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讀歷史 第20章 中國歷史·元明清時期 (4)
    文字獄是封建統治者控制人民思想的一種手段。清朝前期,特別是雍、乾兩朝,曾連續大興文字獄。凡清統治者認為有礙於專制集權統治的著述、文字,必興起大獄,肆意株連。其中比較突出的有康熙年間的莊氏明史案和雍正年間的呂留良案。清朝大興文字獄,是要在思想文化領域內樹立君主專制和滿族貴族統治的絕對權威。其後果極其嚴重,極大地摧殘和鉗制了中國思想文化的進步和發展。

    馬戛爾尼使華

    喬治·馬戛爾尼(1737年∼1806年),出身於蘇格蘭貴族家庭,是英國18世紀一位賢明的政治家、皇家大臣和傑出的外交家。1792年,英國政府任命馬戛爾尼為正使,以賀乾隆帝八十大壽為名出使中國,這是西歐各國政府首次向中國派出正式使節。1793年8月5日,英國使團乘坐一艘六十門炮艦「獅子」號和兩艘英國東印度公司提供的隨行船隻抵達天津白河口,受到當時直隸總督的歡迎。9月2日,赴承德避暑山莊覲見乾隆帝,向中國政府代表和珅遞交了國書,並同其就禮儀問題發生爭執。最終雙方達成協議,英國作為獨立國家,其使節行單膝下跪禮,不必叩頭。9月14日,乾隆帝正式接見使團,馬戛爾尼代表英國政府向其提出了開放寧波、舟山、天津、廣州之中一地或數地為貿易口岸;允許英國聖公會教士到中國傳教七項請求,並要求籤訂正式條約。乾隆帝以無先例為由拒絕了英國的要求,他認為中國作為天朝上國,不需要外國的商品即可自給自足,雙方不存在平等貿易的基本條件。使團離開北京後,前往京杭大運河往杭州等地參觀。1794年9月回到英國。

    回國後,馬戛爾尼向英國議會寫出報告說:「中國是一艘破舊的大船,一百五十年來,它之所以沒有傾覆,是因為幸運地遇見了極為謹慎的船長。一旦趕上昏庸的船長,這艘大船隨時就可能沉沒。中國根本就沒有現代的軍事工業,中國的軍事實力比英國差三到四個世紀。」

    第一次鴉片戰爭

    從乾隆統治後期開始,清朝的統治日趨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虛驕自大,閉目塞聽。而同一時期,逐步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法國等資本主義國家需要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並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作為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目標。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對外來的產品的需求很小。外國商人為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貿易,不僅毒害了中國人的肉體和心靈,也使得清朝的吏治腐敗不堪,引起有識之士的重視。

    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派往廣東禁煙。1839年3月,林則徐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在廣州籌劃禁煙。林則徐立下誓言「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表明禁絕鴉片的決心。6月,林則徐將繳獲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全部銷毀。

    中國禁煙的消息傳到倫敦,一場由英國資產階級挑起的侵略戰爭爆發。1840年6月,英軍首先進犯廣州,遭到清軍的抵抗後,轉攻廈門,又被鄧廷楨的軍隊擊退。1841年1月7日,英軍攻擊沙角、大角炮台。中國軍隊倉促抵抗,傷亡慘重,炮台失陷。英軍進逼虎門,琦善妥協求和。琦善的賣國行徑激起清廷上下不滿,道光皇帝認為有損天朝尊嚴,決定對英宣戰。英軍先發制人,再次進攻虎門。關天培親自率軍堅守炮台,以身殉國。1841年5月,英軍進攻廣州,廣州城外的泥城、四方炮台相繼失守。8月26日,英軍攻陷廈門。10月1日,英軍再陷定海。10日,鎮海陷落。13日,寧波陷落。道光皇帝為挽回敗局,決定第二次出兵,清軍到達前線後,貿然出兵,結果全線潰敗。1842年6月,吳淞口陷落;7月,鎮江陷落;8月,英艦到達南京下關江面。29日,清政府在英國炮艦的威逼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戰爭以清朝的失敗而告終。

    《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1)割香港島給英國;(2)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3)中國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4)英國在中國的進出口貨物納稅,中國需與英國共同議定;(5)英國商人可以自由地與中國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1843年英國政府又強迫清政府訂立了附約,增加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條款。另外,美國和法國趁火打劫,效仿英國,先後威逼清政府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獲得除割地、賠款之外,享有與英國同樣的特權。

    鴉片戰爭的失敗和《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政治上獨立自主的中國,戰後由於領土主權遭到破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解體,逐漸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中國的大門被打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資本主義列強最強烈的願望仍是擴大在中國的權益。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列強各國認為這是加緊侵略中國的極好時機,英、法、美三國在1854年和1856年兩次提出修約要求,俄國也會同響應。四國的修約要求,沒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許,於是,他們決心抓住一個機會作為借口,挑起戰爭。1856年英、法兩國以「亞羅」號划艇事件和馬神甫事件作為借口,發動了侵華戰爭。

