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格林童話 第14章 格林童話在中國譯界的早期漫遊 (3)
    周桂笙的意思是想說明吃掉小山羊的狼固然很貪婪,最後中了羊媽媽的計謀而落入水中淹死也是自得其果。但是在這整個過程中,那些助紂為虐、為虎作倀的幫兇們才是真正令人發恨,最應受到人們的譴責。比如故事中的小山羊發現了狼的黑爪子而拒絕開門後,狼便跑去找麵包師用濕面給它敷爪子,爾後又跑去找磨坊主給爪子上再撒點白麵粉,像這些麵包師、磨坊主們才是真正致狼於死地的人,沒有他們,狼的計謀就不會得逞,狼自個兒也不會落下亡命的下場!然而像這樣的幫兇普天下比比皆是。來自台灣的學者就分析認為,這個故事引起了周桂笙仔細的考量,說出這番話語,都是因為他想借此傳達自己對當時晚清政府的不滿與抨擊。B胡從經也評價道:「這裡已是借題發揮,把批評的鋒芒指向了賣國求榮、腆顏事敵的清王朝的官僚將帥。」C

    《貓鼠成親》中的貓為了獨霸它與老鼠準備過冬而儲藏起來的一罐油,找了三次借口欺騙老鼠,把油偷吃得底朝天。這還不算,就在老鼠弄清事實真相後,惱羞成怒的貓一不做二不休,乾脆跳將起來將可憐的老鼠一口吞下,為此,周桂笙又留言:

    普天之下,一日之中,熙熙而來,攘攘而往,圓顱方趾中之小事大、【A海風主編《吳趼人全集》第九卷,前引書,第334頁。BYea-JenLiang,Kinder-undHausmarchenderBruderGrimminChina.Wiesbaden:OttoHarrasso-witz,1986,p.39.C胡從經《晚清兒童文學鉤沉》,前引書,第156頁。續表:】強凌弱若此類者,蓋不可以勝計也。復何怪乎?此一鼠哉,吾不禁熟視之而為之危也。彼鼠輩之不知自立,強顏倚人,猶其小焉者耳。A

    周桂笙的這番話真要擱在晚清政府身上,還真是挺貼切的評語。

    《樂師》這個故事講提琴師獨自行走在森林裡,覺得無聊想通過琴聲找個伴,結果琴聲先後引來了狼、狐狸、小兔子,樂師對來的都是動物不滿意,用計謀將它們一一捆綁起來,然後繼續趕路,繼續拉琴,美妙的琴聲終於給他帶來了一位窮樵夫,即樂師想要的「人」朋友。而這期間三隻動物掙脫了束縛,追趕了上來,想要找樂師算賬,樵夫則用他那把亮晃晃的斧子嚇走了它們。周桂笙於是說:

    (一)特色之一:綴上「教育尾巴」(2)

    諺有之:寧取怨於君子,勿取怨於小人。況富也耶?雖然出處而擇交,固處世者所宜然。然而不可者拒之可也,奈之何從而狎願之,荼毒之?若狼,若狐,若兔之修怨於樂師,非狼、狐、兔之罪也,樂師自取之也,設非椎者,樂師其危矣。擇交而終得其人,此樂師之幸也。君子曰:「僥倖而已矣,未足以為訓。」B

    像這樣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事理、倫理道德規範,在接下來的故事中,周桂笙都繼續給出了自己的觀點與標準。《林中三人》展現的是格林童話中最常見的情節,美麗善良的姑娘遭受繼母的摧殘與迫害,雖逆來順受,但總因自己的美德而受到外界的眷顧與饋贈,最後總能擁有一個Happy-End,姑娘做了國王的新娘,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對故事中這個受到虐待的姑娘以及那個殘暴的繼母,周桂笙發出這樣的感歎:

    上下數千年,縱橫凡萬里,環地球中子女之遭繼母之荼毒者不知凡幾。蓋狠心辣手至某氏婦,而可謂極矣。使無如林中三人者於冥冥中播弄之,則充其惡不知將伊于胡底C也。我於以見東西古今人之惰性如出一轍,初無二致也。然而奇矣。D

