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讀歷史 第9章 中國歷史·秦漢時期 (4)
    霍光輔政以來,首先遭遇到的挑戰來自同為輔政大臣的上官桀,以及漢武帝之子,燕王劉旦。上官桀為了謀取漢朝的最高權力,取代霍光,依附於昭帝的姐姐盍長公主。而燕王劉旦,則因比昭帝年長而不得嗣立,心懷不滿;另一位輔政大臣、御史大夫桑弘羊認為在漢武帝時期制定過鹽鐵專營的政策,使國家富強起來,功勞無人可比,不甘居於霍光之下,因此產生了推翻現政權,由他與上官桀來主政的慾念,於是與燕王劉旦勾結起來。這就形成了以長公主和燕王劉旦為首的兩股政治勢力。

    他們襲用「清君側」的故伎,令人以燕王旦的名義上書昭帝,捏造說:霍光擅自調動所屬兵力,是為推翻昭帝,自立為帝,並聲稱燕王劉旦為了防止奸臣變亂,要入朝護衛。上官桀企圖等到霍光外出休假時,將這封奏章送到昭帝手中,而後再由他按照奏章內容來宣佈霍光的「罪狀」,由桑弘羊組織朝臣共同脅迫霍光退位,從而廢掉漢昭帝。出乎他們意料的是,當燕王劉旦的書信到達漢昭帝的手中後,就被漢昭帝扣壓在那裡,不予理睬。次日早朝,霍光上朝,也已得知上官桀的舉動,就站在張貼著那張漢武帝時所繪「周公負成王圖」的畫室之中,不去朝見昭帝,以此要求昭帝表明態度。漢昭帝見朝廷中沒有霍光,就向朝臣打聽,上官桀乘機回答說:「因為燕王告發他的罪狀,他不敢來上朝了。」昭帝十分平靜,隨即召霍光入朝,果斷地說:「我知道那封書信是在造謠誹謗,你是沒有罪的;你要調動所屬兵力是最近的事情,遠在外地的燕王劉旦怎麼可能知道呢?況且,你如果真的要推翻我,那也無須如此大動干戈!」上官桀等人的陰謀被十四歲的昭帝一語揭穿,所有在朝大臣對昭帝如此聰明善斷無不表示驚歎,霍光的輔政地位得到了穩固,隨後又一舉擊敗了上官桀等人發動的政變。

    公元前74年,聰慧的昭帝病逝,年僅二十一歲。霍光經與大臣協商,決定立劉賀為帝。誰知,劉賀荒淫無道、日益驕橫。霍光與大司馬密謀廢黜劉賀,改立聰明賢德的漢宣帝,使漢室轉危為安。

    霍光忠於漢室,老成持重,又果敢善斷,知人善任,其政治膽略可與蕭何相比;他改變武帝末年急征暴斂、賦稅無度的政策,不斷調整階級關係,與民休息,使漢代的經濟出現了又一個發展時期。

    西漢滅亡

    武帝的兒子昭帝繼承他父親的方針,繼續實行無為政治,發展經濟,使西漢達到了鼎盛時期。經過昭帝、宣帝兩代三十八年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西漢王朝的國力增強,但與此同時地方勢力也隨之增強,嚴重地影響了皇權的統治。自元帝起,至成帝、哀帝、平帝在位年間,皇帝對政權的統治力量已大不如以前。至劉嬰即位,朝權已盡落於外戚王莽之手。公元8年,王莽篡奪皇位,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漢高祖至漢文景時期,國家經濟實力直線上升,成為東方第一帝國,是當時與西羅馬並稱的兩大帝國。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帝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張騫出使西域首次開闢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了東西方貿易的通道,使我國在此後一千多年都是世界貿易體系的中心。此外,漢代還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中華民族的核心—漢族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原戰國時各國的文化便相互滲透融合,到西漢時中華地區在典章制度、語言文字、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多方面都逐漸趨於統一,構成了共同的漢文化。從此中華地區的各族就出現了統一的漢族。正是因為漢朝的聲威遠播,外族開始稱呼中國人為「漢人」。「漢」從此成為華夏民族永遠的名字。

