐的母親,也因此成為精神病人,住進了精神病院。

    一個教授的兒子可能一事無成,一個農民工的兒子卻可能成為學者,難道前者的期許會低過後者嗎?顯然,還有其他的因素,在影響著期許的成敗。

    1.什麼是錯誤的期許?

    很多父母的期許,是要孩子完成自己未盡之夢想,而非孩子自己的夢想。如果父母曾經失學,就期望孩子好好學習,最好念個博士學位。但是,現代人的學習是保持學習興趣,維持終身學習,並非僅指在校成績。期許孩子好好學習本身並沒有錯,可是,把分數及排名與學習畫上等號就太狹隘了,並且將帶給孩子莫大的壓力。如果父母要孩子次次考高分,最好滿分,期許孩子名列前茅,考了第二名,就以第一名作為期許。當孩子離開學校,進入社會,不再用考試分數來決定勝負時,他的核心優勢又在哪裡?這種較為褊狹的期許,對於達不到要求的孩子(終究每班只有一個第一名),只會造成內耗,覺得自己辜負了父母,令父母失望,當然也令自己失望。

    如果真能達到父母對名次的高期許,又往往高處不勝寒,同時可能犧牲許多培養其他能力的機會,進入社會難以適應的例子也很多。由於我們的教育方式,還是以背記為主,因此,記憶力優秀、會考試的學生就比較沾光,花費了這麼多時間記憶與背誦,通常減少了思考與質疑的能力。優秀的學生進入企業界,通常只是中規中矩,有時往往自我設限,對於現代激烈的商業競爭中所特別要求的創意、大膽改革的勇氣卻常常付之闕如,有時甚至比不過普通高校畢業的學生。學校教育所培養的能力實在是太單一、太僵化了,好在國內很多優秀的中學,已經注意到這方面的重要性,加重了德育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並改善學生學習的方向與方式。

    總之,期許孩子成績優秀,次次滿分,期期第一,是一個可能帶來副作用的期許,除了造成孩子太大的壓力,更可能只要一次不能滿分,未達第一,就形成對自尊的打擊。以分數排名取代了人生的意義,向孩子傳遞一個錯誤的信息——只要考第一,人生就成功了。作為成年人的我們,難道不知道人生絕非僅是分數與排名?為什麼做了父母後,卻總是想讓孩子悶頭唸書,別的什麼都不要過問,豈非剝奪孩子從小學習「人生功課」(而非學校功課)的機會?

    因此,期許孩子第一名、賺大錢、開名車、住豪宅、當大官、做高管、任律師等等,都是較為褊狹的期許,可能成為親子壓力的來源。雖然也有孩子因此而活出期望的成功例子,但大多數都剝奪了孩子自己作選擇的機會。

    2.什麼是正確的期許?

    當我們自問,必須擁有什麼樣的個性、特質與能力,才能創造幸福成功的人生時,多半可能發現和以前在學校所學的東西南轅北轍。對於一個中年人而言,學校學到的,考試考過的,究竟還有多少跟我們的工作與日常生活有關?更不用提及與我們幸福的關聯性了。我們會氣餒地發現,大部分的知識我們都忘記了。更何況現在網絡上,隨時都能搜尋到那些知識。

    我們人生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大概在幼兒園中,我們就學到了。像是對長輩要有禮貌、對同學要和善、玩具玩過了要收回原位、飯前要洗手等等重要的生活習慣,都是在遊戲中學習到的,還能終身受用不盡。

    正如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在其劃時代的著作《情商》(EmotionalIntelligence)一書中所強調的,他多年的研究實驗結果發現,影響一個人人生成功的80%都來自情緒智商,知識本身只佔20%,而他的研究對象是以企業人士為主的,如果將未進入或已離開職場的人一起納入統計範圍,估計情緒智商所佔的比例將會更高。戈爾曼的研究證實了,高智商(通常學習狀況較好的人)並非成功的基本條件,擁有高情商,才是人生成功的基本要素。

    因此,父母正確地期許孩子,就變得更重要了。我們應該期許孩子的,是在情緒智商方面的發展。我們應該期許孩子長成他最好的自己。當他更有自信並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時,學習就會是他童年與青少年生涯中一個應盡的責任,他將在學習方面自我管理、解決困難,這才是孩子在成長階段中最重要的準備。

    父母就像園丁,我們在園中播了種,然後認真地松土、澆水、施肥、給他提供陽光與空氣,等著他發芽。但是,我們並不能確定他是株什麼植物,也許是一株生命力旺盛的小草,也許是枝葉茂盛的大樹,也許是芬芳的玫瑰,但也可能是素雅的幽蘭。每一種都對這個世界有價值,也都配享生存的資格。我們擁有這園丁的義務,但並無權力決定他要長成什麼樣子。我們的工作是,提供條件讓他長成他最好的樣子,而不是長成我們想要他長成的樣子,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嘛!否則,只能造成扭曲與痛苦,而且是親子雙方面的痛苦。

    3.有效的期許講究方法

    對於其他人來說,大理石不過就是大理石,只有皮格馬利翁能從一塊堅硬的石塊中,看出裡面隱藏著一個美麗的女子。皮格馬利翁從一開始就已經把她當做真人對待,他心中看到的不只是目前的現況而已,而是未來理想的狀況。

    但是,絕大多數的父母心中期許孩子成器,看到的卻是他目前的不足。我們無法像皮格馬利翁一樣,在心中描繪出孩子的理想畫面,我們總是覺得願景遙不可及。說真的,大部分父母都可能想像力不足吧!再加上過多的擔心憂慮,妨礙我們在心中「看到」孩子未來的美好狀況。

    如果只能看到孩子令人不滿的現況,那麼我們就覺得無法給予讚賞,只能不斷地批評責備。原來出於高期許的推動力,將成為推往挫折及自卑的反動力了。

    可怕的是,你越強調他的缺點,其缺點就因你的指責而不斷得到增強,在孩子心中,缺點成了不可或忘的重點,優點則慘遭忽視,得不到生長的養分。

    期許,固然力量強大;反期許,也同樣具有強大的力量,兩者都會影響孩子的發展。

    報載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學家做過一項實驗,他們找來一些初中一年級的學生舉行座談會,向他們展示了全美各行各業的平均收入水準,高收入的工作例如醫生、律師等都是需要高學歷的。當天晚上,所有學生都被佈置了額外特多的作業。結果,參加座談會的學生中,完成超額作業的人數,是未參加座談會學生的8倍。這項實驗顯示孩子與成人一樣,當他們認為自己目前所做的事,可以影響自己的未來及人生時,便願意全力以赴。

    這也間接證明了,為什麼卡內基學員在訂立自己的願景及目標後,都能在自我期許下,完成原來覺得無力完成的事,例如投入更多時間在自己不喜歡的科目上,或是克服恐懼主動發言等等。可見目標及願景都是非常有利的期許工具。

    而引發孩子自我期許,才是父母期許的最終極目標。

    卡內基親子金科玉律第三條:引發他心中的渴望

    第二十一條:提出挑戰

    第二十八條:給予孩子全力追求的美譽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