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他已付出的努力,無論是否達致成果,都是最好的讚賞標的。單單是父母注意到了孩子的努力,就已經是一種激勵了。更何況肯定其過程與成果,更如一劑強心針,令人振奮。
強強是個初中一年級新生,其他科目都很不錯,就是不喜歡英文。但是父母特別在意他的英文成績,因為他們考慮以後讓強強出國接受教育。但越是要求、督促,卻越遭到反抗。暑假裡強強沒有什麼特別安排,父母就幫他報名了卡內基青少年班,有趣的是,幾天後,媽媽就注意到強強早上起床後先念英文,這和以前拖到最後,不得不拿起英文課本完全不同,媽媽瞭解此時增強的重要性,就很開心地跟強強說,這樣好極了,你已經學習到如何排出優先順序,先念好英文,再做其他功課,反倒輕鬆些,強強回答,在卡內基教室中向大家作過承諾,要對念英文發揮熱忱。媽媽那幾日特別注意此事,並提醒自己要變著方式來鼓勵他。培訓結束新學期也開始了,強強第一次英文考試就取得很大的進步,這是他努力得來的結果,一家三口出去小吃了一頓,作為強強努力的獎勵。強強有了成功的經驗,就不會再對英文懷抱敵意或恐懼,也就將學習英文這件事納入了一個正向的增強,避免了惡性循環所造成的不良後果。
要想做好第二層的讚賞,首先,父母必須對孩子的行為、態度多加留意與觀察,找出即使最為細微、不易察覺的改善,針對這個改善了的行為加以肯定。很多父母都會覺得,他本來就該做該念的,即使有一點小小的改變,也不以為意,甚至會風涼地說:「這有什麼了不起?我當時還如何如何呢!」其實,這時父母已經錯過了許多可以讚賞肯定孩子的機會,無法推動孩子朝向良性循環前進,殊為可惜。卡內基領導力金科玉律就說:「只要稍有改進,就要給予讚賞,讚美要誠懇,嘉勉要大方。」讚美何須吝嗇?具體有針對性的讚賞從不會太多或太過,嫌太多的倒是不著邊際的空泛誇獎,例如:「好乖」、「很聽話」等等。
第三層
指的是個性特質。本來這是很抽像的,但是配合第二層的行為,就可以言之有物了。例如強強接受培訓時,在班上向卡內基同學作了承諾,要更有熱忱地主動多學習英文,回去真的就採取了行動,這顯示了他擁有「重視承諾」的特質。守信是多麼寶貴的特質,強強雖然還是個孩子,卻已經擁有這種未來成功的品格,重承諾也表示他的負責任,負責任更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個性特質。因此,第三層次的讚賞,直指一個人的核心價值觀,對於孩子未來的成長起到重大的影響。絕對值得父母善加運用。
3.讚賞不是表揚,盡量掌握一對一的原則
讚賞當然可以與表揚一起運用,表揚是比如在飯桌上當眾提出孩子的優點,得到大家的讚許。讚賞多半只是一對一的。兩種各有其功效。從事人際關係的工作多年後,我們深深相信沒有什麼關係比得上一對一的親密關係。孩子與父母的三人關係,跟孩子與父親或母親的一對一關係是不同的,孩子對父親母親各有其心靈需求。能把握好,就能有更多機會影響孩子。
以強強為例,一家三口在一起時可以表揚他,私底下媽媽當然可以再給予肯定及期許,而爸爸也可以創造父親與孩子一對一互動的機會。終究,每個人與母親的關係,並不等於其與父親的關係,這本來就是兩份個別的關係。這是每位父母都需要努力經營的。疏於或懶於經營,只會喪失自己對孩子的影響機會。
4.有效讚賞需要提出證據,而只有保持正向的眼光,才能辨識出這種證據
中國人很不習慣讚賞,討論到這個部分,很多學員都會覺得彼此疏於讚賞的原因很多,隨便舉幾個就包括下列幾項:
——視為理所當然
——做得不如我好
——不知道怎麼讚賞
——怕孩子得意忘形
——最怕被誤解,以為是示弱的表現
——找不著有啥可稱讚的(真悲哀!)
