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讀歷史 第16章 中國歷史·隋唐宋時期 (4)
    公元961年的一天,禁軍大將石守信等奉召來到後花園,設宴相待。酒過三巡,趙匡胤故作愁眉不展狀,開口說道:「我不是靠你們出力,到不了這個地步,但做皇帝太艱難了,我整晚都不敢安枕而臥啊!」石守信等忙問其故,太祖就說:「這不難知道,誰不想做皇帝呢?」石守信等一聽,驚恐萬狀,紛紛表白。趙匡胤斷然說道:「你們雖無異心,然而倘若你們部下追求富貴,一旦以黃袍加之你身,你雖然不想做皇帝,能辦到嗎?」眾將一聽,都嚇得離席叩頭,請求指示一條「可生之途」。趙匡胤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很短暫,求富貴者,不過想多積金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免遭貧乏而已。你們不如交出兵權,出守地方,多買良田美宅,為子孫立永不可動的產業,同時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不很好嗎?」眾將明白了趙匡胤的意思,第二天都稱病辭職。

    趙匡胤幾杯美酒,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大將獨攬軍權的問題,被譽為「最高政治藝術的運用」,成為千古佳話。

    勵精圖治的宋太祖

    宋太祖在位期間,奉行「文以靖國」這一理念,果斷地實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通過設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創設殿試,知人善任,厚祿養廉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成為我國歷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於後人有稱「宋朝是文人的樂園」,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稱得上是五代十國野蠻政治的終結者,又是後世歷朝文明政治的開拓者。

    趙匡胤通過採取「收起精兵,削奪其權,制其錢谷」的三大綱領,巧妙的「杯酒釋兵權」、「削弱相權」、「罷黜支郡」、「強幹弱支」、「內外相維」、「三年一易」、「設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將軍權、行政權、司法權、財政權牢牢控制。一舉剷平了藩鎮割據、武夫亂政的歷史狀況,所以宋朝三百年的歷史中從不曾發生大的內亂和地方割據。

    以宋太祖為首的宋初領導集團集體發奮圖強,勵精圖治,使宋初的社會經濟迅速呈現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減輕徭役,賦稅專收,以法治國,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澄清吏治,勸獎農桑,移風易俗等一系列英明決策,不僅盡快醫治了兩百年的戰爭創傷,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榮的局面。但是,他重文輕武、偏重防內的方針,種下了宋代官僚機構臃腫、積貧積弱的禍根。

    澶淵之盟

    公元976年10月,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在斧聲燭影中登上皇位,即宋太宗。到公元979年,宋太宗消滅北漢,大部分地區得以統一。由於後來的兩次北伐均告失敗,因此統治者施政重點變為重內虛外。公元998年,真宗趙恆即位,繼續實行太宗末年的黃老政治,無所作為。宋真宗在位期間,遼朝不斷派兵在邊境挑釁,掠奪財物,屠殺百姓,給邊境地區的居民帶來了巨大災難。雖然宋軍在楊延朗(人們熟知的楊六郎)、楊延嗣等將領的率領下,積極抵抗入侵,但遼朝騎兵進退速度極快,戰術靈活,給宋朝邊防帶來的壓力愈益增大。

    1004年,遼聖宗、蕭太后率兵二十萬大舉南侵。兵鋒直逼黃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陽),東京危急。宋真宗畏敵,準備遷都南逃,在宰相寇准等人的促使下親臨前線澶州,宋軍士氣大振。當遼軍攻城時,宋軍將領一箭射死了遼軍統帥。遼初戰不利,統帥陣亡,又有後顧之憂,因此主動提出和談。宋真宗本就無心抵抗,聽到遼軍和談的要求,就不顧寇准等大臣的反對,同意與遼議和。雙方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遼以白河溝為界,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是在宋朝軍事取得勝利的情況下簽訂的屈辱性合約,它開了賠款的先例,給宋朝的朝政和民眾增加了很重的負擔。但是,澶淵之盟締結後,雙方停止戰爭,和平往來一百年之久,宋遼邊境得以安定,雙方生產都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寇准罷宴

    青年時代的寇准,得到宋太宗的支持和信任,提升為參知政事。不久,太宗又為寇准主婚,讓皇姨宋娥與他成親。宋娥是趙匡胤宋皇后的幼妹、邢國公宋准的幼女,美貌聰慧,賢淑多才。新婚期間,日日酒宴,夜夜歌舞。

