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了獲得更多的耕地和牧場,為了滿足對木材的需求,每天大約要砍伐400平方千米的森林,而且沒有接著進行種植。儘管以歐洲和亞洲為首,人們實施了大量的綠化項目,但根本無法遏止全球森林的消失,也不能有效減緩消失速度。人們估計全球森林面積每年縮小73000平方千米,5年縮小的面積就相當於德國的領土面積。森林的縮小導致氣候改變、生態系統破壞和生物物種減少。各國以及官方和非官方機構發誓要制止這一現象,但到目前為止成效不大,實現這個目標首先就被歐盟委員會視為「很不可能」。根據很多環境組織的看法,這裡的原因是「缺乏政治意願」,所以無法制止人們對自然資源的濫用。
但犧牲者不僅僅是動植物,通過其經營方式,人類也破壞了自己的生存條件。科學家們已經認識到,人們在近代採用的耕地和牲畜飼養方式,導致目前世界上2/3的農業利用面積的土壤質量降低,與50年前相比更是明顯降低。同時,40%正在使用的土地或潛在的可利用土地已經被嚴重破壞,除了鹽鹼化程度加重之外,土地還有缺乏養分、化學污染和有機物流失等問題,而且很多問題往往是疊加的。
在科學家眼裡,農業利用面積的擴大已經不再可能。目前人類已經消耗掉的生物資源,比地球在不受破壞的情況下能承受的數量多了1/3,人類這是在破壞自身的經濟基礎和生存基礎。到2025年,非洲和中國將不再有可供農業利用的土地。科學家由此得出令人沮喪的結論:不會對所有人都足夠。這一結論已經在目前的一些地區證實了,如果張嘴吃飯的人數繼續增多,那這個結論會顯得更有道理。對生物資源不斷過分要求遲早會導致全球的經濟崩潰,馬爾薩斯曾對人口和資源問題進行過很駭人的描述,那麼現在人們推斷出的這一切是對它的一種現代理解?
但其他很多專家都認為這種「現代理解」是沒有道理的。即使世界人口增長到90億或100億,也會有足夠的食物。不過他們也認為,這裡的前提是發展中國家的生產方式要進行全面深刻的變革,同時西方工業國家的飲食習慣也要徹底改變。根據這些專家的看法,西方工業國家幾代人以來鍋裡盛滿肉的習慣,在今後也是不可能的了。曾經有人說過,人類有一天能夠過上富足生活,特別是在飲食方面能夠像今天的北美和西歐人一樣充裕,但這樣的說法如今已經聽不到了。
今後人類的食物問題將比目前更嚴重,人們對於這一點已經形成了共識。就像對待水和空氣一樣,人類對於供養他們的大地,也接近了其可利用的底線。人類在盡可能地推遲這一底線,但卻無法把它消除。也有很多人認為,其實人類很早就觸碰到了底線,還有些人認為,人類早已越過了底線。
食物
鮮花盛開的花園,麥浪起伏的田野,茂盛的草地上有健康的牲畜,噴湧的泉水清澈透明,整潔的居民區,漂亮的房子,還有生活富裕又幸福的人們——這是每個迷人樂土的佈景,人類也早就為之嚮往。這個夢想甚至會短暫地成為現實,但它的輪廓已經變得越來越模糊。人類開始清醒了,他們過去所看到的情景與這一夢想並沒有多少相似之處。
他們所看到的是一個被人類活動打下深深烙印的地球,它成為樂土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因為人類已經嚴重破壞了其生存的基礎——空氣、水和土地。儘管人類有很多發明創造,獲得了很多成功,但也為這些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或者更準確地說,人們漸漸意識到必須為其成就付出巨大代價。人們已經明白他們是在挖自己的牆腳,卻沒能力來展開行動,所以僅僅會大聲喊著讓別人停手,自己卻還繼續挖著。
空氣、水和土地,人類不僅需要它們來呼吸、來止渴、來居住,更需要用它們來養活自己,獲得每天的麵包,但從人類存在的那一刻起,「每天的麵包」就不是肯定有保證的。與所有較高等的生物一樣,人類也一直受飢餓之苦,飢餓一直伴隨著人類,無處不在。饑荒能使很大範圍內的人口滅絕,並會助長瘟疫傳播,使人類永無休止地遷移,煽動起戰爭和內戰——還會刺激出人性中狡詐的一面。在過去幾十年中,人們也並未將饑荒完全消除。即使在發達國家,20世紀時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在挨餓。例如德國人每天需要的熱量——絕不是受戰爭的影響——到1950年左右才被得以滿足。
