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父母自信的特徵
愛抱怨的人,其實也不是真的愛抱怨,而是因為本身無力掌控局勢,對於自己沒有足夠的成熟與自信,所以總是用負面的態度觀看這個世界與周圍的人。
一看到這個標題,相信很多家長的直接反應就是:怎麼可能?那還要不要教育孩子了?其實,批評、責備、抱怨是每個人都自然會做的事,就像天生的一樣。但是,仔細回想起來,就會發現這三種行為所帶來的功效其實很差,反倒常常造成許多的不快與誤解。因此,批評責備都需要有方法與技巧,至於抱怨,那就免了吧!這麼多年來,我發現抱怨除了壞事外,還真看不出它對人際關係產生過什麼積極的意義。
我有理由這麼說,因為我自己就是在批評、責備、抱怨中長大的。我母親的健康狀況不佳,父親經常出差在外,家中只有我們母女兩人,不但冷清而且沒有安全感。父母在1947年因為工作原因到了台灣,家中親人全部都在家鄉,我們在台灣沒有任何親戚,他們又只得我一個女兒。一家三口就這樣單薄地生活著。
在從事卡內基培訓工作多年以後,我才發覺愛抱怨的人,其實也不是真的愛抱怨,而是因為本身無力掌控局勢,對於自己沒有足夠的成熟與自信,所以總是用負面的態度觀看這個世界與周圍的人。母親對諸事的不滿,恰恰反映出她內心深處對自己的不滿。關鍵其實在於其不自覺,她如果對自己能有更深入地瞭解,並且願意採取行動改善,其實是大有可為的。不過在她那個年代,自我改善以及輔導培訓都尤為欠缺。因此,她也就成了自己抱怨的受害者。
1.不批評
戴爾·卡內基把這一點列為金科玉律三十條原則的第一條第一點,是有原因的。因為絕大多數的消極批評都是無效的,只能傷害相互間的感情,破壞人際關係的建立。然而,積極建設性、有意義的批評是必要的,並且是領導力的一種技巧,以後我們會談到如何有效地提出批評。
國內有一位卡內基「青少年情商與領導力訓練班」的學員,課後回來分享道:「以前吃完晚飯,我想看會兒電視,每次看不了多久,爸爸就要說:『快去做功課,就知道看電視!』我總是覺得很煩,有時候不理他繼續看,心情不好時乾脆頂回去:『我現在願意看!』爸爸其實也沒轍,我還不是看到自己覺得爽了,才自己回房去做功課。」其實,這位爸爸的做法,是我們每一個做父母的人,都常常會犯的毛病。我們隨意地提出批評,至於對方接不接受,我們也沒有好辦法。有時候,因為沒有效,所以,更是反覆地批評,變成沒有效果的嘮叨。人人都可以預期,這種完全無效的表達只能導致失去尊嚴,因為孩子很快就發現不聽你的,你也不能拿他怎麼樣。這種批評到底有什麼意義呢?由於人們很少關心說話的效果,只是順著自己的性子去說,因此,往往帶來很多不良的後果,孩子覺得你說不出什麼有趣或有營養的話來,久而久之,就根本懶得跟你說話,反而拉遠了彼此的距離。當然,那位學員接受過訓練後,比較能夠體會爸爸的用心,會很成熟地先跟爸爸說:「我看20分鐘把這個節目看完,就去做功課。」父女二人才不致每晚都搞得不愉快。
最近,我養了一隻金毛犬,開始關切訓練狗的問題,發現狗雖然不能瞭解人類語言的內涵,但是完全可以因為語氣而明白你的要求。最有意思的是,馴犬師馴狗的基本理念不是馴狗本身,而是訓練狗的主人。他們要求狗主在給命令時絕對不要重複。例如最簡單的訓練狗坐下,只能說一次「坐下」,絕不重複第二次,然後等著它對這個命令作出反應,一旦做對了,立即給予獎勵。可是,我發現我訓練狗時,卻傾向每次都說上好幾遍,如果它沒有立即反應,我會很想馬上再說一次,而這樣是不好的,因為狗馬上發現它可以不理你第一次給的命令,你給指令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其實它不是沒聽見,只是正在琢磨要不要服從。從這個訓練過程中,我體會到人們在平常溝通時是多麼不重視效果,即使產生不可思議的誤解,人們還是很少關注提升溝通成效的問題……
因此,要批評就要設法找出有效的方式,無效的批評不如不做,起碼可以避免招孩子厭煩,而失去對孩子的影響力。
2.不責備
這個部分也不能只照字面望文生義,因為,孩子行為有偏差時,父母有責任給予教育,責備是教育方式的一種。但是,我們不要忘了,每個人在被責備時,就像任何動物受到攻擊時的反應一樣,也就是其自信最為脆弱的時候,如果處置不當,對方只能有兩種本能的反應,不是起而反抗,就是退而逃走,這兩種反應,都不利於通過錯誤而學習。這也是很多父母的困擾,責備過了還是再犯,隨著錯誤的升級,有時父母覺得不得不用體罰的方式,來加深孩子的記憶。可是,所有教育心理學家幾乎都不贊成採用體罰。這種連訓練動物時都不建議採用的方式,要說能對萬物之靈的人類產生真正的功效,其過程想必十分慘烈。
因此,責備就像批評一樣,是有方法與技巧的。但是無效的責備,就像無效的批評一樣,不值得鼓勵。
3.不抱怨