    《十二兄弟》講的則是從前有一個國王和一個王后,生了十二個孩子,可全都是淘氣的男孩。國王就對王后說,如果她生的第十三個孩子是女孩的話,他就下令殺掉那十二個淘氣鬼,讓女兒繼承王位,並得到遺產。果然,王后生下了一個公主,為了不讓兒子遭受厄運,王后於是讓十二個兒子逃進森林躲起【A海風主編《吳趼人全集》第九卷,前引書,第332頁。B海風主編《吳趼人全集》第九卷,前引書,第337頁。C「伊于胡底」是個典故,意思是究竟要到什麼時候才到盡頭。D海風主編《吳趼人全集》第九卷,前引書,第345頁。】來。公主長大後決心找回自己的哥哥,經受的一個磨難與考驗便是七年之內不許笑與說話。當然,故事的結局仍然是個Happy-End,哥哥找回來了,公主也與自己的國王丈夫過著快樂的生活。周桂笙對這個小公主很是讚賞與佩服,認為現如今,社會風氣變得險惡不平,兄弟姐妹之愛也變得違背常情。兄長不像兄長,弟弟不像弟弟的人,天下到處都是。原文如下:

    世風險夷,悌道乖常。兄不兄,弟不弟者,蓋天下滔滔皆是也。友於之篤若此篇所傳之十二兄弟者,已若鳳之毛,麟之角,不能常見於世矣,況以十三妹之堅貞沉毅,捨身救兄,雖鼎、刀劍亦不足以易其心,奪其志者乎!

    按:此篇所傳之女,始終未著其名,余以其行十三也,即以十三妹稱之。A

    《某翁》是原格林童話中的第78個故事,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並經常拿來作為教育子女應該尊敬、孝敬父母最好的例子。因為該故事不僅我們非常熟悉,而且也相當短小,因此在這裡再次不贅將周桂笙的譯文摘抄如下:

    某翁家小康,年既耄,體態龍鍾,目暈耳憊,不便視聽。足復不良於行,故起居不克自如。每飲食,舉手輒顫,茶若湯恆潑瀉滿案,淋漓盡致。

    翁之子若媳以是深厭惡之,乃移之於牆隅矮桌間,而不與同飲食。饌品亦日以菲薄,繼且食器亦易磁為瓦。翁聽之不與較,惟終日閉目凝神,靜坐牆隅而已。一日,翁偶失手,舉瓦盆而碎之。媳乃以賤值購木碗為代。翁亦聽之。居無何,翁之孫年四齡矣,一日坐庭前草中,試以索束木片為戲。

    翁子見而問曰:「兒束此將安用耶?」兒答曰:「無他,兒於此制木碗,以備他日吾親年老時用耳。」夫與婦聞之,舉舌撟而不能下,面面相覷者久之,繼而淚且簌簌然下矣。相將入室,奉翁上座,從此敬事以禮,豐其甘旨,殷殷然惟恐不得翁之歡心。終其世,未嘗敢一日慢焉。B

    動物都還有反哺的自然反應,人有時卻連動物都不如。在故事中,「夫」與「婦」至少連四歲的孩童都不如,對這個已經涉及儒家傳統倫理道德的故事,周桂笙不僅欷歔不已,當然也要撰文向不懂「孝道」的人們開啟這個人之常理。

    天下惟赤子之性最率真。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也。翁之孫以一言使其【A海風主編《吳趼人全集》第九卷,前引書,第351頁。B海風主編《吳趼人全集》第九卷,前引書,第352頁。】親發現良心,力改前愆者,惟出於至性故耳,甚矣,至誠感格之深也。又曰:世俗勸孝者,有簷前滴水之喻言,前後相及,不移分寸也。A觀於孺子之言,益信矣。嗚呼!豈獨父子之間為然哉。天下事,莫不皆然。何物乳臭小兒能以片言警盡世人,吾欲鑄金事之。B

    周桂笙最後作的評說是給故事《鄉人女》的。故事講述的是關於一位農家女聰明機智的故事,因為她的聰明與機智,不僅救了自己的父親、與自己身份相同的農夫,最終還贏得了國王的愛情。周桂笙認為,該女子堪稱東方的東方朔,因為只有東方朔才能與自己的國君漢武帝如此這般鬥智鬥勇。同時也感慨,像故事中那些如「指鹿為馬」的行為,是我們國家官吏們的通病。原文如下:

