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讀歷史 第4章 中國歷史·先秦時期 (4)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任用大夫文種、范蠡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家轉弱為強,終於擊敗吳國,洗雪國恥。吳王夫差兵敗出逃,連續七次向越國求和,文種、范蠡堅持不允。夫差無奈,把一封信繫在箭上射入范蠡營中,信上寫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獵狗沒有用處了,就被殺了煮肉吃;敵國滅掉了,為戰勝敵人出謀獻策的謀臣沒有用處了,就被拋棄或剷除。兩位大夫為什麼不讓吳國保存下來,替自己留點餘地呢?」文種、范蠡還是拒絕議和,夫差拔劍自刎。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群臣時,發覺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為范蠡投湖自殺了。可是過了不久,有人給文種送來一封信,上面寫著:「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為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文種此時方知范蠡並未死去,而是隱居了起來。他雖然不盡相信范蠡的這番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但時間久了還是引起了勾踐的疑忌。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種,臨別留下佩劍一把。文種見劍鞘上有「屬鏤」二字,正是當年吳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他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范蠡的勸告,只得引劍自盡。

    戰國風雲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的戰國時期,經過春秋長期激烈的爭霸戰爭,到戰國開始,主要的諸侯國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歷史上稱之為「戰國七雄」。

    戰國早期,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其中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併,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面,號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齊國自公元前481年,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但戰國初期,齊的實力暫時弱於三晉。楚國雖向東方掠地擴展,但其北上與三晉爭奪鄭卻遭受失敗。越國滅吳後曾強盛一時,進入戰國後因長期內亂,於公元前306年,被楚國滅亡。戰國中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雄的格局逐漸形成。

    歷經254年的戰國時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從公元前475年∼前356年,是魏國最先強盛的時期。在這期間,魏國任用李悝實行變法,從而強大起來。但是,魏國的強大,引起了周圍趙、韓等國的不安。他們邀集秦國和齊國介入鬥爭。公元前362年,魏國被秦國打敗,丟失了戰略要地西河,而且不得不遷都。雖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公元前353年)和馬陵之戰(公元前341年)中兩次敗給齊國,從此一蹶不振。

    從公元前365年∼前241年,是齊國和秦國東西對峙的時期。這時,東方的齊國與秦國實力旗鼓相當,雙方在不斷兼併周圍弱國、擴大勢力範圍的同時,又進行著所謂「合縱」、「連橫」的外交鬥爭。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人物在外交鬥爭中十分活躍。秦在這一期間基本佔據上風,先後制服韓、魏,重創楚國,攻滅巴、蜀。齊因未與秦直接交鋒,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佔領齊國長達五年。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反攻,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公元前241年,最後一次合縱攻秦戰爭以失敗而告終,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

    從公元前241年開始,秦國以絕對優勢向東方六國開展了大規模的兼併戰爭。秦國採用「遠交近攻」的戰略,自公元前230年∼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了「掃六合」的統一大業,形成「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統一國家。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戰國時期,商業和交通的發展互相促進,出現了一些著名城市。都江堰、鄭國渠、鴻溝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僅促進了當時農業的發展,而且造福後世。在文化和思想學術方面,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辯家鵲起,創造了輝煌的先秦文化,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可以說,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黃金時期。

    李悝、吳起變法

    戰國初期,魏文侯當政期間(公元前445年∼前396年),任用李悝為相,主持變法。其主要內容為:經濟上推行「盡地力」和「善平糴」的政策,鼓勵農民精耕細作,增加產量,國家在豐年以平價購買餘糧,荒年以平價售出,以平抑糧價,主張同時播種多種糧食作物,以防災荒;政治上實行法治,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按「食有勞而祿有功」的原則選拔官吏;又制定《法經》,分《盜經》、《賊經》、《囚經》、《捕經》、《雜經》、《具經》六篇,以加強法制。歷史上稱這次變法為「李悝變法」。李悝變法增加了魏國的國力,使之成為戰國初期強國之一。變法同時開啟了戰國大變法運動的序幕,各國紛紛變法強國,最終匯成了一股時代潮流,這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歷時最長、成效最顯著的一場變法運動。

    戰國初期,楚國民不聊生,餓殍遍野,楚聲王竟至被「盜」所殺。而此時北方三晉正在興起,國力強大,對楚步步進逼,楚國處於一種十分困窘的境地。在楚國內憂外困之時,中原的政治家吳起從魏國來到楚國。楚悼王素聞吳起賢能,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吳起為令尹,主持變法。吳起變法,從打擊大貴族入手,旨在富國強兵。變法的內容是消滅世卿世祿制,任用賢能,因此這又是一次打擊世襲貴族政治、經濟特權的運動。吳起變法打擊了楚國大貴族既得的政治經濟利益,遭到大貴族的激烈反對。變法因楚悼王和吳起的死而遭遇挫折。

    吳起變法雖然失敗,但變法卻在楚國貴族政治中激起了巨大的波瀾。吳起變法所採取的各項措施在楚國的政治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商鞅於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在位期間以富國強兵為目的實施的改革,對戰國末年秦國的崛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大變革時期,在這一時期,鐵製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商鞅變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

    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範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變革。主要內容如下:廢井田、開阡陌,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發展封建經濟;統一度量衡。

    商鞅對政治的改革是以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為重點。主要內容如下: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廢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以增強軍隊戰鬥力;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並推行縣制;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等。

    蘇秦連橫

    秦國經過變法,國力日益增強。面對不斷強大的秦國,六國感到非常恐慌。為了抵抗秦國,有人建議六國採取聯合的策略,稱為「合縱」。也有人站在秦國的立場上,建議拉攏各國與秦國合作,破壞六國的聯合,這種策略稱為「連橫」。蘇秦和張儀是「合縱連橫」的主要代表人物。

