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米格爾) 第15章 歷史的損益表 (4)
    那些最早進行工業化的國家首先向世界展示了,豐富的礦藏可以多快被消耗掉,而且無法恢復。銀礦被挖空,礦層碳化,礦床縮減,這些都是永久性的損失。那些地方只剩下了工業休耕地,最好的也不過是退化的土地。這些國家還向世界展示了,不能指望在上一個礦藏被耗盡之後,人們馬上就能開發出另一個礦藏,而且其豐富和方便程度與之前相似。儘管許多最早進行工業化的國家付出了較多的努力,但也不得不接受原料儲備已經由豐富變得匱乏的事實。如果它們之前能好好算一筆賬,其實應該可以察覺到,自己在獲得大量贏利、變得富有的同時,也在變得非常貧窮。

    但這些國家是幸運的,因為當它們的原料匱乏時,還有很多國家和大洲未進行工業化,礦藏也未被開採,於是西方工業國家便衝進了這樣的地區,有時為了原料甚至不惜血戰。如果說1870~1871年歐洲內部德法戰爭的主要原因是爭奪洛林地區的鐵礦,那麼原料對20世紀上半葉的兩次世界大戰則有著更突出的影響——一些歷史學家甚至認為那是決定性的影響。

    所以西方工業國家長期以來處於一個舒服的位置,他們在世界原料市場上沒有真正的競爭對手,可以瓜分地球的礦藏,並隨意消耗。直到20世紀90年代,全球還存在著這條不成文的規定:世界上1/5的人口——主要是西方工業國家的人們——可以佔用全球4/5的資源,而其他人將就地使用剩下的1/5。

    在全球人口結構和經濟結構有了很大改變時,這樣的不成文規定是不可能持久的,其實西方工業國家最晚在20世紀70年代就能認識到這一點,也必須認識到這一點,但他們卻對這個無法迴避的事實閉上了雙眼,不去面對。例如,歐盟在不久前還對「中國和印度突然的大量礦物需求」表示吃驚。如果知道了原料價格從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初期平均翻了一番,它們恐怕要嚇得跳起來。僅僅在2002~2006年間,銅、鋅和鎢的價格就上漲了4倍,鎳、鉛、鐵、錫和鋁的價格上漲了2~3倍,2007年原料價格平均又提高了1/5,直到2008年和2009年經濟衰退時價格才稍稍回落。

    從20世紀70年代起,原料的情況就有了很大的變化:世界經濟的飛速增長導致原料消耗量的增加,原料價格也瘋狂上漲。現在跟幾十年前不一樣了,不是世界1/5的人口對原料有需求,而是超過一半的人口都有需求——這一點並不難預測,但市場卻未作好相應的準備。如果說以前只有西方工業國家前進在原料採購的路上,那麼現在中國、印度和其他一些國家為了滿足其急劇增長的原料需求,也加入了這一環球旅行。這些國家不僅從其他國家購買原料,也為自己買下礦藏。以前,很大的礦藏經常在美國人或英國人手裡,現在也常常為中國人或印度人所擁有。

    足夠用的礦藏是工業化國家保證社會功能的前提,但目前正在逐漸減少,原因就是供應小於需求,而且供求之間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大,所以在日本和中國、歐洲和美國之間也存在著對原料的激烈競爭——有人甚至說這是「戰爭」。這場競爭在今後會變得更加激烈,因為當前某些高新技術必需的幾種金屬的存儲量已經觸底,有些金屬在幾年之內將從地球上消失,還有一些金屬在十幾年之內會消失。最晚到2030年左右,對原料的需求會大大超過人們預計的開採量。目前,共有16種對於科技進步不可或缺的金屬已經變得緊缺或非常緊缺了。

    而且那些還不算緊缺的原料也變得更貴了。由於許多礦藏的開採權越來越難以獲得,所以每噸鐵礦、鉻礦或鎳礦的開採價格也在逐漸提高。原料相對便宜的時代就要結束了,也許它早就已經結束了。像土地一樣,人們已經把最好的礦藏全都開發了,剩下的普遍較差。如果今後人們將這些原料也像黃金那樣在交易所上市,其價格就會因為投機活動而變得更高。

    更糟糕的是,那些礦藏富饒地區的土地如今都像月球表面一樣荒涼。開採和獲取原料導致環境破壞、河流和土壤毒化、人們無家可歸以及各種嚴重的衝突。這些後果人們當時好像都能忍受,因為只要市場對原料有需求、開採地區人口密度不大、對自然和環境的保護意識不強就行。但如今飽受折磨的人們開始抗議了,而且採礦給自然界留下的傷口也是需要包紮的,所以原料價格便提高了。