但今天大部分人不僅能吃飽,還能確定明天和後天也有足夠的食物,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情況。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提出了問題:這是個新時代的開端,還只是一個短暫的時期?如果是個短暫的時期,人們以後可以這麼說:「曾經有一個時代,人們不僅能吃飽,在吃飽之後還有很多剩餘,連垃圾處理都忙不過來,將廢棄物在培養基中轉化成生物
沼氣。」
這是新時代的開端還是短暫的時期?沒有人能確定地回答這個問題。但與此相對的是,目前足足有10億人——每7個地球公民中有1個,還沒能望見這樣一個新時代,更別提已經進入這個時代了。這些人在21世紀裡挨餓的情況就像在人類歷史上最艱苦的時代裡。全球每天有幾萬人餓死,其中幾千人是兒童。人們定下的偉大目標是到2015年把飢餓人數減少到1900年的一半,這變得越來越不可能實現。
全世界的人們好像也覺得飢餓人群是見怪不怪了。他們沒怎麼關注因飢餓而死亡的人,更多的是去注意那些禽流感和豬流感的受害者——這些人遠沒那麼淒慘,但媒體會對這些受害者進行詳細報道,與此相比,幾十萬餓死的人又算得了什麼?這是每天都在發生的,是很正常的。每7個地球公民中有1個,這樣的飢餓人口比例到目前為止是最低的,也許這個想法使全世界的人們得到了安慰,因為就在幾代人之前這個比例還很高。但是,目前的世界人口在以超常的速度增長,所以實際上飢餓的人數要比50年前或100年前多了很多。然而當人們聽到統計學上的說法——目前人類整體絕對比過去生活得好,於是對挨餓的人提供的幫助便少了,因為飢餓太個別了。
除了挨餓的人,全球還有將近20億非自願的營養不良者,他們盡可能攝取了足夠的熱量,但營養成分太過單一,所以也有了嚴重的健康問題,他們缺乏充足的蛋白質——魚類、肉類,以及充足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也就是說,目前還有2/5的世界人口沒有足夠的營養基礎。
但世界上還有1/4的人吃得太多了,他們有明顯的超重和肥胖問題。這類人的數量自20世紀中期以來呈跳躍式增長,目前還在繼續增長。這些人陶醉在食物過剩之中,消化著超過接受能力的食物量,而且不能消化的部分,也大多轉移到了馬桶裡。有調查顯示,英國人會將1/3的食品扔掉,奧地利人會將1/10的包裝食品還沒有拆開就丟棄,其他西方國家也有著類似的數據。家庭每年因此造成的浪費有幾百歐元,國民經濟的累計損失高達幾十億歐元。儘管如此,這些人卻覺得將「每天5個麵包中的1個丟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到目前為止,人們在食物方面不懈追求的結果是:世界上大約1/3的人有足夠的食物,剩下的2/3或者不夠,或者過剩。這一結果儘管不那麼光鮮,卻讓人們看到了些希望,這裡的前提是過去一些積極的趨勢能在未來保持下去——但這也許不大可能會保持住,或者至少不是確定的。
因為在過去幾十年中,即使越來越困難,人們還是將農業利用面積擴大了,但這在未來幾乎不再可能,所以增長的人口要通過同樣大小的土地面積來供養。1950年每個地球公民平均有0.5公頃土地,2000年(儘管在此期間擴充了面積)只有0.3公頃,預計到2020年每個公民僅有0.2公頃土地。
雖然目前的人口數量比60年前增長了很多,但現在有更多的人能吃飽,這首先要歸因於更有效率的農業生產方式。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進行了農業改革,並稱之為「綠色革命」。1950~1984年間,人們投入了10倍的人工化肥,廣泛使用植物防護劑,擴建和改良人工灌溉,培育抵抗力強、產量高的動植物品種,並減少從生產到消費過程之間的損失,由此1960~1980年間的平均年公頃產量提高了4%。這之後的幾年中,公頃產量增長一直快過人口增長。1960~2000年間,每公頃產量翻了一番,食品生產量甚至提高了2.5倍,由此很多人的食物供給情況得到了明顯改善,這一改善中的80%是以生產力的進步為基礎的。
