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玄宗的一系列措施和努力,唐朝農業大大向前發展,農民不再因過重的賦稅舉家外逃,而是積極性很高地從事耕作,四海之內,無論山川還是溝壑,都出現了一派牛耕農作的興盛景象。
盛唐氣象
唐王朝是我國歷史上又一個光輝的時代。當時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穩定,人民富裕,有杜甫的詩為證:「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由於採取開放的對外政策,唐朝的國際威望也達到了頂峰,對外戰爭取得接連的勝利,連續百餘年保持連續不斷的進攻態勢,疆土極度擴張,朝鮮、漠北、西域的遼闊疆土相繼併入中國的版圖,西部疆土直達今中亞細亞塔什干城。除了這些人所共知的豐碩成果外,盛唐的文明程度在當時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長安是當時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心,是世界各國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陽光地帶」。唐王朝像一位雍容大度、不卑不亢的智者,歡迎四面八方的來客。
唐朝是一個我們民族充滿陽剛之氣的時代。她的自信、開放、寬宏、博大、發達,讓我們民族的聲威撒播四海。自唐以來,歐洲的「老外」就是把我們叫做「唐人」。今天看來,唐朝的那種振奮人心、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氣質,應該作為我們民族永久的精神脊樑,並不斷傳承下去。
安史之亂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志得意滿,決意放縱享樂,從此不問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還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由於唐玄宗尊孔崇儒,中央集權力量削弱。隨著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間屢次開疆拓土、先後討平了東、西突厥,吐谷渾等,使盛唐建立了一個極為遼闊的邊境。為了加強中央對邊疆的控制、鞏固邊防和統領異族,唐玄宗在邊地設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數州為一鎮的節度使不單管理軍事,而且因兼領區內的行政、財政、人民戶口、土地等大權。節度使因而雄據一方,尾大不掉,成為朝廷的隱患。
公元755年,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以誅殺楊國忠為名,在范陽(今北京)叛亂,攻下洛陽。朝廷的抵抗沒能有效阻擋反叛軍隊的進攻。次年,安祿山稱帝,攻下長安,戰亂達到頂峰。唐玄宗不得已逃離長安,到了馬嵬坡途中將士饑疲,六軍不發,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請殺楊國忠父子和楊貴妃。楊國忠被亂刀砍死,無奈的玄宗命令高力士縊死楊貴妃,這就是歷史上的馬嵬坡兵變。之後,玄宗引兵入蜀。太子李亨在靈州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兩軍在常山(河北正定)會師,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公元757年,安祿山被其兒子安慶緒所殺。公元759年,安部將史思明又將安慶緒殺掉,再攻洛陽。兩年後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所殺。公元763年史朝義自殺。叛亂前後歷時近八年,始告平定。
戰亂雖平,但安史部將勢力並未消滅,藩鎮割據局面由此形成,中原戰亂地區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吐藩對唐的侵擾也是日益頻繁,唐朝國力大為削弱。安史之亂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後雖有短暫的「元和中興」(唐憲宗時期),但其全盛時代也就從此結束了。
永貞革新
唐代從玄宗時的高力士開始,出現宦官擅權現象;到肅宗時期,宦官又掌握了軍權。到中後期他們的專恣驕橫,引起皇帝和某些官僚士大夫的不滿。
永貞元年(公元805年),順宗即位,即位時已得了中風不語症,但還是立刻任用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劉禹錫、韋執宜、韓泰、韓曄、陳諫、凌淮、程異等進行改革。主要措施有:革除官吏在正稅以外的進奉,罷去宦官擾民的宮市和五坊小兒(五坊是專門替皇帝養雕、鶻、鷂、鷹、狗的地方。在這裡當差的太監,叫做五坊小兒。這些人橫行霸道,用各種卑鄙手段來奪取百姓的財物),任朝臣范希朝為左右神策京西諸城鎮節度使,韓泰為行軍司馬,以圖逐步收奪宦官的兵權。此外,順宗和革新派還罷免貪官京兆尹李實,蠲免苛雜,停止財政上的「進奉」。這些改革都具有進步性,但引起以俱文珍為首的宦官集團及與之相勾結的節度使的強烈反對。俱文珍認為王叔文的權力過大,就以順宗的名義解除了王叔文翰林學士的職務。不到一個月,俱文珍又勾結一批人逼順宗禪位於太子李純,即唐憲宗。
