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晚上,我在台北家中,忽然接到一通電話,居然是警察打來的,說是他們抽查了一家電動遊戲店,在裡面逮到一批初中學生,全部帶回警局去了,我兒子也是其中之一。兒子是去上晚間輔導課的,怎麼會在電玩店裡被逮?從來只有作奸犯科的壞人,才會被送到警察局,我這個優良公民向來很少跟警察打交道的,兒子竟然被警察抓去了,簡直太可怕了。我心驚膽戰地立刻開車到派出所,一進門看到沿牆站著一長溜兒初中生,個個神情尷尬,兒子一看到我,露出很愧疚的眼神。辦理了一些必要的手續後,我把兒子領出了派出所,我既驚嚇又難過兒子做出這種明知不該做的愚蠢之舉,還沒來得及責備他,那不爭氣的眼淚卻奪眶而出,他忽然把我擁入懷中(他那時已經比我高了,並且平常看不起我們家人抱來抱去的行徑),向我道歉並表示他以後不會再做這等蠢事。我們做了一次很坦誠的談話,他完全能體會我的關切,也完全瞭解自己行為的誤差。我們彼此之間的信任反而因此得到了增強。
我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個「每天抱我一分鐘」的小故事,很有意思:
一對小兩口生過孩子之後,他們開始了分床而居的生活。白天工作疲憊,晚上應付孩子,漸漸地二人之間的談話越來越少。
女人首先意識到了他們之間潛伏的危機,一天,她對男人說:「我有個鄭重的要求。」
「什麼要求?」男人漫不經心地問。
「每天抱我一分鐘。」女人說。
男人看了女人一眼,笑了:「有必要嗎?」
「我提出了這個要求,就證明十分有必要,你發出了這個疑問,就證明更有必要。」
「情在心裡,何必表達!」
「當初你要是不表達,我們就不可能結婚。」
「當初是當初,現在感情不是更深沉了嗎?」
「不表達未必就是深沉,表達了也未必就是矯情。」
於是兩人吵了起來,最後,為了能早些平息戰爭上床休息,男人妥協了。
他走到床邊,抱了女人一分鐘,笑道:「你這個虛榮的傢伙。」
「每個女人都會對愛情虛榮的。」她說。
此後每一天,他都會抽個時間抱她一會兒。漸漸地,兩人的關係充滿了一種新的和諧。在每天擁抱的時候,雖然兩人常常什麼也不說,但這種沉默與未擁抱時的沉默,在情境與意味上有著天壤之別。
擁抱,真是一種無聲的愛的語言。
怪不得兩年前,「免費擁抱」(FreeHugs)活動在澳洲發起之後,一下子就感染了全世界。只見有人站在街頭,舉著「免費擁抱」的牌子,願意被擁抱的人只要走過去,就能接受一個大大的擁抱。有人說那些舉著牌子的人,自己才是渴望被擁抱的人,他們希望從陌生路人的身上得到心靈的慰藉。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DanielGoleman)更在《社交商》(SocialIntelligence)一書中描述過一個感人的故事:
一個3歲的小女孩心情不好,對來看她的叔叔發脾氣。
小女孩說:「我討厭你!」
叔叔微笑著反應:「可是我愛你。」
小女孩又說:「我討厭你!」聲音變大,而且斬釘截鐵。
叔叔卻更溫柔地回答:「我還是愛你。」
小女孩大喊:「我討厭你!」
叔叔說:「沒關係,我還是愛你。」並張開雙臂,把小女孩摟住。
小女孩終於軟化:「我也愛你。」整個人投入叔叔的懷抱。
多生動的描述啊!