我在新加坡擔任卡內基訓練區域負責人時,認識一位新加坡的學員,她是一位年過半百的母親,兒子為她代繳學費,希望她來接受卡內基訓練。她的先生去世得早,自己一個人辛苦地把兒子撫養成人,兒子結婚成家後自然住在一起。這位母親感到自己一生最重大的責任已經完成,應該可以享受平靜的晚年了。可是,她卻發現自己對兒子媳婦越來越不滿,在她等待一整天後,他們下班回家吃飯,卻盡快吃完晚餐,就雙雙躲到房裡去了,還是剩她一個人在客廳面對電視,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她有時不由感到火氣上升,這個不孝的兒子,鐵定是被媳婦教壞了,自己的命真是苦極了。這種痛苦令她常輾轉反側夜不成眠,日子看似平靜卻越來越難熬,可是又不知如何改善自己的困境與痛苦。既然兒子願意出錢,她就出來上卡內基課程,不但可以結交新朋友消磨時間,也看看自己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卡內基人際關係第一條金科玉律就是:「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她開始有意識地發現自己的日常談話,聽起來總像是在抱怨。「今天太熱了,我去買菜,買了你們愛吃的雞翅,還有芒果、西瓜,重得差點提不回來,簡直把我累壞了,回來半天都休息不過來,又到了要幫你們做晚飯的時候,廚房裡真的很熱……」「為了幫你們收快遞郵件,害得我不敢睡午覺,等了半天也不來,我在搖椅上打盹,快遞到下午4點多才來,唉,真是……」「怎麼啦?我煮的魚湯不好喝嗎?你們都不喝,明天我又要吃剩的,魚湯過夜腥味很重哎!老叫我吃剩菜……」她還真不覺得自己是在抱怨,說的不都是實情嗎?難道跟自己最親近的人講講心裡話有什麼不對嗎?她簡直要可憐起自己來了。
但是,既然交了學費上課,還是按照課程要求試試看吧!她要求自己別在飯桌上談自己這些不怎麼愉快的經驗,反正也都是些小事,並嘗試問問兒子媳婦,在外面工作一天發生了什麼事,沒想到他們倒有不少話要說,他們下桌的時間延後了,開始主動幫忙收拾善後,漸漸也不再急著進房去了,有時還一塊兒看會兒電視,陪著她有說有笑的。她相當意外,但是就別提心中有多高興了。
能像這位母親,已經50多歲還願意出來接受培訓的人真的少之又少,雖是兒子付學費,但是她想要改善現況的決心及勇氣,仍是十分值得嘉許。
抱怨,真的算得上是人際關係的毒藥,要愛一位常抱怨的人是困難的,甚至是痛苦的,這裡面包括了恩情似海的偉大父母親。能夠真正以有效的溝通方式,取代批評、責備、抱怨的應該是自信情商健康的父母,他們相信自己能用積極正向的方式來面對問題、處理問題。
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是改善親子關係的第一步!因此,會引起自己抱怨的事,就盡量不要勉強自己做吧!要是真做了,就盡量別抱怨吧!有了這種健康的心態,才能繼續探討親子溝通,否則,溝通氣氛總是不對,後果堪慮!
卡內基親子金科玉律第一條: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
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父母表達感情的自信
有時候一個簡單的擁抱,所能傳達的感情是無法言傳的。其中包括對他全心全意的愛意、呵護、接納、支持與包容,擁抱有時遠勝過千言萬語,當然更勝過數不清的嘮叨與批評。
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即使連最含蓄、最不擅長表達感情的父母,也能夠毫不遲疑地表達對孩子的愛意與親暱。心理學家的實驗證明,缺少擁抱的嬰兒,即使食物充足,也很難身心健康地成長。
奇怪的是,當孩子漸漸長大,很多父母就覺得,再像以前一樣擁抱孩子似乎有所不妥,甚至連牽握孩子的手,拍拍孩子的肩膀都越來越不自然。當然,很多青少年期的男孩可能為了證明自己很男人,故意遠離這些他覺得很婆媽的行為。可是,在與家人相處時,男孩也同樣喜歡親人之間的肢體接觸。
我父親去世時,我16歲,正是不大不小的年紀,而父親尚未滿50歲,他很不甘心就此離開這個世界吧,因此也沒有交代任何遺言。在他彌留的病榻旁,母親與我沉默地陪在他旁邊,直到他平靜地呼出最後一口氣。雖然不能說是沒有心理準備,但還是一片茫然,我呆呆地順著牆滑坐到地上,母親叫我呼喚爸爸,說他還能聽得到,但是,我發不出聲來。這時一位平時來往較為密切的長輩來看望爸爸,一進病房就把我從地上拉起來,讓我坐到椅子上,緊緊環抱住我。我的眼淚悄悄流下,他就那麼抱著我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什麼安慰話也沒有說,但我卻終生難忘。當時給予我最大安慰的,就是這個無言的擁抱。
孩子在青春期,總想尋求心理上的獨立。他有時自己覺得生理上似乎已成熟了,可是心理上又缺乏智慧與歷練,似乎還沒有成熟,想要獨立而未能獨立。在這個極為尷尬、連自己也搞不定自己的時候,有時候一個簡單的擁抱,所能傳達的感情是無法言傳的。其中包括對他全心全意的愛意、呵護、接納、支持與包容,擁抱有時遠勝過千言萬語,當然更勝過數不清的嘮叨與批評。真的,沒有比深深的擁抱更具有療效的了,也沒有比擁抱更能傳遞愛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