順宗一退位,王叔文、王伾被貶逐,後王叔文又被賜死,王伾死於貶所,柳宗元等被貶為邊州司馬,革新失敗。這次改革,歷史上也稱作「二王八司馬事件」。
唐王朝在經歷了唐太宗貞觀時期、武則天時期後,到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其政治軍事上的強大、經濟上的繁榮,也就達到了頂峰。在一片欣欣向榮的背後,也隱藏著巨大的危機。安史之亂使唐王朝幾乎滅亡,從此走上下坡路。唐王朝的政治一統被藩鎮割據所取代,赫赫王權轉到宦官手中,形成宦官專政的局面。這兩個惡疾附著在唐王朝身上,難以根除。雖然有個別皇帝曾在一些朝臣的幫助下,試圖清除這兩個毒瘤,但最終都由於根深蒂固,難以奏效。唐順宗時期的「永貞革新」就是一次失敗的政治改革。
黃巢起義
唐憲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大臣之間的朋黨之爭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牛黨、李黨相繼執政,史稱「牛李黨爭」。到唐僖宗(公元874年∼888年在位)統治期間,時局異常混亂,加之連年的天災,矛盾爆發。
公元875年,王仙芝領導山東、河南農民數千人在長垣(今山東境內)起義,得到黃巢的響應。黃巢起義軍避實就虛,避開藩鎮力量強大的中原地區,向南方長驅直下,渡過長江,轉戰荊襄、皖南、浙東、福建。公元879年,黃巢起義軍攻克南方重鎮的廣州,並控制了嶺南的大部分地區。起義軍發佈公告:要率大軍直搗長安,推翻唐朝的統治。於是,起義軍從廣州北上,並於第二年渡過淮河,攻下洛陽。公元881年,他們佔領長安,唐僖宗帶隨從宦官田令孜等倉皇逃奔四川成都。幾天之後,黃巢在長安稱帝,建立政權,國號大齊。
逃往四川的唐僖宗糾集各地的殘餘勢力,向起義軍反撲,黃巢率軍頑強抵抗。公元883年,在關鍵時刻,大將朱溫叛變降唐,起義軍損失慘重,不得不撤出長安,轉戰山東泰山一帶。公元884年,黃巢在萊蕪虎狼谷與唐軍決戰時,兵敗自刎,起義失敗。
從公元859年年末浙東人裘甫舉起反唐義旗至884年黃巢義軍被鎮壓,這場反抗唐王朝統治的大規模農民起義,先後長達二十五年之久,特別是黃巢起義,歷時十年。
在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唐王朝已是風雨飄搖、名存實亡。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軍閥朱溫的力量迅速壯大起來,並於公元907年,廢黜唐帝,自稱皇帝,以梁為國號,唐朝滅亡。
五代十國
五代有時也稱為五代十國,一般認為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在這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吳越國、閩國、荊南國、楚國、吳國、南唐、南漢、北漢、前蜀、後蜀等十幾個割據政權,這十幾個政權統稱為「十國」。這就是歷史上的「五代十國」。
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唐朝的藩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因此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仍,政權屢有更迭。這一時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戰爭徵賦不斷,長安和洛陽都曾被毀,所以前人把五代稱為「五季」,也就是末代,最差的意思。所以歐陽修在他主編的《新五代史》裡常用「嗚呼」開頭,這並不是他裝腔作勢,不說其他,單是後來的殘酷刑罰「凌遲」(即千刀萬剮)就是在這時出現的。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段亂世持續的時間只有五十多年,這表明隨著封建統治的深入,統一的趨勢越來越強,分裂的時間越來越短。五代時期的文化成就主要在於火藥、印刷術的發展以及詞的出現。
相對於五代來說,十國的情況則要好得多。在這十國之中,除北漢在北方(約今山西、陝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他諸國都在南方,它們較少受到中原戰亂的影響,政局相對穩定,政權維持的時間也遠比五代長,這對我國南方的開發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吳越就曾修築了捍海塘,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吳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於北方戰爭頻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禍亂,他們帶來了北方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對南方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在五代時期,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的就是契丹的崛起。