幾乎可以看見那小女孩由嬌嗔的小魔鬼,變成溫柔的小綿羊。真正打開她心房的,則是那雙伸出的臂膀和緊緊的擁抱,語言則顯得十分蒼白。
人,天生喜歡擁抱。小娃娃哭,除了餓、要吃,就是沒有安全感,要抱抱。幾曾見過不要大人抱抱的娃娃?那擁抱除了是娃娃對愛的渴望,也表現了他自己對人的愛。
「抱抱」對孩子真是太重要了,據心理學家研究:常被抱的孩子,就像常被母獸舔舐的幼獸,因為總覺得媽媽在身邊,有安全感,吃得多,長得又快又壯。
連放在保溫箱裡照顧的早產兒,雖然不能被帶出來擁抱,也需要護理人員伸手進去撫摸他的身體。最新的研究甚至發現,在襁褓期間常被擁抱的娃娃,腦神經的發育更好。長大之後,常表現得更為樂觀親和。
父母如果能夠開始努力試著在家中推動「擁抱運動」,不但夫妻之間多擁抱,孩子也會因為感到父母感情穩定而更有安全感。常給孩子擁抱,更是再三保證不論孩子行為上有時多麼令人生氣,但你還是愛他的,這種不斷的再保證,給予孩子極大的信心,去面對外面世界的挑戰,就像他隨時可以得到充電一樣。
順便想在此一提的是,對老年父母的擁抱更是重要。醫學進步,人類平均壽命大幅提高,表示人人都要面對年老的父母需要照顧。除了生活起居上的照顧,我們中國人也由於不習慣而很少擁抱父母。研究顯示身體接觸、擁抱、撫摸、親臉等行為,都能有效降低血壓,甚至提高血液中的血紅素,表示體內含氧量提高,氧氣本身不但可以補充生理所需,甚至可以促進組織再生,成效驚人!因此,擁抱是一個有益於身心的行為。
照顧孤獨老人的養老院,發現了與動物收容所合作的好處。如能定期將受過訓練的狗狗送到養老院,讓老人可以撫摸擁抱它們,長期下來,喜歡接觸狗的老人,生活態度明顯變得更積極正向,甚至壽命也活得比較長。
所以,現代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遠比以前要少得多,即使在一起也有很多各自的工作必須完成,在這種先天條件不足的前提下,身體接觸的價值就越發凸顯出來。父母可以溫暖地拍拍孩子的肩背,看著孩子的眼睛輕撫臉龐,走在路上有時可以牽著手或是勾肩搭背,有意義的場合給孩子一個大大的「熊抱」(把對方全身攬入懷中),你會發現,與孩子一對一的關係在無意中大為增強,孩子可以完全感受到你對他的愛,足以彌補父母有時無意中對孩子的不耐煩或輕忽。這樣一舉數得的行動,作為父母親的我們實在沒有理由這麼吝嗇。
美國有許多研究結果顯示,在家庭中得不到完全接納的孩子,很容易投向任何伸開雙臂接納他們的人,不論那個人的動機用意是否正當。很多研究者發現幫派組織對孩子的吸引力,僅僅在於他們能像哥兒們樣地互拍肩膀、稱兄道弟、休戚與共,這種相互接納包容的氣氛,比起他在家中不斷被批評貶損,何者對他更有吸引力,自是一目瞭然。
以未婚媽媽、男女關係隨便的人作為研究對象的許多研究,也發現其實那些人所追求的,並不是露水姻緣或性行為本身,他們迫切渴望得到的,是被擁抱撫摸時那種被愛的感覺,而性行為只是為了得到這種感覺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代價即便如此高昂,也不能阻止內心空虛、渴望被愛以致鋌而走險。想想真是可憐可悲!如果父母在家中能夠提供充足的愛,只要通過接觸與語言來表達原本就存在的愛,有許多不幸就可以避免,許多社會問題也可以減少。
但是,從來不習慣以擁抱來表達感情的人,可能真的會覺得很為難。就像前面所舉的《社交商》一書中擁抱生氣小女孩的例子,父母如果沒有足夠健康的自信,往往會跟孩子較勁生起氣來。這樣,當然不可能有效處理孩子任性的情緒,也沒有能力在不自信的情況下,還能堅持擁抱孩子。所以,父母要能有健康的自信,才能看穿孩子表面的吵鬧,理解他真正的心理需要,懂得如何有效處理。