增長特別迅速的是肉類產品。1955~2005年間,肉類產品的生產增長了7倍,而人口只增長了2.3倍,所以到了2005年,平均每個地球公民得到的肉類食品比50年前多了3倍。只要出錢,誰都可以買到肉。中國人從很低的水平起步,在這期間人均的肉類食品量增長了8倍。目前中國儘管人口眾多,但每年人均能獲得60千克肉類食品。在美國這樣的傳統食肉大國,雖然人們最近稍微對肉類消費進行了控制,但這之前的肉類食品增長速度也是不斷加快的。
但是這一「綠色革命」卻漸漸失去了動力。目前每年生產力的提高僅有1%,而且這個增長率有慢慢接近於零的趨勢。這種趨勢能否在一段時間內被扭轉,或者是否應該被扭轉,人們現在還有爭議。有些人認為要通過大量的支出才能實現逆轉,另一些人則認為最好還是結束這場革命,因為它的損益表和其他所有改革一樣,也是不好不壞的。
這場「綠色革命」一方面帶來了令人矚目的產量提高,解決了很多人的吃飯問題,但另一方面又對農業的工業化過程產生了影響,成為空氣、水資源和土地這些年遭受損失的原因之一。過去,農業可以很自豪地將太陽能直接轉化成生活能源,但現在農業成了工業生產的一個部門,並與工業有著相同的優勢和劣勢。目前,全球有80%的耕地遭受著中等甚至嚴重程度的侵蝕,另外,很多土壤被徹底鹽鹼化、水源中含有過多化肥、物種大量減少、植物害蟲越來越多,而這些就是幾十年來農業受工業化影響的收穫。
目前的路看上去像是死胡同。人類要如何繼續前進?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導致對食物的需求增長——主要是含蛋白質的食物,農業利用面積基本上不能再擴大,生產力的提高變得困難而且成本極高。另外,以獲得能源為目的的植物培育也在與食品生產進行競爭,而且競爭越來越激烈。
人類還有什麼選擇?不吃肉而改吃魚嗎?目前,歐洲水域內有88%的魚在被人頻繁甚至過度捕撈,世界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根據世界糧農組織的報告,52%的重要魚種已經達到了捕撈上限,19%的魚種已經超量,因此也有潛在危險,還有9%的魚種已經被捕撈殆盡了,海洋的盛宴不會再像之前那樣豐盛。工業化捕魚成了全球魚種及存量最大的威脅之一,它使魚類沒有足夠的時間繁殖,由此很多地區的人們也失去了生存的基礎。也許到了最後,製造一種加工合成的食品將成為人們唯一的辦法。
地球能供養100億人,但根據人類目前的知識和能力水平來看,這100億人大約只能達到如今印度人的平均消費水平。如果按照歐洲人的飲食習慣,地球最多能承受一半或更少的人口,而像美國人那樣大吃大喝的話,地球最多能養活25億人口。
這就是我們要著手面對的情況: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有幾年例外——人類每年消耗的糧食比當年的收成還多,庫存已經空了。今後幾年,挨餓的人數和營養不良的人數恐怕總共會增加到30億。與過去不同的是,在今後一段時間內,食物會供不應求——人類的需求要比供應增長得快,所以目前農產品價格不斷下降的趨勢,雖然令今天的消費者很滿意,但在未來將發生徹底的逆轉。食物將變得昂貴,最受打擊的將會是世界上的窮人,也許還會引發衝突。「飢餓」在21世紀將會再次成為一個普遍的話題。
原料
雖然人們直到最近才終於意識到了空氣、水和土地的有限性,但很早就已經知道原料的獲得是不容易的——主要是金屬原料。幾千年以前,擁有銅礦、鋅礦以及之後的鐵礦對個人和民族的生存發展不可或缺,人們激烈地爭奪這些金屬,為此似乎也值得發動戰爭。
進入現代社會之後,人類對原料的需求明顯增加。在一開始很長的時間內,西方國家國內的礦藏可以自給自足,人們也覺得獲取原料很方便。與現在不同的是,當時歐洲的原料相當充足,有煤礦、鐵礦、鋅礦和鉛礦等等。但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情況就有了變化,礦藏被大量開採,其存儲量很快就到了瓶頸。於是歐洲人——之後還有美國人和日本人——就到世界其他地區去掠奪資源,滿足自己不斷擴大的原料需求。他們的殖民主義也因此有了新的方向:讓世界成為工業原料的來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