    譯者曰:自古人臣之能玩其君於股掌之上者,吾中國四千年歷史中,惟得一人焉,則東方朔之於漢武帝是也。嗚呼!若此鄉人女者,殆東方朔之流歟。

    又曰:天下事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此案鄉人於攔輿控訴之頃,王以倉卒,不暇細研,僅就其理而度之,以駒歸牛,何殊指鹿為馬。此殆吾國宰官之通病矣。幸而鄉人之不死,而猶有大白之一日也。嗚呼!吾願為民上者,其各加之意焉。至若堂簾高遠,而小民呼籲無門者,則吾未如之何也矣。C

    這12個故事在格林童話1857年德文版中有位列第一、第二位的,也有如《熊皮》位於第101位的,其間跨度很大。因為缺乏可以查考的資料,我們無法確定這12個故事是周桂笙自己特意選定的,還是當時手上就只收有這些。

    但不管是這幾個故事的內容,還是周桂笙專門撰寫的按語,都很容易讓人覺得,翻譯這些故事無不跟周桂笙的想通過譯介活動達到啟發民智的目標相吻合。周桂笙談論的這些道理上通至國家,下可達平民百姓,既有憂國憂民之懷遠意識,又有涉及交友、讚美兄妹情深、抨擊子不孝的平常教誨心。

    而配上了這些按語的格林童話故事真可謂格林童話漢譯史上一道有趣別樣的風景。周桂笙能這樣去做,一來,他是第一個將格林童話翻譯成中文的譯者,前【A此俗語謂父母如何對子女,子女也如何對父母,以及自己的子女。同時也有子女對父母回報的意思。如「簷前滴水不移分寸」。B海風主編《吳趼人全集》第九卷,前引書,第352-353頁。C海風主編《吳趼人全集》第九卷,前引書,第366頁。】無古人,沒有什麼可借鑒的,也沒有什麼可束縛的,全憑自己的理解、判斷與主張。因此,他極有可能將這些個話說「貓貓狗狗」、「公主國王」的故事當作了寓言,給它們配上段「道德說教」,這本是寓言自身的行文風格。二來,我們的文學從來是崇尚「文以載道」的硬道理,周桂笙本來就對這些童話故事的性質與來歷不清楚,生怕自己的譯文與「時下君子所譯鴻文同時並出,毋亦徒留笑枋於當世耶」。因此,把故事擺出來,再加個評述,這應該不為過,而且還理所當然,至少「我」這個譯者從故事裡能看出個端倪,講得出一個讓人折服的道理,能達到「我」自己翻譯的最原初旨意,那就是要「開啟民風」、「啟發民智」!

    (二)特色之二:「直譯」與「白話文」

    國內研究周桂笙的著述比較少,而專門研究其格林童話譯本的就更少之又少,胡從經所著的《晚清兒童文學鉤沉》基本上是我們瞭解周桂笙格林童話翻譯情況的重要來源。書中名為「周桂笙的兒童文學翻譯作品」的小節不僅給我們勾勒出了周桂笙其人其事,最為重要的是胡從經在文中對周桂笙的譯筆著墨頗多。他講:「周桂笙的譯筆是非常忠實的,他的直譯與當時以意為之、任意割裂原著的譯風迥然不同,也相異於林紓所謂『繼承方姚道脈』的古文體,雖然採用的也是文言,但終究是比較平易活潑的。」A

    這實際上從文本層面出發,給我們概括總結了周桂笙格林童話譯文的重要特徵。第一,與其同時代譯者的譯文相比,周氏譯文采取的是「直譯」。所謂直譯,就是盡可能與原著的內容與風格保持一致,容易與它相提並論的就是翻譯策略中的「異化」原則,即盡可能讓作者安居不動,而引導讀者去接近作者。

    但兩者之間實際是有一定區別的,異化強調的是譯者的態度、關注的是有關文化的問題,即是否要保持原作原汁原味的問題,而直譯更偏重於譯者翻譯形式上的自由與不自由。第二,周桂笙採用的應是介於純粹文言文與白話文之間的一種混合文體。因而他的譯文既不像通篇文言文那樣佶屈聱牙,又比全是口語化的語言來得更有文學性,更為優美動人。

    比如婦孺皆知的《青蛙王子》是位列格林童話第一位的故事,周桂笙譯為《蝦蟆太子》,楊武能譯為《青蛙王子或名鐵胸亨利》,為對周桂笙譯筆的「直譯」和「半白半文」體有所印象,筆者在這裡將原德文故事開頭及周桂笙的中譯一起引錄對比如下:【A胡從經《晚清兒童文學鉤沉》,前引書,第151頁。】

    原德文故事周桂笙譯文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