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時期分為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與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兩個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制度的轉變時期。
平王東遷以後,一些諸侯國經過長期休養生息發展了起來,而王室的力量卻逐步衰微,周天子漸漸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諸侯國之間經常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進行兼併戰爭。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實力較強的諸侯就出來充當仲裁者的角色,通過會盟的方式發號施令,這就是所謂的「霸主」。歷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不過以各自的實力來看,宋襄公和吳王闔閭是不能入選五霸的。
「春秋」得名於孔子修訂的《春秋》,是我國歷史上社會經濟急劇變化,政治局面錯綜複雜,軍事鬥爭層出不窮,學術文化異彩紛呈的一個變革時期。這段時期,鐵農具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許多荒地被開墾為良田,耕作技術由粗放轉向精耕細作,農業產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潰,土地關係向私有化發展。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的雕鏤紋飾趨向細緻工整,造型輕巧靈便,出現了錯金銘文。此外,煮鹽、冶鐵、漆器等部門也發展起來。
曹劌論戰
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齊桓公,不聽主政大夫管仲內修政治、外結與國、待機而動的意見,於公元前684年春發兵攻魯,企圖一舉征服魯國。魯莊公注意整修內政,取信於民,決心抵抗。深具謀略的魯國士人曹劌自告奮勇,請隨莊公出戰。魯軍根據齊強魯弱的形勢,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一說曲阜北)迎擊齊軍。兩軍列陣畢,魯莊公欲先發制人,被曹劌勸止。齊軍見魯軍按兵不動,便一而再、再而三地發起衝擊,均未奏效。齊軍疲憊,士氣沮喪。魯軍陣勢穩固,鬥志高昂。曹劌見戰場形勢已呈現「彼竭我盈」的有利變化,建議莊公實施反擊。魯軍將士一鼓作氣,擊潰齊軍。莊公急於追擊,曹劌恐齊軍佯敗設伏,即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痕跡,又登車眺望齊軍旌旗,發現轍亂旗靡,判明齊軍的確敗退,才建議乘勝追擊,終於將齊軍逐出魯國邊境。
曹劌根據齊軍來勢兇猛、人數佔優的實際情況,採取堅守不出、挫其銳氣的策略。通過雙方勇力的此消彼長,很快就扭轉了雙方力量對比的優劣關係,結果一舉潰敵。取勝之後,曹劌並未盲目追擊,因為他深知兵不厭詐之道,唯恐中齊國誘敵伏擊的圈套,表明他在極善用計的同時,高度警惕,時刻防備對方運用計謀。曹劌在戰爭中知己知彼,運籌帷幄,表現出一位軍事家的卓絕風采。他謀略得當,正是魯軍戰場取勝的關鍵所在。
這次戰爭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中,以後發制人、敵疲再打的防禦原則取勝而著稱。
管鮑之交
管仲青年時家裡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的。可是,賺了錢以後,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僕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說:「不能這麼說!管仲家裡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係的。」通過一些日常的交往,鮑叔牙逐漸意識到管仲是位難得的賢才。
後來鮑叔牙侍奉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後來,齊國的國王去世後,公子諸當上了國王,他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著公子小白逃到莒國,管仲則帶著公子糾逃到魯國。不久之後,公子諸被人殺死,齊國發生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沒死。後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齊國的國王,就是齊桓公。小白當上國王以後,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麼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得很好。
後來,大家在稱讚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管仲改革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一時間齊國國力大增。
政治方面實行國野分治的方法,國都為國,其他地方為野,並劃分各級官員的職權範圍,屬大夫管刑獄,縣帥管劃分田界,鄉帥管一般政事,要求他們兢兢業業,不許荒廢政事,不然處以刑罰。每年1月,五屬大夫要向桓公匯報述職,桓公根據政績來進行獎懲。軍事方面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經濟方面採取通過減少稅收增加人口生育水平的措施,從而提高齊國的總體人口數量。在經濟方面,對商業特別是鹽商加以重稅,以補足稅收的差異,並實行了糧食「准平」的政策,避免富人搶奪窮人的糧食,進一步限制貧富的差距。這也間接承認了農民自由買賣糧食的權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並且還保障了私田農的生產利潤。
管仲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相地而衰征」:把田地按土質好壞、產量多少分為若乾等級,按等級高低,徵取數量不等的實物稅,從而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客觀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這些實際上都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
管仲改革的實質,是廢除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
齊桓公九合諸侯
最早稱霸的是齊桓公。齊是太公呂尚的封國,其歷代君主致力於整頓政治,發揮濱海魚鹽的優勢,提倡家庭紡織業,發展商業和手工業,使其國力逐漸發展起來。齊桓公,於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3年在位。在位期間,他任用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展生產,迅速成為當時最富強的國家。然後,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他助燕敗北戎,援救邢、衛,阻止狄族進攻中原;聯合中原各國攻楚的盟國蔡,與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會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內亂,多次會盟諸侯。