    綠林、赤眉農民起義

    西漢末年,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大批農民喪失土地,多數淪為流民或奴婢。王莽改制使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公元18年,山東琅琊人樊崇,在莒縣(今山東莒縣東北)集合饑民百餘人起義。他們佔據泰山,附近農民紛紛響應,不久起義隊伍猛增至數萬人。他們以泰山為中心,轉戰山東,到處捕殺官軍,沒收地主財物,嚴懲惡霸地主。這支起義軍屢敗王莽的軍隊。為了和王莽軍隊區別開來,他們把眉毛塗上紅色,因此被稱為「赤眉軍」。赤眉軍紀律良好,受到農民的擁戴,聲勢越來越大。在赤眉軍起義的同時,全國農民起義軍還有二十多支。其中力量最強的一支,是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與王莽太師同名)、王鳳領導的隊伍。他們以綠林山為基地,因此被稱做「綠林軍」。公元23年5月,綠林軍已發展到十萬人。經過昆陽之戰後,他們攻入長安,推翻了王莽政權。後來綠林軍逐漸腐化,赤眉軍被劉秀所滅,劉秀建立東漢政權。

    光武中興

    新朝王莽末年,漢景帝后裔劉秀起兵反對王莽,艱難奠定中興之基。公元25年,劉秀在綠林軍的協助下,以武力擊敗了篡位的王莽,奪得帝位。劉秀身為西漢皇族,因此仍定國號為漢,但建都洛陽,年號建武,是為漢光武帝,史稱東漢。

    劉秀在位期間,以文治國,重視教育,興辦學校,他還親自到太學講論經學,對東漢一朝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劉秀在政治上改革的重要一項是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提高皇權。他加強了對地方行政機構和官員監察,使中央更好地控制和監督地方行政系統。他精簡官僚機構,減少了國家的財政支出,間接地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為後世提供了一個好的範例。

    經過光武帝、明帝、章帝三代的治理,東漢王朝已經逐漸恢復了往日漢朝的強盛,這一時期被後人稱為「光武中興」。在章帝后期,外戚竇氏日益跋扈,為東漢的衰落埋下伏筆。

    宦官和外戚的爭鬥

    公元88年,三十一歲的漢章帝突然駕崩。年僅十歲的劉肇即位,是為漢和帝。但是實際上都是竇太后操縱朝政,國家政治日益腐敗。竇氏的跋扈引發和帝的不滿,不久,十四歲的和帝成功抓捕外戚竇憲,外戚勢力開始衰弱。但是之後和帝信用宦官,形成東漢王朝後期宦官與外戚專權的格局。桓帝繼位以後,梁氏外戚專權,跋扈將軍梁冀胡作非為,政治更加黑暗,很多官僚、士人投身到反對外戚、宦官的鬥爭中來。

    在反對梁冀專權的鬥爭中,出現了很多敢於直言、不畏強暴的官僚、士人。如質帝死後,在圍繞立帝的問題上,太尉李固和杜喬面對梁冀意氣洶洶,而言辭激切的蠻橫態度,堅持主張立年長有德、明德著聞的清河王劉蒜為帝。桓帝劉志即位後,李固、杜喬被梁冀羅織罪名,下獄處死。梁氏外戚被誅滅後,宦官集團獨霸朝政。白馬令李雲公開露布上書,揭露宦官統治官位錯亂,被逮捕下獄。弘農郡五官椽杜眾對李雲的忠諫行動十分讚賞,上書表示願意與李雲同日死。李固、杜喬和李雲、杜眾的鬥爭,得到了社會的普遍同情,名滿天下。

    繼前後李、杜之後,司隸校尉李膺成為反對宦官集團鬥爭中的領袖人物。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朔為野王令,因貪殘無道畏罪躲到張讓的家中。李膺親自率領吏卒到張讓家中將其捕獲法辦。此後,宦官稍有收斂,李膺聲譽更高,人們以受到他的接待為榮,稱為登龍門。儘管李膺等官僚、士大夫在反對宦官集團的鬥爭中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握有實權的宦官集團決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們終於在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開始反撲了。

    當時,河內郡人張成以占卜吉凶結交宦官。據說他推算到將要大赦,便故意令其子殺人。任河南尹的李膺將其捕獲後不久,朝廷果然大赦。李膺非常憤怒,不顧詔令,將其處死。宦官集團以此為借口,唆使張成的門徒上書,控告李膺等人收買太學生,串連郡國學生,結成死黨,誹謗朝廷,擾亂社會風俗。早已被宦官集團控制的桓帝大怒,下詔逮捕黨人,有兩百多人受到牽連。李膺在獄中供辭故意牽連宦官子弟,宦官害怕受到牽連,加之太尉陳蕃極力勸諫,外戚竇武也上書請求,桓帝才宣佈赦免黨人不再治罪,但仍將其全部罷官歸家,並終身禁錮,永不錄用。這就是第一次黨錮之禍。

