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讀歷史 第17章 中國歷史·元明清時期 (1)
    蒙古帝國的建立

    蒙古族是先秦時東胡的一部分,由鮮卑演化而來,一直生存到現在。漢朝時期,東胡被匈奴的冒頓單于擊敗後,分為烏桓、鮮卑二族。烏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後衰落,鮮卑一族崛起,在西晉時期鮮卑主要分為段部、慕容部、拓拔部、柔然部等。其中柔然與南北朝時期統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戰。柔然被突厥民族擊敗後,分為南北兩支。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祖先。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室韋的祖先。蒙古諸部中,東蒙古來自室韋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後裔。宋朝時期,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統治逐漸衰落,東邊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室韋諸部開始西遷至蒙古高原內部。1204年,蒙古族傑出領袖鐵木真通過殘酷戰爭統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鐵木真因此被各部落推舉為「成吉思汗」,意為「世界的統治者」,在漠北建立政權,國號「大蒙古國」,即大蒙古帝國。建國後,他不斷發動征服戰爭擴張其疆域,1217年滅西遼,緊接著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進攻到伏爾加河流域。1227年,成吉思汗在遠征西夏的途中病逝。

    兼取天下

    1229年,成吉思汗的三子窩闊台即位,除了繼續稱雄中亞外,還把矛頭對準了金朝。1234年,金朝在蒙古和宋朝的聯合攻擊下覆滅。次年,窩闊台派兵西征,蒙古的鐵騎震驚整個歐洲。1251年,成吉思汗孫子蒙哥即位,他一方面繼續西征,一方面對苟且偷安的南宋發動了進攻。1260年,蒙哥的弟弟忽必烈繼承漢位,四年後將國遷到大都(今北京),並於1271年定國號為大元(取自《周易》:大哉乾元),是為元世祖。這是蒙古帝國政權由世界性大一統帝國轉為中原王朝的分水嶺,蒙古政權之前對中原地區推行的是極具遊牧性質的掠奪式統治,中原地區僅是其屬地的一部分,到忽必烈時才轉型為以中原和江南地區為主要佔領地的王朝。1279年,元朝消滅了南宋最後一支抵抗力量,統一南北。

    忽必烈在位期間,任用漢族官僚,注意吸收中原地區歷代封建統治的經驗,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度在內的各項制度,並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鞏固和發展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他重視農業,設置司農司,勸課農桑,還設置河渠司,興修水利,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元朝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將其政權下的人民劃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和南人四個等級,加上幾乎每次的帝位更迭都伴隨著的激烈的派系鬥爭,因此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一直很尖銳。

    馬可·波羅來華

    馬可·波羅(1254年∼1324年),意大利威尼斯人,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其父、叔經商至中國,奉元世祖命出使羅馬教廷。1271年(元世祖至元八年),他隨父、叔來元廷覆命,由古絲綢之路東行,1275年抵大都,從此僑居中國十七年,到過陝西、四川、雲南、河南、江浙等行省數十城,又自稱曾治理揚州三年。後獲准回國,1291年隨伊利汗阿魯渾請婚使者護送伯岳吾氏女闊闊真去波斯,從泉州由海道西行。1295年回到威尼斯。次年,在參加威尼斯對熱那亞的海戰中被俘,在居熱那亞獄中,他講述遊歷東方諸國見聞,同獄魯思梯切諾筆錄成《馬可·波羅遊記》。所述元朝重大政治事件、典章制度及各地情況,基本屬實。1298年獲釋回家,成為巨富。

    《馬可·波羅遊記》,是歐洲人撰寫的第一部詳盡描繪中國歷史、文化和藝術的遊記。其書流傳甚廣,被譯成多種文字,對後來歐洲人瞭解東方和中國影響極大。

    短暫的王朝

    從元世祖忽必烈到成宗鐵木耳是元代統治的初期,這期間,統治者採用漢族法律,初創了政治、經濟和文化各項制度,元朝呈現出向前發展的態勢。從武宗到泰定帝是元代的中期。這時期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皇權鬥爭也日趨激烈,各地起義不斷爆發,元代開始走向衰落。其間的「英宗新政」也僅是曇花一現,無法從根本上挽救元代的衰敗之勢,後來新政失敗,英宗也死於非命。從明宗到順帝是元代的後期,紅巾大起義的爆發加速了它的滅亡。1368年,朱元璋率軍攻入大都,元順帝逃走,元朝滅亡。

    元朝的經濟仍以農業經濟為主,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量、水利興修以及棉花的種植等都超過了前代。因漕運、海運的暢通及紙幣的流行,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以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朝代,從而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紙幣流通制度,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商業在元朝也極度繁榮起來,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在元代,中國多民族文化並存的格局進一步得到肯定。文化藝術特別是元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元雜劇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基礎上廣泛吸納多種詞曲和技藝的發展成果,達到一個鼎盛的階段,可與唐詩、宋詞相媲美,成為人類戲劇和文學藝術的瑰寶。詩歌、書畫也有了高水平的發展,出現了一批書畫和詩歌大家。