    一天,寇准與宋娥正在歡宴,忽聽門官來報:「相爺,大門外有個老漢,說是相爺的同鄉,非要見相爺不可。」一聽是家鄉人,寇准忙說:「快請進來!」不一會兒,門官領來一個老漢,衣著破爛,臉上佈滿皺紋。寇准一看,原來是舅舅,便上前拜見,讓老人家坐下。誰知老漢兩眼發呆,並不回答寇准夫妻的問話,卻大哭起來。寇准忙問:「舅舅,家裡出了什麼事?」老漢連連搖頭。問了半天,老漢才長歎一口氣,說:「我見你這麼榮華富貴,又聽你手下人說,你每日每夜都是這樣,叫我不由得想起我那可憐的老姐了。她一輩子受苦受難,沒過過一天好日子!」寇准聽舅舅說起母親,慌忙跪下,說:「都是甥兒不好,得意忘形,忘了母親早年的苦楚。」說罷,他忙和宋娥勸舅舅入席用飯。老漢看著宴席上的山珍海味,硬是不入席,卻指著宴席說:「這一桌飯,夠咱家鄉一家人過幾個月哩!你在京城裡吃得這麼好,可知咱華州、同州今年大旱,顆粒無收,一斗米漲到一千錢。現在還沒過年,已鬧起了饑荒,到明年春天,不知要餓死多少人呢!想到這,我怎麼能吃得下?」

    寇准也聽說家鄉有旱情,可是從地方官的奏折裡,卻看不出災情的嚴重程度。聽舅舅這麼一說,頓感自己失職,愧對鄉里。他安排舅舅住下,急忙回到大廳,吩咐撤了宴席,並以此為戒,永不夜宴。第二天早朝,寇准將故里旱情如實奏給太宗,並請旨回陝西督賑和詢察民情。他回陝西後,為家鄉辦了一些好事,還把關中的賦稅免征三年。

    慶歷新政

    1022年,宋真宗駕崩,太子趙禎即位,是為宋仁宗。其母劉皇后被尊為皇太后,負責在仁宗成年前代理軍國大事。從此開始了劉太后十六年的垂簾聽政時代。西夏李元昊於1038年稱帝后,宋夏之間爆發了數次戰爭,宋軍屢戰屢敗,只得議和,百姓負擔加重,各地陸續爆發了多起農民起義。現時的北宋王朝可謂是內憂外患。

    1043年,宋仁宗為了緩解王朝出現的多種矛盾,任命范仲淹為參知政事(職位相當於副宰相),富弼為樞密副使推行改革。他們提出十項改革方案:明黜陟(對官吏升降制度作出嚴格的考核和規定),抑僥倖(限制僥倖做官和陞官的途徑),精貢舉(嚴密科舉制度,為國家選拔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擇官長(嚴格考核州、縣兩級地方官員的業績),均公田(平均分配地方官員的公田),厚農桑(重視農桑等生產事業),修武備(整治軍備),減徭役(減輕百姓的徭役),覃恩信(落實朝廷各項恩惠政策),重命令(認真對待和慎重發佈朝廷號令)。這些改革措施的大部分都被仁宗採納,頒行全國,號稱「新政」。

    慶歷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宋朝進入建國以來最繁榮的階段。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權,實行時遇到強烈反對和阻撓。他們散佈謠言,攻擊新政,指責范仲淹結黨營私、濫用職權。宋仁宗雖然對這件事未必全信,但看到反對革新的勢力這麼強大,他開始動搖了,失去了改革的信心。1044年。宋仁宗下詔廢棄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參知政事的職務,將他貶至鄧州(今河南鄧縣),富弼、歐陽修等革新派人士都相繼被逐出朝廷。慶歷新政宣告失敗。宋仁宗在位四十年,儘管朝中有像范仲淹、歐陽修、包拯這樣有才能、正直的大臣,但是並沒有發揮他們的作用,宋朝國力越來越衰弱。

    王安石變法

    1068年,神宗趙頊即位。神宗在位期間,宋朝初期制訂的制度已經暴露出諸多流弊,民生狀況開始倒退,而邊境上遼和西夏又虎視眈眈。1069年,想要有所作為的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改革。