    在從1856年10月到1860年11月曆時四年多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中國人民和愛國官兵保家衛國,英勇抗敵,給予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但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終。戰爭中,英法聯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使中華民族再次蒙受沉重災難。1860年10月,英法聯軍在北京洗劫和燒燬了融匯中外建築藝術精華的萬園之園—圓明園。

    1860年11月,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開始撤離北京。俄國駐中國公使伊格納切夫以「調停有功」為借口,提出了新的領土要求。14日,清政府與俄國簽訂了《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俄國,增開喀什噶爾為商埠,並在喀什噶爾、庫倫設領事館。1864年,俄國強迫清政府訂立《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占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最大的獲利者。

    太平天國運動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加緊了對農民的盤剝,國內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和突出。

    1843年,洪秀全同馮雲山、洪仁玕在廣東花縣首創拜上帝教,次年春入廣西傳教,積極宣傳組織農民群眾。洪秀全、馮雲山經過五年的組織發動,以紫荊、金田為中心的拜上帝會勢力已擴展到十個州、縣,鬥爭方式由宗教衝突發展到政治的、武裝的鬥爭,起義的核心領導和骨幹力量已經形成。革命思想理論被越來越多的貧苦農民接受。1851年1月11日(一說1850年11月4日),洪秀全領導一萬多漢、壯、瑤等族人民在金田莊嚴宣告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洪秀全嚴申五項軍紀,馮雲山宣讀秉承天父旨意,合力誅妖滅清,實現太平的講詞。從此,一場規模空前的農民戰爭在中國大江南北展開。

    1851年9月,太平軍攻佔永安(今蒙山)城後,即封王建制,分封東、西、南、北、翼王,東王節制諸王,各種立國規制初具規模。1853年年初,太平軍攻克湖北省城武昌,即揮師五十萬東下佔領南京,定都天京(今南京),頒行《天朝田畝制度》,發行貨幣,堅持獨立自主、反對外來侵略的外交政策。5月,太平軍派兵北伐和西征。北伐軍孤軍直入,打到北京附近,功敗垂成。西征軍於湖口、九江大敗湘軍,繼而破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起義進入鼎盛時期。1856年,楊秀清居功自傲,洪秀全密詔韋昌輝、秦日綱回京誅楊。洪秀全又疑忌翼王石達開主朝政,於是多方鉗制。石達開負氣率精兵良將離京出走,最後在貴州大渡河全軍覆滅。

    太平天國從此由盛轉衰。洪秀全臨朝主政,重建五軍主將制,大力提拔年輕將領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楊輔清等,重用陳玉成、李秀成主持軍國事務,一度重振軍威,破江北大營,三河大捷大敗湘軍李續賓部。1859年,洪仁玕到天京,得天王倚重,封干王,主持朝政,頒布了《資政新篇》。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外國侵略者同清政府互相勾結,共同鎮壓太平天國。太平天國堅決同侵略者進行英勇鬥爭,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安慶失陷之後,太平軍在江蘇、浙江的根據地也相繼失守,只剩下天京及其周圍小塊地區,這時,天京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形勢日益危急。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19日,湘軍挖掘地道,用火藥轟塌城牆,經過激烈巷戰,天京陷落。大部分太平軍將士壯烈犧牲,少數人突圍。洪仁玕在江西被俘,英勇就義。李秀成在天京突圍時被俘,被曾國藩殺死。太平軍餘部轉戰大江南北,一直奮戰到1868年。

    中國歷史上這場空前規模的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前後奮戰十四年,縱橫十八省,威震全中國,最終在清政府和外國侵略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了。

    慈禧太后垂簾聽政

    1861年,咸豐帝去世,慈禧太后6歲的獨子載淳嗣位,臨終前咸豐任命載垣等八大臣輔政。鑒於康熙初年曾出現輔政大臣鰲拜專權的先例,咸豐帝使用對輔政大臣牽制之策,即把他的「同道堂」、「御賞」璽,分別賜予載淳以及皇太后葉赫那拉氏,以二璽代替硃筆。輔政大臣所擬上諭,必須加蓋這兩方印章才能奏效。

    當時載淳年幼,「同道堂」印就落在生母慈禧皇太后手中,這為素有政治權欲的慈禧臨朝預政提供了契機。1861年11月她拉攏慈安皇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於咸豐帝死後不久發動了辛酉政變,將輔政大臣斬首抄家,解職戍邊,徹底肅清了政敵。

    兩位皇太后攜載淳到養心殿東暖閣,正式垂簾聽政,在皇帝寶座之後設兩太后寶座,中間以八扇黃屏風隔開。為使此舉更具合法性,恭親王等人還制定了《垂簾章程》。但同治帝親政不及兩年,就因病而死。因無子嗣位,慈禧再次玩弄政治手段,選擇同治帝年幼的叔伯兄弟載湉即位,為光緒帝,使兩宮皇太后第二次垂簾終得以實現。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