公元前655年,周王室內訌,齊桓公聯合諸侯保住了太子鄭的地位。不久,又擁立太子鄭為王,即周襄王。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宋、魯、鄭、許等諸侯在葵丘會盟,周襄王派代表參加,對齊桓公極力表彰。在葵丘之會上,齊桓公代表諸侯各國宣讀了共同遵守的盟約。其主要內容是,不准把禍水引向別國;不准因別國災荒而不賣給糧食;不准更換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讓婦女參與國家大事。這些內容,有些是各國在經濟上互相協作的要求,有的是維護宗法統治秩序的需要。條約規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通過葵丘的盛會,齊桓公終於達到了聯合諸侯、稱霸中原的目的。這是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標誌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頂峰。
公元前651年的葵丘會盟是齊桓公稱霸的標誌。在齊桓公稱霸的過程中,管仲至關重要,正如孔子所說:「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晉文公退避三舍
在齊桓公去世晉文公崛起之前,宋襄公以抵制楚人北侵為號召,企圖充當中原的霸主。但無論從國力還是從業績來看,宋襄公都不能夠稱霸。
齊桓公死後,齊國出現爭奪君權的內亂,力量削弱,晉國發展了起來。晉文公重耳,因為他的父親立幼子為太子,曾被迫流亡國外十九年,後在秦王的援助下於公元前636年回國即位。他在賢臣的輔佐下,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整頓內政,發展農業、手工業,增強軍隊戰鬥力,國力大增。因平定周室內亂,接襄王復位,獲「尊王」美名。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為營救遭楚攻打的宋國,出兵討伐楚的盟國曹、衛。由於晉取得了齊、秦的支持,楚王意欲退兵,但楚將子玉執意與晉決戰,於是北進抵抗晉兵。晉文公遵守當年對楚王的承諾,退避三舍(捨: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捨),到達城濮(在今山東境內)與楚軍對峙。晉軍利用楚軍的輕敵,殲滅楚軍兩翼,子玉率中軍逃走,晉軍大勝。在這場戰爭中,楚軍在實力上佔有優勢,但是由於晉軍善於「伐謀」、「伐交」,並在戰役指導上採取了正確的揚長避短、後發制人的方針,從而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楚軍。
城濮之戰確立了晉文公的霸主地位。不久,晉文公會諸侯於踐土,周襄王正式冊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也就是霸主),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由此,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晉文公死後,西方的秦國和南方的楚國相繼強盛起來。秦國原是地處西隅的小國,因為在周平王東遷的過程中護衛有功,獲得了王室的賞賜才逐漸強大起來,在秦穆公時期達到鼎盛。秦穆公於公元前659年即位,非常重視人才,在位期間獲得了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擊敗晉國,俘虜了晉惠公,又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但在後來的崤(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之戰中敗給晉軍,轉而向西發展。在周襄王時期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獲得大片土地。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於是稱霸西戎。
楚莊公一鳴驚人
楚國原是南方的諸侯小國,春秋初期由於兼併了漢水流域的一些小國而逐漸強盛起來,開始雄心勃勃地爭霸中原。楚國在城濮之戰後,向東發展,滅了許多小國,勢力南達今天的雲南,北達黃河,同時,經濟文化也有了極大的發展。楚國到了楚莊王時期具備了爭霸的實力。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新即位,做了國君。晉國乘這個機會,把幾個一向歸附楚國的國家又拉了過去,訂立盟約。楚國的大臣們很不服氣,都向楚莊王提出要他出兵爭霸權。但是楚莊王終日郊遊圍獵,沉湎聲色,並下命:「有敢諫者,死無赦!」大夫伍參冒死進諫,逢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鐘鼓之間。伍參請猜謎語:「有鳥止於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莊王答:「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
之後,莊王親理朝政,先後得到伍參、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將的輔佐,在內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賞罰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樂業,國力日益強盛,為取得霸業奠定了基礎。齊國衰落後,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成為中原霸主。
吳越爭霸
當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展。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以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攻進楚都郢。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又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闔閭戰敗,因傷身亡,其子夫差立志報仇,於次年打敗越兵。為了保存力量,勾踐退兵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用范蠡的計策,向吳稱臣乞和。勾踐歸國後,臥薪嘗膽,時時不忘滅吳雪恥。他任用范蠡、文種等人,改革內政,休養生息。後來勾踐利用夫差北上爭霸、國內空虛之機,一舉攻入吳國並殺死了吳太子,夫差返國後只得言和。勾踐不斷舉兵伐吳,吳亡後,勾踐又乘船進軍北方,宋、鄭、魯、衛等國歸附,並遷都琅琊(今山東膠南),與齊、晉諸侯會盟,後經周元王正式承認,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此後不久,歷史進入戰國時期。
連續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誰都無法吃掉對方。於是由宋發起,於公元前579年和公元前546年,舉行了兩次弭兵會盟,從此,戰爭大大減少。
兔死狗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