    北宋中期,土地兼併劇烈,階級矛盾尖銳,國家出現財政危機。王安石為富國強兵,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闡釋了政事和理財的關係。他主張只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因此在這次改革中,發展生產是當務之急。他提出國家應制定相應的方針政策,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來發展生產。在王安石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變法派制定了諸如青苗、免役、均輸、市場、農田、水利等一系列新法,從農業到手工業、商業,從鄉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與此同時,改革軍事制度,提高軍隊的素質和戰鬥力,並改革教育制度,王安石親自撰寫了《周禮義》、《書義》、《詩義》,即《三經新義》,為學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王安石的變法對於增加國家收入,有著積極的作用,軍事實力明顯提高,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得以緩解。在與西夏的交戰中,取得了熙河之役的勝利。這在宋夏交戰的歷史上是很少見的。然而由於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被迫辭職。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關鍵時刻發生了動搖,宋神宗死後司馬光出任宰相,徹底廢除新法,連很有成效的募役法也被廢除。

    靖康之恥

    1101年,宋徽宗即位,他是一位天才藝術家,卻也是亡國之君。此時,原本在契丹統治下的女真人的勢力逐漸強盛起來。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並派人與宋朝約定共同夾擊遼,訂立了「海上盟約」。雙方協議進攻遼中京,而宋攻遼燕京,事成之後,燕雲十六州歸宋,其餘國土歸金。後來金兵攻破遼中京,而宋朝二十萬大軍大敗。燕京被金人所攻佔,天祚帝被俘,遼國滅亡。在與宋聯合攻遼的過程中,金軍逐漸認識到北宋腐敗的實質。

    靖康元年(1126年)1月,金軍南下,渡過黃河,直抵北宋東京開封城。宋欽宗派使者赴金營求和。金軍提出:宋須交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牛、馬、騾各一萬頭匹、駝一千頭、雜色緞一百萬匹、絹帛一百萬匹;割讓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間三鎮;尊金帝為伯父;以宋親王、宰相做人質,送金軍北渡黃河,才許議和。金軍攻城,宋守軍多次擊退金軍。但宋欽宗仍繼續與金議和,答應了對方賠款和割地的要求。金撤軍北歸。同年8月,金軍再次南侵,東京城破。宋欽宗親赴金營,獻上降表。從12月起,金軍大肆搜刮宋廷的府庫及官、民戶的金銀錢帛。次年4月,金軍俘徽、欽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貴戚北撤。宋朝皇室的寶璽、輿服、法物、禮器、渾天儀等也被掠去。北宋滅亡。

    紹興和議

    1127年,徽宗第九子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即宋高宗,史稱南宋。1138年正式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南宋時期,當權者不思進取,長期執行求和政策,向金朝稱臣納貢,並壓制軍民的抗金鬥爭。「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當時統治者得過且過的情況。

    1140年,金兵又一次大舉南侵,可是各路軍隊連遭失敗。在順昌(今安徽阜陽)之戰中,宋軍以少勝多擊敗了金軍。接著岳飛率領岳家軍又取得郾城大捷,打敗了金軍的主力,先後收復了鄭州、洛陽等城。這時,金兵打算撤至河北,南宋舉國上下要求收復北方的呼聲很高,抗金形勢一片大好。可是,以妥協苟安為國策的宋高宗,既害怕宋軍的勝利影響他的求和,更害怕岳家軍從金營迎回徽、欽二帝,從而威脅自己的帝位。於是,高宗和秦檜商定,命令各路軍隊班師,並在一天內連下十二道金牌逼令岳飛退兵,並解除了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的兵權。隨後,高宗派使者到金求和,在使者叩頭哀求下,金國以「殺岳飛」作為條件,答應和議。經過一番交易後,雙方簽訂了紹興和議:向金稱臣,金冊宋康王趙構為皇帝;劃定疆界,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陝西寶雞西南)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宋每年向金納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自紹興十二年(1142年)開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納。同年,岳飛被處死。

    紹興和議確定了宋金之間政治上的不平等關係,結束了長達十多年的戰爭狀態,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1276年,元軍攻入臨安,陸秀夫、文天祥等保護皇族後人逃到廣東堅持抵抗,直到1279年,南宋政權最終滅亡。

    兩宋時期,在技術改進與租佃制的推動下,農業生產獲得顯著發展;手工業分工細密,工藝先進,產品聞名於世;商品經濟水平超越以往,城市、市鎮繁榮,貨幣流通擴大,誕生了最早的紙幣。宋代文化空前進步,理學、文學、史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領域碩果纍纍,除了擁有可與唐詩比肩的宋詞之外,還產生了與先秦、兩漢相媲美的新儒學;而活字印刷、指南針及火藥的發明和應用,更對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