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讀歷史 第44章 世界歷史·兩次世界大戰 (2)
    凡爾登戰役德法雙方投入了近兩百萬兵力,傷亡人數共計達七十多萬。德軍在這一戰役中耗盡了元氣。法軍反攻開始以後,逐次收復了凡爾登以東的大片土地,德軍節節敗退。到1917年,德、奧陣營日益衰敗,終於在1918年戰敗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隨即結束。

    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決定性戰役和轉折點,德軍未能實現它奪取凡爾登包抄巴黎南路的計劃,在耗盡兵力後再也找不到出路,最終失敗。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國工人階級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聯合貧農所完成的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又稱布爾什維克革命,因為革命發生在俄歷(儒略歷)10月,故稱為「十月革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腐朽、反動的俄國沙皇專制統治已經陷入深刻的危機,革命出現高潮。大戰爆發後,俄國社會矛盾日益尖銳,革命形勢迅趨成熟。1917年2月,俄國人民在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起義的工人和士兵成立了工兵代表蘇維埃。但是,俄國資產階級竊取了二月革命的勝利成果,成立了以克倫斯基為首的臨時政府。這樣就出現了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臨時政府公開使用暴力鎮壓人民群眾的示威遊行,並準備建立軍事專政。4月,列寧結束長期在國外的流亡生活回到俄國,發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綱》,制訂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的明確路線和具體計劃,明確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

    1917年11月7日,俄國首都彼得格勒(聖彼得堡)的工人赤衛隊和士兵在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首先舉行武裝起義。以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炮聲為信號,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開始向冬宮發起攻擊,深夜攻入冬宮,逮捕了臨時政府成員。克倫斯基逃亡,臨時政府被推翻。當晚,在斯莫爾尼宮召開第二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宣佈臨時政府被推翻,中央和地方全部政權已轉歸蘇維埃。第二天,列寧在大會上作報告,大會通過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組成了以列寧為主席的第一屆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宣告誕生。

    偉大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為世界各國無產階級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開闢了勝利前進的道路。

    德國簽約停火

    戰爭進行到了1918年,德國在各條戰線上連連失敗。雖然在3月3日,德國與蘇俄政府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俄國退出戰爭,減輕了東線的壓力。但此時德國國內人民的反戰運動此起彼伏,給德國統治者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內外交困的德國於10月進行了政府改組,新任首相巴登親王馬克斯請求與協約國簽訂停戰協議。不久,德國的基爾爆發了水兵起義,起義軍迅速佔領了基爾、漢堡、不萊梅等城市。這也使得全德國各地掀起了革命風潮,資產階級政權搖搖欲墜。德國政府停火求和的意願也變得更加緊迫。

    1918年9月,德軍領導人發表聲明,要求籤訂停戰協定。不久,德國發生了十一月革命。出於對德國革命的恐懼,11月5日,協約國同意在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的基礎上同德國開始會談。11月8日,福煦代表協約國在貢比涅森林接見了德國代表團。他下令宣讀協約國提出的停戰條件,並要求德國必須在72小時之內答覆。經過幾天的談判,德國只從協約國方面得到了微小的讓步。

    1918年11月11日,德國政府代表埃爾茨貝格爾同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雷東德車站簽署停戰協定,德國投降。根據協定,德國在15天內從法、比、盧、阿爾薩斯—洛林及萊茵河左岸地區全部撤軍,同時從土、羅、奧匈帝國及非洲撤軍,並交出5000門大炮、2.5萬千挺機槍、3000門迫擊炮、1700百架飛機、5000台火車機車、15萬節車皮和5000輛卡車。

    《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的簽訂,宣告德、奧、土、保同盟國集團的徹底戰敗,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一切為了東線

    高爾察克原是沙皇的海軍上將,黑海艦隊司令。十月革命後他盤踞在西伯利亞一帶。1919年春,協約國帝國主義改變反蘇鬥爭策略,把白衛軍(又稱白軍,蘇聯建國初期1918年∼1920年間的內戰中反對蘇聯共產黨的軍隊,主要由支持沙皇的保皇黨、軍國主義者、自由民主分子和溫和社會主義者組成,與蘇聯紅軍對立)推到第一線,以高爾察克的軍隊為主力,派去許多軍事顧問和運送大量槍支彈藥,發動對蘇維埃俄國的武裝干涉。

    3月4日,高爾察克出動40萬大軍,在長達2000多公里的東方戰線上發動進攻,佔領烏法,並攻入伏爾加河流域。鄧尼金、尤登尼奇、米格爾的白衛軍以及波蘭和芬蘭的軍隊也同時發動進攻。

    在這蘇維埃政權的危急關頭,列寧在《真理報》上發出了「一切為了東線」、「必須用全力粉碎高爾察克」的號召,大批工農加入紅軍支援東方戰線。莫斯科—喀山鐵路段的工人發起了星期六義務勞動來支援前線。黨中央還把東線分成南北兩路,以南路為重點。4月28日,伏龍芝統帥的南路紅軍展開反攻。傳奇式英雄恰巴耶夫指揮的第25師勇猛善戰,屢立戰功。7月中旬,新任東線司令員伏龍芝指揮紅軍繼續東進。8月,紅軍解放了整個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11月14日,紅軍開進高爾察克的「首都」鄂木斯克。高爾察克本人被逮捕並被判處死刑。

    此前,紅軍還擊退尤登尼奇對彼得格勒的進攻。協約國組織的以高爾察克為主力的對蘇維埃俄國的武裝干涉遭到徹底失敗。

    巴黎和會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於巴黎召開和會,稱為「巴黎和平會議」(簡稱巴黎和會)。