    元朝時期,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空前繁榮,使不同地區、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雙向交流加速。中國的火藥、指南針、印刷術傳入阿拉伯和歐洲,推進了這些地區的文明進程。阿拉伯的醫學、天文學、農業技術,歐洲的數學、金屬工藝,南亞的雕塑藝術等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元代中西文化交流信息量之大、傳播範圍之廣、對當時及未來歷史影響之大,都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

    紅巾軍起義

    元朝末年,韓山童通過白蓮教宣傳、組織群眾,準備起義。1351年5月,韓山童、劉福通發動起義。起義軍頭裹紅巾,人稱紅巾軍。為推翻元朝的反動統治,起義軍提出以「明」斗「暗」(「明」指起義軍;「暗」指元朝統治)的口號,鼓舞民眾與元朝作鬥爭。劉福通起義後,得到了各地的響應。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北方的「北瑣紅軍」和「南瑣紅軍」,濠州(今安徽鳳陽)的郭子興等。

    1355年2月,劉福通擁立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稱帝,又稱小明王,國號大宋,改元龍鳳。1358年,劉福通遷都汴梁(今河南開封),迎來了北方紅巾軍全盛的時代。在元政府和地主武裝的鎮壓下,各路北伐軍失利,汴梁失陷。不久,劉福通遇害。1352年,朱元璋參加了濠州郭子興的起義軍。郭子興死後,朱元璋繼續領導這支起義軍。以後,朱元璋渡江南下,建立了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中心的根據地。朱元璋採納「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組織屯田,保障自身物質基礎。1364年,朱元璋即吳王位,設置百官。1367年12月,朱元璋正式即位,國號「明」,以應天府為國都。1367年10月,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率大軍北伐。1368年7月,元順帝北逃。不久,明軍進入大都,元朝滅亡。

    平民皇帝

    朱元璋是繼劉邦之後的又一位平民皇帝。他自幼窮苦,曾為地主放牛,相傳還一度入皇覺寺當和尚。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的殘暴統治。朱元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子興便把養女馬氏(即之後的馬皇后)嫁給了他,軍中稱他為「朱公子」。郭子興死後,這支隊伍就由朱元璋率領。1356年,諸將奉朱元璋為吳國公。朱元璋接受部下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積極招攬人才,壯大實力。1367年,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二十五萬,北進中原。北伐中發佈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來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抗元朝。

    1368年,在基本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餘勢力後,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然後,派大兵分路北伐,與同年8月佔領大都,在以後幾年,又陸續掃平了各地的割據勢力。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一方面懲治貪污腐敗的官吏,即使是皇親國戚、開國功臣也不手軟,又分封皇子鎮守各地。為了加強皇權,朱元璋還廢除了沿襲近兩千年的丞相制度。

    靖難之變

    為了加強君主集權,並確保朱明王朝千秋萬代地統治下去,朱元璋在政權穩固之後,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每一個藩王食糧萬石,而且擁有軍事指揮權,在王府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轄軍三護衛,護衛甲士少則三千人,多則一萬九千萬人。邊塞諸王因有防禦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所以護衛甲士數量很多。根據相關的記載,北平的燕王朱棣當時擁兵十萬,大寧的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他們在邊塞負責築城屯田、訓練將兵、巡視要害、督造軍器。晉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戰,打敗元朝殘餘勢力的軍隊,極被重視。尤其是燕王,由於功績卓著,朱元璋令其「節制沿邊士馬」,地位獨尊。

    實力不斷膨脹的藩王,逐漸成為中央政權的威脅。1398年,朱元璋死後,因太子朱標早死,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後,即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燕王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建文帝以為準備停當了,便秘密下令擒拿燕王,但是沒有成功,燕王朱棣立即起兵南下。這時建文帝已無大將可用,只好起用倖存的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紈褲子弟李景隆繼續討伐,均被朱棣打得大敗。

    戰爭歷時四年(1399年∼1402年),結果朱棣得勝,佔領南京,即皇帝位,年號永樂,是為明成祖。建文帝下落不明。

    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在位期間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方式籠絡地主知識分子,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嗜佛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他統治期間社會安定、國家富強,由於成祖年號為「永樂」,後世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

    鄭和下西洋

    朱棣奪得皇位時,明朝已經建立了三十多年,農業與人們的生活並沒有受到這場政變的影響。這時,中國廣州等沿海的大都市發展得十分繁榮。在經濟獲得良好的發展之後,拓展海外交通和海外貿易已經是十分迫切的事;另一方面,朱棣也想利用對外的活動,展示自己的勢力,並建立自己的聲望。這樣,派遣船隊進行航海的活動就勢在必行。另外,關於鄭和下西洋,民間傳說是因為明成祖為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的下落,這也為遠航增添了些許傳奇色彩。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