為了孩子未來的幸福,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自信心與自尊心是先決條件,因此,大家一起來努力,對孩子作出有效的讚賞吧!請學習並練習有效地給予孩子真誠的讚賞,因為讚賞就像自信的維生素,不可或缺,但是必須用之有方,才能克盡全功。
卡內基親子金科玉律第二條:給予真誠的讚賞
第二十七條:只要稍有改進就給予讚賞
犯錯時信心最脆弱——對孩子自信的再保證
我們慣於忽視正確良好的行為,而只注意偏差的行為。
有一個小男孩很頑皮,常給他爸媽找麻煩。有一天,他特別乖沒出任何岔子,上床時媽媽跟他道晚安後就關燈離開了,過了一會兒,媽媽經過他房間時,聽到他抽泣的聲音,媽媽很驚奇,進房問他怎麼了。小男孩說:「難道我今天不是一個乖小孩嗎?」「是的,是的,是個乖小孩。」但是媽媽卻忘了當面肯定他。
通常,孩子只有做錯事的時候,才會得到父母的注意,否則常常得不到父母的關注,這是父母教養孩子的通病。以至於有的孩子情願被打罵也想得到父母的注意。我們慣於忽視正確良好的行為,而只注意偏差的行為。
多年前我在新加坡擔任卡內基區域負責人時,就發現在新加坡這個以英語為主的國家,培訓授課也多以英文進行。除了原本就以英語為母語的白種人,以其他語言為母語的華人、馬來人、印度人都是在學校及工作場所才說英文,回家還是講自己的母語。但是,最挑剔講師英文功力的,往往不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反倒是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人。
當我們講母語時,幾乎沒有人逐字逐句地推敲,以確定用字或文法上沒有錯誤。其實,語言自有其生命,總是不斷在演化。但是學習第二語言時,人人在意的已經不是怎麼使用,而是如何才能不犯錯。因為英語是需要考試的學科,寫錯了會扣分的,人人都養成了糾錯的習慣,並且以糾錯為己任。這個情況讓我深有體悟,人們多麼容易只注意錯誤,而徹底忽視絕大多數的正確部分。由於這種心態,以至於甚至忘了語言只是溝通的一種工具,而並非溝通的目的。這使得在新加坡學習英語絕非一件愉快的事。幾乎人人都是在自信不斷受到打擊的狀況下,勉力學習的。
在人類社會中,都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存在。目的是讓人們在社會上,能相處、互動得更為順利。因此,行為規範是達到社會和諧的工具,它本身並非目的。孩子在行為上有偏差,將會影響他在社會上與人相處。因此,父母應該幫助他改正錯誤,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果掌握住這個理念,就不會帶著放大鏡只管糾錯,而對於其正當的行為予以忽視,結果是孩子不再增強其良性行為,而是盡量避免不被認可的行為,處處謹言慎行唯恐犯錯。但求無過、不求有功的心態,絕非社會國家之福。
若蘭是個很乖巧的女孩,常常幫忙媽媽做家事,客人來了還會幫忙上茶。這一天杯滑水燙,沒拿好,杯子掉到地上,弄得一地玻璃碎片,茶水、茶葉到處都是,若蘭有點嚇到了,一時傻立在那兒,手足無措。媽媽覺得在客人面前特別難堪,拿若蘭出氣:「看你笨手笨腳的,端杯茶也不會,成心給我找麻煩,待在那兒幹嗎,還不快去拿墩布把地清理乾淨!」若蘭又委屈又自責很想掉淚,不過時候不對,還是先把地拖乾淨吧!