    人們在政治、經濟和科學等各方面尋求解決這一原料困境的出路。2002~2007年間,全球每年用於勘察礦藏的費用增加了4倍,人們也有力推進了可以減輕對原料依賴的科技創新,但這些基本上不能使工業國家因原料而快要窒息的狀態有所改善。而且,只有當技術進步的增長率高於世界人口和物質財富增多的增長率總和時,才能真正解決這一問題。但在今後一段時間內,人類實現這一點的可能連那些臭名昭著的樂觀主義者也不敢相信。

    除了提高原料利用率之外,人們也在提倡原料的循環利用。循環利用獲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仍不足以徹底解決問題。其實關鍵的解決方法是西方工業國家改變目前的消費習慣,這裡主要指的是那些多年來大量消耗原料的國家,因為它們所要求的原料使用量馬上就要無法實現。也就是說,如果人類想要避免因原料問題而導致的經濟崩潰,那麼工業化國家必須迅速並且明顯地控制自己的原料需求。根據歐盟委員會的說法,目前大多數歐洲工業國家已經開始正視原料供給的縮減情況。

    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歐洲本地的原料儲備枯竭,目前全人類也將面臨這一資源枯竭的問題。世界的原料儲備在漸漸耗盡,地球無法再實現具有西方工業國家水平的全球工業化。

    即使未來仍有原料,人們也將為此展開比目前更激烈的競爭。之前歐洲人在本地原料儲備枯竭後找到的辦法,如今並不能再採用,人類不能再去其他國家和大洲搶奪資源,來滿足自身對原料的需求,因為現在只剩下了海洋和月球。雖然人們也有利用海洋和月球資源的種種打算,但毫無疑問,目前開採礦藏的方法更簡單,成本更低廉。原料看上去是取之不盡的——之前這一假象有力地促進了增長,但現在它已經成了歷史。

    能源

    工業的基礎是不可再生並且有限的原料,人們對這些原料的開採和消耗已經在不同程度上接近了極限,其中有幾種原料變得格外緊張,如化石能源的煤、石油、天然氣以及重金屬鈾。它們在某種意義上是工業社會的支柱,這也是這些能源的特殊之處,因為幾千年來人們首先使用了很多其他能源,隨著工業化的進程才出現了煤、石油、天然氣和鈾:19世紀人們大量使用煤,20世紀初發現了石油和天然氣,20世紀50年代發現了鈾。在這之前的時代,人們只能利用可再生能源,主要是人力和相應的役畜和馱畜,然後是風、水、木材,有泥炭的地方也多少用了一些泥炭。

    對於人類來說,開發利用化石能源和鈾是對其能源擁有量的一個巨大擴充。19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工業國家人均能源消耗量足足增長了6倍,全球一共增長了8倍。隨著人口的增長,目前全球的能源消耗是150年前的40倍,其中80%來自煤、石油和天然氣——在商業領域這類能源的消耗甚至高達88%。剩下20%的部分來自可再生能源,包括水電站、風電站、木柴和干牛糞。但這個數字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由於人口不斷迅速增長,加上範圍不斷擴大的電氣化和電動化,人類對能源的消耗仍在繼續增長,2009年增長了1.4%——由於經濟衰退導致增長率有所降低。

    大量使用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是經濟進步和科技進步的關鍵,它隨著工業化的進程而出現,而且只要追求物質富裕還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大量使用能源的情況就會繼續下去。科學家們計算得出,在工業領域,能源創造出的價值大約占50%,另外50%是工作和資本的總和。科學家們還計算出,工業化國家的人們支持那些「能源奴隸」產品的比例佔了10%~30%,這裡指的是需要使用能源來實現功能的產品,這些產品為每個人提供了相當於一個重體力勞動者的功能,如果把其中產生環境熱量和過程熱量的能源消耗也計算在內,這個數字還會再高3倍。

    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自由公民擁有奴隸為他們做家務、在田地裡幹活,在艦船上划槳,而對工業社會富裕的居民來說,這些奴隸就等於插座、內燃機和熱電廠。現代的「能源奴隸」與過去肌肉結實的奴隸相比極為便宜,連工業化國家中經濟最困難的人也有能力購買。古時候的奴隸會被嚴加管束,也會被有尊嚴地對待——主人販賣他們,給他們衣服穿,提供飲食,在他們生病和年老時還會給予些照顧,而「能源奴隸」產品要比過去的奴隸省事得多。但就現在能源緊張的情況來看,今後能源會變得像在古希臘羅馬之後出現的僕人和工人,僱傭他們要比奴隸貴很多。