    蘇秦,戰國時期韓國人,主張聯合其他國家對抗強大的秦國,為此他四處遊說。他出身農家,素有大志,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蘇秦連橫說秦惠王,其主張未被採納。憑著堅強的毅力終於在燕國打動燕文侯而一舉成名,促成了六國之王結盟於洹水。

    在燕文公的支持下,蘇秦繼續去遊說趙國。

    蘇秦來到趙國,對趙肅侯說:現在的局勢是,趙國是崤山以東最強的國家,同時也是秦國的心腹之患。秦國之所以沒有起兵攻趙,是擔心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背後遭受韓、魏兩國的算計。但是秦國攻打韓、魏兩國很方便,因沒有險要的山川做保護,秦國只要佔領一些土地,很快就會威脅到這兩國的國都。韓國、魏國不是秦國的對手,就會依附秦國,俯首稱臣;到那時秦國沒有了後顧之憂,馬上就會把矛頭指向趙國了。

    再讓我給您分析一下天下的地圖吧!各國的土地面積之和是秦國的五倍,各國的兵力恐怕是秦國的十倍,如果六國結成同盟,一致向西,抵抗秦國,一定可以攻破它。依我看來,為您自己著想,您不如和韓、魏、齊、楚、燕等友邦聯合,共同抵抗秦國。約定各國派出大將、相國在洹水商議大事,各國互換人質,結成同盟,宣誓:不論秦國攻打哪一個盟國,其他五國都要盡心竭力,出兵相助,要麼從後方牽制它的行動,要麼直接出兵救援。如有一國不遵守盟約,其他五國就合力攻討它!各國團結一致,對抗秦國。秦國也害怕強敵,就再也不敢派兵出函谷關,覬覦崤山以東各國了。

    蘇秦的話正合了趙肅侯的心意,他非常高興,把蘇秦當做貴賓,賞賜他許多財物,資助他繼續聯合其他國家。

    於是,蘇秦的奔走遊說,終於促成了六國的聯合。蘇秦當仁不讓,成為六國聯盟的縱約長,兼任六國的國相。他聯合成功,向北回趙國覆命時,車馬隨從成群,簡直就是一個君王的氣勢。後來,蘇秦與趙秦陽君共謀,發動韓、趙、燕、魏、齊諸國合縱,迫使秦國廢帝退地。

    張儀連橫

    張儀,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310年,一說卒於公元前309年。魏國貴族後裔,早年和蘇秦一起在鬼谷子先生門下求學。完成學業之後,張儀到各諸侯國遊說,希望得到重用。

    張儀歷經千辛萬苦來到了秦國,得到了秦惠王的賞識,被任命為秦國的相國。當時,六國正在組織「合縱」,秦國面臨危機。六國中,齊國和楚國的實力最強大。張儀認為,如果要破壞六國的「合縱」,必須拆散齊國和楚國的聯盟。那時秦惠王想用秦武關以外的地方,換楚國黔中之地,於是派人通知楚懷王。楚懷王嫉恨張儀曾經蒙騙楚國,說:「我不想換地,但黔中之地可以給你,我要用張儀交換。」張儀並不害怕,還主動請求秦王同意他出使楚國。張儀剛到楚國就被楚王下到獄中,準備處死。張儀巧妙地利用楚王寵姬鄭袖的關係,安全脫險,被赦免後還得到了豐厚的贈禮。

    張儀勸說楚王道:秦國強如猛虎,現在各國要聯合起來對付秦國,那簡直就是把羊趕到一起去進攻猛虎,羊再多,也不會是猛虎的對手。現在大王您不肯向秦國屈服,如果秦國一怒之下,逼迫韓、魏兩國聯合攻楚,楚國可就岌岌可危了。如果秦國在西部巴、蜀兩地,準備戰船,徵用糧草,沿岷江順流而下,戰船可日行五百里,十天之內就會兵臨武關。驚動了武關,人人自危,由此以東的各城都要修護城牆,準備防守,黔中、巫郡就不再受大王您控制了。如果秦國興師動眾攻出武關,那麼楚國就會失去北部的屏障,秦兵再南攻楚國,三個月內就能決定楚國的存亡,而各國要來救援,楚國至少要等上半年。無視強秦的威脅,只期盼著那些弱國危難之時來救援,大王您現在的做法很讓人擔心啊!如果大王能真心誠意聽我勸告的話,我可以說服秦國與楚國結為永久的兄弟之邦,絕不互相攻掠。

    楚王並不是真心想用黔中之地來交換張儀,於是答應了張儀,退出抗秦聯盟。之後,張儀繼續到韓國、齊國、趙國遊說,並取得了成功。

    接下來就到了張儀的最後一站——燕國。他對燕王說:「如今趙王想要把河間獻給秦國討好秦王,他現在已經在路上了。大王您再不行動,向秦國示好,秦國就會進軍雲中、九原,讓趙國進攻燕國,您就會失去易水、長城了!況且,現在齊國、趙國就像秦國的附屬一樣,哪裡敢和秦國兵戎相向。如果大王您臣服於秦國,齊國、趙國就威脅不到您了。」燕王趕緊請張儀帶上恆山腳下的五個城獻給秦國,表示願意求和。

    從公元前328年開始,張儀運用縱橫之術,遊說於魏、楚、韓等國之間,利用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或為秦國拉攏,使其歸附於秦;或拆散其連盟,使其力量削弱。但總的來說,他是以秦國的利益為出發點的。在整個秦惠王時期,他不僅使秦國在外交上連連取得勝利,而且幫助秦國開拓了疆土。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