    桓帝死後,靈帝繼位,太后父竇武以大將軍身份輔政。竇武不滿於宦官專權,解除黨錮,起用被禁錮的黨人,並與陳蕃密謀誅除宦官勢力。但因事洩,竇武、陳蕃等反為宦官所害。建寧二年(公元169年),宦官侯覽使人誣告張儉結黨謀反,曹節乘機上奏搜捕黨人,黨錮之禍再起,李膺、杜密、范滂等百餘人俱被處死,其他因陷害、牽連者六七百人,分別被流放、禁錮和處死。熹平元年(公元172年)竇太后死,有人在洛陽朱雀門書寫反對宦官的文字,稱曹節、王甫幽殺太后,宦官集團再一次大捕黨人及太學生至千餘人,凡與宦官有矛盾和過節的人,也都被牽連在內。熹平五年(公元176年),永昌太守曹鸞上書,為黨人申冤,觸犯宦官忌諱,復操縱靈帝再次下詔,凡黨人的門生、故吏、父兄子弟甚至五服以內的親屬,都一律免官禁錮。這就是第二次黨錮之禍。第二次黨錮之禍持續了十幾年,直到黃巾大起義,東漢朝廷才於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宣佈解除黨錮、赦免黨人,起用他們鎮壓起義軍。

    黃巾起義

    東漢末年,宦官專政,橫徵暴斂,豪族大地主瘋狂兼併土地,農民大量破產逃亡。冀州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人張角創立「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以傳道和治病為名,在農民中宣揚教義,進行秘密活動。十餘年間,徒眾達十萬,遍佈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分為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設一渠帥,由他統一指揮。張角廣泛傳播「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讖語,又在各處府署門上用白土塗寫「甲子」字樣,作為發動起義的信號。公元184年(甲子年),張角相約信眾在3月5日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舉行起義。

    在起義前一個月,張角的一名叫做唐周的門徒告密,官兵大力逮殺信奉太平道的信徒,株連上千人,並且下令追捕張角。由於事出突然,張角被迫提前一個月在2月發難,史稱黃巾起義或黃巾之亂。因為起義者頭綁黃巾,所以被稱為「黃巾」或「蛾賊」,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張梁分別為「地公將軍」、「人公將軍」在北方冀州一帶起事。他們燒燬官府、殺害吏士、四處劫掠,一個月內,全國七州二十八郡都發生戰事,黃巾軍勢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朝廷震驚。

    起義初期,黃巾軍的主力分散在鉅鹿、穎川、南陽等地,他們各自為戰,攻城奪邑,焚燒官府,取得了很大勝利。與此同時,各地還出現了許多獨立的農民武裝。但黃巾軍各自為戰,缺乏戰鬥經驗,加上當友方有難時,各軍都不會相救,以致東漢王朝能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穎川、陳國、汝南、東郡和南陽的黃巾軍相繼失敗。冀州黃巾軍在張角病死後,由張梁統率固守廣宗。同年10月,皇甫嵩率官軍偷襲黃巾軍營,張梁陣亡。三萬多黃巾軍慘遭殺害,五萬多人投河而死,張角被剖棺戮屍。之後不久,張寶也在曲陽陣亡,十餘萬黃巾軍被殺害。之後,黃巾餘部和各地的農民武裝,仍然堅持鬥爭。青州黃巾一度發展到擁眾百萬。後來因作戰失利,被迫接受曹操的收編。曹操平定冀州時,張燕領導的黑山軍也投降。

    黃巾軍共經歷了七個月的英勇鬥爭,沉重打擊了豪族大地主階級,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

    東漢滅亡

    由於政治經濟的穩定,東漢的手工業、商業、人文藝術以及自然科學都得到長足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以冶金、紡織為主的西漢手工業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手工業的發展促使商業繁榮起來,以長安為中心形成了許多商業城市,並通過絲綢之路開啟了與西亞諸國的外交、商貿等方面的交流。東漢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超過了西漢的水平。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造了紙張的製造技術,使我國的文字記錄方式脫離了使用竹簡的時代,同時造紙術也作為我們熟悉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流傳至今。東漢對後世的另外一項貢獻是制陶業的發展,它使人們徹底脫離了青銅時代的材料束縛,把一些以前為豪門貴族專有的用品帶入了尋常百姓家。同時,東漢在醫學、自然科學等方面也取得了讓世人矚目的成就。

    公元189年,靈帝駕崩,何太后臨朝。當時皇宮內宦官專權,涼州董卓率兵侵入洛陽,廢皇子劉辯,殺何太后,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董卓獨攬大權,殘暴專橫,使得各地官吏紛紛舉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諸強割據的局面,統一的王朝名存實亡。後來,獻帝又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獻帝讓位,東漢王朝宣佈滅亡,繼之而來的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長期分裂的時期—三國時期。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