    當時參加巴黎和會的各國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權代表70人,但會議的重大決定幾乎都是由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列孟梭主持,所以巴黎和會實際上是可以說是「三人會議」。

    雖然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主張寬大對待德國,但法國卻因為復仇心作祟,主張嚴懲德國。因此,諸國與德簽訂的議和條約——《凡爾賽和約》,因應法國的要求而加入了極其苛刻的條款,向德國強加了巨大的割地賠款及限制軍備條款。但與此同時,和會並未對德皇威廉二世、興登堡元帥、魯登道夫將軍等戰犯施以應有的懲處。結果為德國在20年後挑起規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由於各大國之間心懷鬼胎,這場會議足足開了5個月之久。6月28日是巴黎和會的最後一天,也是全體戰勝國在和約上簽字的一天。但作為戰勝國的中國代表沒有出席會議,拒絕簽字。原因是巴黎和約裡有三條是關於中國的,即戰前德國侵佔的山東膠州灣的領土,以及那裡的鐵路、礦產、海底電纜等,統統歸日本所有。

    本來中國當時參加了協約國,對同盟國作戰,曾把支援協約國大量糧食,還派出17.5萬名勞工,犧牲了2000多人。作為戰勝國的中國,索回德國強佔的山東半島的主權,這是順理成章的事。但英美法卻做主要送給日本。而賣國求榮的中國的北洋軍閥政府都準備簽字承認這個喪權辱國的條約。消息傳來,中國人民忍無可忍,終於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

    華盛頓會議

    華盛頓會議亦稱太平洋會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英、日等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由美國建議召開的國際會議。會議於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華盛頓舉行。參會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國北洋政府的代表團。

    華盛頓會議實質上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因為巴黎和會雖然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在西方的關係,但它們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銳,日美之間的矛盾尤為激烈。華盛頓會議目的是要解決《凡爾賽和約》未能解決的帝國主義列強之間關於海軍力量對比和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衝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帝國主義和平體系。在華盛頓會議上其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國。

    會議有兩個主要議題,一是限制海軍軍備問題,二是遠東和太平洋問題。為此,除由九國代表參加的大會外,還設立了由美、英、日、法、意五國組成的「縮減軍備委員會」和由九國組成的「遠東和太平洋問題委員會」。會議期間和結束時,與會國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協定和決議案,主要有《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和《九國公約》。

    華盛頓會議所形成的華盛頓體系,是凡爾賽體系的繼續和補充。它暫時調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關係,確立了它們在東方實力對比的新格局,承認了美國的優勢地位,使日本受到一定的抑制,但又使中國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新經濟政策及蘇聯成立

    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黨人在俄羅斯取得了政權,隨即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隨後的幾年裡,由托洛茨基指揮的紅軍通過殘酷的內戰擊敗了白軍和協約國的干涉。

    1921年初,國內戰爭結束,蘇俄取得了勝利,然而它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戰爭使工業生產受到嚴重破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行也壓抑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社會不滿情緒影響了政治穩定。在這種情況下,列寧開始著手經濟政策的調整。

    1921年3月8日∼16日,俄共(布)召開了第十次代表大會。根據列寧的提議,大會於3月15日通過決議,決定用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以新經濟政策取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這一政策實際上是削弱社會化和鼓勵有限的自由經營。其目的在於把占蘇聯人口絕大部分的農民爭取過來,因為自從戰爭結束以來,這些農民一直處於悲慘的困境之中。

    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十分廣泛,並且是逐步實行的。1922年蘇維埃政府又頒布法令,規定農民有選擇使用土地形式的自由,允許農民在一定範圍內出租土地和使用僱傭勞動。在流通方面,政府允許農民和小手工業者把自己的產品拿到市場自由買賣,恢復國內的自由貿易。

    1922年∼1924年,國家進行了幣制改革,穩定了貨幣。在工業方面,國家繼續掌管重要的工礦企業,但把一些中小企業租賃給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在管理體制方面,要求各企業按部門組成托拉斯,獨立進行生產管理和經濟核算。合作社也獲得了自主經營權。在分配方面,廢除了平均主義的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也得到了工人和其他勞動者的擁護。它使蘇俄遭受戰爭破壞的經濟迅速恢復,工農聯盟日益鞏固,蘇維埃政權不斷加強。

    新經濟政策為蘇俄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有利條件。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大會在莫斯科召開,大會宣佈,在自願和平等的基礎上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當時參加聯盟的四個共和國包括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

    墨索里尼登上首相寶座

    1922年10月28日,在寒冷的意大利古都羅馬城街頭,忽然出現一支龐大的遊行隊伍。遊行者一邊前進,一邊振臂呼喊:「我們要土地!」「我們要工廠!」「我們要帝國!」聽到這樣的口號,看到這樣的情景,飽受經濟蕭條折磨的羅馬居民也都湧上街頭,有些居民一時衝動,也加入遊行隊伍。越向前進,遊行隊伍越是龐大,口號聲越是驚天動地。到達市中心時,遊行隊伍已增至五六萬人,熙熙攘攘,塞滿一街,望不見首尾。

    這就是意大利歷史上著名的「向羅馬進軍」。意大利從此被攪得天翻地覆。

    策動這場「向羅馬進軍」鬧劇的首要人物是意大利民族法西斯黨領袖貝托尼?墨索里尼。墨索里尼十七歲時加入意大利社會黨,開始投身政治活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墨索里尼因鼓吹戰爭,與意大利社會黨決裂。1915年,三十二歲的墨索里尼應征服役,參加意大利軍隊,投身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很快由列兵升為下士。從軍隊退伍後,墨索里尼開始轉向法西斯主義,自比古羅馬愷撒大帝,處心積慮謀篡意大利全國政權。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