    由此人們在爭論的一個問題也變得相對化:在工業化國家創造的價值中,工作和資本的比例各佔了多少?佔有最大比重的顯然是能源,因為人們胡亂地定價,它才顯得默默無聞。人們計算得出,工作大約占創造價值的2/3,資本占1/3,而能源被可笑地分配到了5%——估計它對此會很不願意,滿腹抱怨。這一計算不能充分解釋找到不可再生資源替代品的必要性,也沒有認識到目前這種能源消耗將導致極高的環境治理成本。儘管現實情況並非如此,但工業化國家的人們似乎已經對廉價的能源習以為常,所以他們乾脆忽略掉一部分支出。或者更準確地說,他們對待能源與對待其他資源一樣,也相信未來的幾代人將會承擔這一未償清的賬單,而且主要是因為他們現在也沒有其他選擇。

    另外,大量使用能源還使擁有財富的人對其物質富裕的貢獻變得相對化。大多數人認為富裕要歸功於他們的勤勞,但實際上他們並不配獲得自工業化以來他們揮霍掉的大筆財產,如果沒有這筆財產他們就不會那樣大肆浪費,而是會相當貧窮。可他們又想不出什麼理由去謹慎對待這筆財產,也沒有想要去謹慎對待有限的能源,就像從沒想過要去謹慎對待空氣、水資源、土地、食物和原料一樣。只為煮個湯就燒起昂貴的石油——這樣的主意應該是人們一下子想出來的,但人們也確實想去這麼做了。

    直到現在,能源的利用情況似乎還說得過去,但能源奴隸產品大軍已經開始顯示其弱點。在德國,能源奴隸產品相當於古希臘羅馬時期8億~24億個重體力勞動者。此前一直未出現問題的能源後續問題現在正變得困難,其終點也能預見到,可人類還在繼續大量消耗著化石類能源和鈾。目前對人們最重要的石油在2020年左右將達到開採的峰值,天然氣達到峰值預計在2035年左右。根據人類目前的認識水平,在達到頂峰以後開採量將會持續下降,石油大概在40年之後、天然氣大概在60年之後將無法繼續供應能源,鈾的情況與之類似,只有煤炭的含量勉強能撐到下個世紀。

    但早在最後一桶石油、最後一立方米天然氣、最後一千克鈾和最後一噸煤用完之前,能源的價格就上漲了,即便到時候人們對可再生能源的擴展和製造能獲得重大突破。目前人們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進步,並看到了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利用可再生原料填滿能源供應的深淵。但問題是,在煤、石油、天然氣和鈾這類能源耗盡與替代能源全面發展之間,到底需要多少時間。一些人預計這將是個過渡期,人們察覺不到,要順其自然,另一些人則認為這個時期會比較長——可能是21世紀中期,在資源變得緊缺和昂貴的時候,也可能更早一些。其實直到21世紀末期,人們對於可再生能源全面取代不可再生能源,才有幾分取勝的把握。

    從現在起直到那時,人們還有一條未知且艱難曲折的道路要走。未知的情況首先是人口的增殖、物質生活標準的提高、技術的進步,當然還有政治和社會的意願——其中一些必要措施不能拖延。最後這一點是特別成問題的,因為可再生資源取代不可再生能源不僅需要很多時間,更需要投入會引起爭議的大量資金。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政府、國家和社會到時候還必須預先進行很多投資。但現在還不能確定的是,今後人口減少、嚴重老齡化的社會是否願意,又能否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有可能人們到時候對自身進行了限制,將能源消耗控制在20世紀中期的水平,人類的能源負擔還能再輕一些,因為目前被毫無意義浪費掉的能源佔了總消耗量的1/3,所以還有很大的節約空間。

    但絕無可能的是,在未來幾年和幾十年中,這一嚴重的問題將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轉折。在能源領域會有轟動性的技術革新,也就會有突然的倒退。例如,從近東到裡海地區再到俄羅斯北部這一橢圓區域發生嚴重的衝突,由於使用化石類能源引起環境災難,或在人口密集地區出現危害很大的原子核事故——這些都不僅僅是假設。由於對能源的極端依賴,西方工業國家成了重大災難事件的附屬,只能對這些災難作出有限的影響,卻無力進行控制。所以對於這些國家來說,所有的經濟增長、物質財富增多和政治穩定都只是處於一層薄冰之上。

    人口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