自北魏開始,契丹族逐步發展,到了唐朝末期已經強大起來。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統治北方地區,遼朝先與北宋交戰,「澶淵之盟」後,雙方長期維持平穩關係。遼中葉後,統治集團日益腐朽,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各民族起義風起雲湧。當女真族展開強大攻勢時,遼帝國迅速走向滅亡,1125年為金所滅。由於契丹的聲名遠揚,國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國稱作「契丹」。在五代之中,有三朝,即後唐、後晉、後漢的開國之君都是沙陀人。他們與契丹互相勾結利用,逐步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和軍事集團,為以後宋、遼、金對峙埋下了深深的禍根。
黃袍加身
後周時期,趙匡胤任殿前都點檢,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掌握兵權。周世宗柴榮死後,他的七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由於年紀太小,由宰相范質、王溥輔政。後周的政局不穩。
公元960年春節,後周朝廷正在舉行朝見大禮的時候,忽然接到邊境送來的緊急戰報,說北漢國主和遼朝聯合,出兵攻打後周邊境。大臣們慌作一團,後來由范質、王溥做主,派趙匡胤帶兵抵抗。趙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調兵遣將,過了兩天,就帶了大軍從汴京出發,跟隨他的還有他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謀士趙普。當天晚上,大軍駐紮在離京城二十里的陳橋驛,趙匡胤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一些將領們私下商量,現在政局不穩,咱們拚死拚活地打仗,將來還不知落得什麼下場,還不如擁立趙匡胤做皇帝,以後就會有享用不盡的榮華富貴。於是,將士們全起來了,鬧哄哄地擁到趙匡胤住的驛館,一直等到天色發白。趙匡胤一覺醒來,只聽得外面士兵高喊:「請點檢做皇帝!」趙匡胤趕快起床,還沒來得及說話,幾個人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披在趙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接著,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一起回京城。趙匡胤騎在馬上,才開口說:「你們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們都能聽從嗎?」將士們齊聲回答說:「自然聽陛下命令。」
趙匡胤就發佈命令:到了京城以後,要保護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許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搶掠國家倉庫;執行命令的將來有重賞,否則就要嚴辦。於是大軍返回京城,一路上軍容整齊,秋毫無犯。到達京城後,周恭帝讓了位,趙匡胤正式做了皇帝,國號叫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經過五十多年混戰的五代時期,宣告結束。
建立政權後,趙匡胤採用各個擊破、先南後北的戰略,先後攻滅後蜀、南漢、南唐等諸國,初步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並加強了對契丹的防禦。
杯酒釋兵權
趙普與宋太祖趙匡胤在年輕的時候就是同學兼朋友,他出身比較艱苦,少年時沒有好好讀過書,後來就一直跟隨趙匡胤打天下。宋朝開國後,趙普白天忙於處理國家政務,夜晚則讀《論語》。據說每當遇到重大問題,趙普總是說:「明天再作決策。」晚上回家以後,他從箱子裡面拿出一本書仔細地讀,第二天準能夠提出一個很高明的見解。時間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覺得趙普家裡一定藏有什麼秘籍寶典。有一次,趙匡胤晚上去他家裡商量緊急政務,看到他的書桌上放著一本書,一看原來是《論語》。趙匡胤有些奇怪,就問道:「《論語》是小孩子啟蒙的書,你為什麼還要讀它呢?」趙普回答:「《論語》中有治國的大道理,臣已經用半部《論語》幫陛下打了江山,現在要另外半部來幫助陛下治理天下。」在這之後,趙匡胤更加重用趙普,有什麼為難的事情都會找趙普來商量。趙匡胤登位之初,對和他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們十分不放心。因為他深刻認識到,武將們在廢立皇帝、改朝換代方面的巨大能量。一天,他把心中的憂慮告訴了趙普,並希望找到解決的辦法。趙普說:「節度使的權力過大,就會威脅到皇權,因此必須剝奪他們的兵權。」趙匡胤恍然大悟,決定按照趙普說的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