其實,若蘭為客人上過很多次茶,絕大多數都沒有失手,母親卻從來沒有肯定過她。可是,只要有一次出了糗,就被在客人面前責罵。這表示父母親認為孩子做對是應該的,只要有一次出錯,就算前功盡棄。
孩子無意間失手,自己也覺得很難堪,多半已經開始責備自己怎麼這麼不小心。此時孩子的自信會驟然跌落到谷底,而母親的責備無疑是更沉重的一擊,把原就沉落的信心,再往下壓深一點。加上又是在客人面前,敏感的孩子更覺得臉面盡失。這種看似生活小事,多發生幾次,對於孩子的自信卻有長遠實際的影響,遠遠超過成人的想像。
其實,孩子犯錯時,父母固然有責任輔導他們糾正其錯誤。可是,我們要弄清楚糾正錯誤的目的到底是什麼。而不要輕易地以孩子的信心作為代價。在卡內基管理課程中,面對他人犯錯時,應注意下列幾個重點:
1.避免任意發洩情緒
這多半是無意識的,很多時候孩子的錯誤,也許剛好點燃了父母原先就壓抑的某些負面情緒,譬如夫妻間的爭吵鬥氣,於是就在一個小小的行為偏差上發作得很大。如果你面對孩子犯錯時,就只想借此發作長久壓抑的情緒,那就太糟糕了。由於父母不能認識自己的情緒,也無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不但無法教導孩子改正錯誤,更遑論補救孩子受傷的心靈。由於孩子的行為往往反映父母的行為,因此,這個孩子未來在情緒控制上,很可能跟父母一樣無法自覺及自制。還有一個可能的後果是,為了避免被父母的怒氣所傷害,孩子以後再犯錯時,只有選擇逃避掩飾,盡量不要被父母發現。如果被發現,就盡可能地推卸責任,怪罪別人。這些後果可以在不勝枚舉的社會新聞中看出端倪。因此,糾錯的第一步是控制情緒。
2.教導他認清偏差與錯誤
這個部分很重要,但是,不要忘了,任何人無論年齡大小,多半知道自己犯了錯。我們在此針對的是青少年而非幼兒。如何具體指正其錯誤的行為,我們將在第五章第三節中專門討論。
到了青少年期,已經很少有人犯錯而不自知,自知犯錯後其信心已然低落,甚至產生自我懷疑。為了自保及避免自己受傷害,通常會作出兩種反應:一是攻擊,二是逃避。任一種心態下,他都是處於自我保護的狀態,無法打開心門。因此,如果不能先贏得對方的信任建立安全感,你所給予的教導可能只會是過耳東風。對方只求盡快脫離窘境,聽不進去你所要說的話。
要讓他真正認識到錯誤的本質,首先必須消除其恐懼或自慚感,而非增強它們。
然後設法取得孩子的信任,再通過溝通技巧,讓他瞭解並同意他的行為錯誤及偏差。
3.設法讓他從錯誤中學習
與上一點不同的是,這是著眼於未來的,而不是一味對於過去已經犯下的錯誤咬住不放,甚至窮追猛打。父母如果夠理智,一定會同意,糾正錯誤的真正目的在於讓孩子有機會瞭解不符閤家庭、社會規範的行為及其後果,並能從錯誤中有所體悟,避免未來重犯類似的錯誤。正確的管教,應該讓孩子內化這個經驗,以後能舉一反三。事實上,父母不可能把所有不該犯的錯誤都一一教遍,人生中,有許多錯誤的行為,是需要一個人的內在覺悟的。
4.最重要的一步,是重新保證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價值。
前文提及犯錯時,孩子也會立即察覺,因此產生自我懷疑。父母指正的內容要針對其行為、事件本身,千萬不要針對其本人的個性或價值予以攻擊。以若蘭為例,媽媽的指責已經完全是人身攻擊,若蘭對母親是100%地信任,因此,媽媽認為她笨拙,啥事都幹不好,潛意識中她一定相信媽媽對自己的評斷。當媽媽指責她給自己找麻煩,這完全違背了若蘭原來想為媽媽分憂解勞的出發點。現在若蘭百口莫辯,相信媽媽不會喜歡不夠機靈的自己,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價值感就此一落千丈了。因此,父母適時地給予再保證,就能挽救此時孩子搖搖欲墜的信心與價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