擁有自信後,瞭解擁抱具有重要價值的份上,你可以把它當做一項新的技能來開始練習。
卡內基金科玉律中的第五條是「經常微笑」,就像擁抱一樣,這是一個看來沒有學問,卻扮演著人際關係重要角色的潤滑劑。對許多人而言,微笑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動作,但是信不信由你,很多人卻沒有辦法自然輕鬆地微笑,有人覺得向陌生人微笑很困難,也有人覺得向熟識者微笑更困難。但是在卡內基的戴爾班中,有一位從事保險業的主管,長相嚴肅,從來不笑,長久不笑的結果,使他自覺笑起來比哭還難看。他雖然很關心同仁與下屬,大家還是很怕他,中午大家呼朋引伴出去吃中飯,從來沒有人會來問他要不要一起去。
這讓他內心很受傷,他決定要採取行動扭轉頹勢,因此,他的講師要求他訂立人際關係目標時,他就以同事為對象,並集中努力於「經常微笑」這一條原則上。前幾天進辦公室前,他無論怎麼努力都還是笑不出來,對自己失望的情緒日漸升高,到了第五天,想到要回到課堂口頭分享運用結果,不得不硬起頭皮深吸一口氣做出微笑的樣子,推門進入辦公室,這個不自然的微笑引起了眾人的注意,大家都覺得他今天怪怪的,他自己也特別彆扭。不過,既然起了頭,接下來幾天他仍舊鼓起勇氣繼續練習,直到他回到課堂報告時,還覺得不太自然。不過,3個月課程的努力,加上他回來擔任學長的鍛煉,他終於改變了自己在同事與下屬心中的形象,成為內外相符的親切主管,這是他受訓最主要的收穫。
擁抱就像微笑一樣,是一種行動,因此,也絕對可以經過練習而習慣成自然。
任何人想要改變行為習慣總是覺得很困難,但是我們要有信心相信這是可為的。如果你的孩子還小,你本來就常常擁抱撫摸他,那就提醒自己,不要因為孩子漸長而減少甚至避免了這些親密的接觸。雖然青少年時期的男孩,會表現出逃避或厭煩的樣子,其實,他的心中還是很受用的。建議有意避開眾人,特別是在他的同學面前。親密的身體接觸,在無聲中傳達著父母對他的完全接納與喜愛,這是永遠不會嫌多的。再往遠一點看,這就是幫助他度過叛逆期最重要的後盾,因為父母對他的全心接納,並以他是成年人的心態與他相處,令他找不到什麼必須叛逆的理由,直至成人,他就會自然地、有自信地運用肢體動作表達自己對親人的愛意,幫助他成為一個更好的丈夫/妻子與父親/母親,這不是父母所能給予孩子的最佳祝福嗎?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處於青春期,身體接觸可能會讓他們覺得很不適應,那種感覺很陌生,雖然大家血濃於水,可是已經不習慣相互觸碰的感覺了。醫學研究顯示人體內500萬條觸覺神經的1/3都集中於雙手,雙手的觸覺傳達了許多不需言語的信息。既然我們對此非常敏感,因此,可以先從手的接觸開始。
我的母親70歲開始接受我的擁抱,我相信三四十歲的中年人,沒有任何借口不能改變!
今天,就是現在,行動起來吧!放下手中的書,站起身來,看看周圍有誰,就上前給他一個擁抱,最少也拍拍他的肩背,當然也可以親親他的臉。受者也許會嚇了一跳,以為你吃錯了藥,不要擔心他們的反應,他們只是在掩飾自己的不慣罷了!只要你持續做下去,奇妙的事多半會發生在你的愛人(可能會開始為你做早餐)、你的孩子(發現他較少跟你強嘴了),以及你的長輩(也許他的抱怨減少了)身上。
我祝福你享受表達愛意的自信,享受美妙的擁抱!
好父母用不著是超人——接納自己缺點的自信
很多沒有自信承認自己錯誤的父母,反倒由於心懷歉疚,又不知如何處理,或用溺愛彌補,或自行將行為合理化,於是,逐漸累積成為情緒上的負擔。日後在別的事情上作出令人難解的反應,把親子互動複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