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17、18世紀的德國社會現狀
在讚歎、仰慕格林童話頭上那炫目的光環時,在低頭思忖我們的「葉限姑娘」為何成不了「灰姑娘」時,我們不由得又發出另外一個疑問:被德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視為珍寶,享有如此厚重地位與意義的格林童話這朵文學史上熠熠生輝的奇葩,它為何獨在德國綻放光芒?意義如此巨大、非凡的格林童話,為什麼只誕生在德國?它何以偏偏誕生在德國呢?A
對於這個問題,借用筆者導師的話,我們可以先做一個粗放性的回答:因為德國民間童話的寶藏格外豐富,因為德國誕生了有志於做搜集、整理、加工民間童話這種「小事」和「笨活兒」的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兩兄弟。事情似乎就這麼簡單。但是由表及裡、追本溯源地細細揣摩揣摩,問題的答案卻遠非如此簡單,而是要複雜得多,深沉得多。大致列舉一下,便涉及德國的民族特性、價值觀念、社會歷史環境以及文學傳統等方面。
回顧歷史,在過去的幾百年間,德國一直就是硝煙瀰漫、戰火紛飛的戰場,是歐洲各列強爭奪霸權、德國人自相殘殺的地方,德國人民長期飽受分裂與戰【A這一節的很多內容參見陸霞《〈格林童話〉緣何誕生在德國?》,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7期,第205-210頁。】亂的苦痛。當我們將歷史定格在格林童話誕生前的17和18世紀,可以清晰地看到,那時的德國在經歷了「三十年戰爭」後,更是深陷四分五裂的泥潭中不可自拔。「三十年戰爭」不僅給德國帶來政治上的分崩離析,而且還造成了德國經濟嚴重衰落滯後的惡果,整個社會現實是「三十年戰爭給德國以沉重的打擊,德國社會的發展因此被延緩一個世紀之久」A。
當歐洲各列強早已完成建立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之後,德國仍處在小國林立的支離破碎狀態之中,歌德為此曾哀歎道: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可以讓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德國不但資產階級民族國家的產生受阻,而且還淪為當時歐洲大國諸如英法爭權奪利的籌碼,羅馬教皇的聚寶盆,一個附屬於強國的混亂之國。事實上,不僅僅「三十年戰爭」後的德國是如此狀況,可以說「千百年來德意志總是一切戰爭的戰場,總是外國的戰利品」B。這個飽受分裂與戰亂苦痛的德意志民族,統一與強大真的成為他們最大的渴求與發展的最大動力,「於是統一便成了德意志民族的主要訴求」C。
在談到德國的統一時,歌德同樣曾發自肺腑地說道:「……德國應統一而彼此友愛,永遠應統一以抵禦外敵。它應統一,使得德國貨幣的價值在全國都一律,使得我的旅行箱在全境三十六邦都通行無阻……德國境內各邦之間不應再說什麼內地和外地。此外,德國在度量衡、買賣和貿易以及許多其他不用提的細節方面也都應統一。」D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德意志民族對統一與強大的追求不管是給德國帶來沉痛的追憶還是輝煌的現實,這種追求都一直伴隨著德意志民族的成長與發展,與此同時,它也造就了德國民族獨有的秉性、價值觀念、歷史背景與人文環境。
此時,18世紀末的「法國革命像霹靂一樣擊中了這個叫作德國的混亂世界」E。它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對德意志的影響巨大。同時,拿破侖的軍隊開始在德國所向披靡,這時的德國處在內憂外患的風口浪尖上。儘管拿破侖對德國的征服事實上為德國本土資本主義的發展開闢了道路,但是拿破侖畢竟是外來的侵略者,必然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對德國實施掠奪政策和強力【A李伯傑等《德國文化史》,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年,前言,第4頁。B(德)維納·洛赫《德國史》,北京大學歷史系世界近代現代史教研室譯,上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6年,第230頁。C李伯傑等《德國文化史》,前引書,前言,第4頁。D(德)愛克曼輯錄《歌德談話錄(1823—1832)》,朱光潛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80頁。E(德)維納·洛赫《德國史》,前引書,第198頁。】壓迫,這就激起德國人民反抗外國入侵者的強烈愛國情緒,把德意志從法國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建立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德意志國家是這個民族比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迫切的實在夢想與意願!
然而,德國當時的現實使得恩格斯在《德國狀況》中感歎道:「只有在我國文學中才能看出美好的未來。」A恩格斯是鑒於德國當時歷史發展的特殊性才出此言:德國長期處於各封建諸侯邦國各自為政的四分五裂的局面,國勢衰微,由手工業者、商人、小職員等構成的市民階層經濟力量薄弱,這就造成他們軟弱、妥協以及依附於封建專制的特點,整個社會意識封閉停滯。因此,無論是在抵禦法國這個征服者,促成民族自由與獨立方面,還是發展本國,讓一個強大的德國在歐洲中部崛起,它都缺乏像法國革命中能挑起大梁的資產階級。
不過這一切並不能泯滅德意志民族內心對自由、統一以及強大的渴望,因此,「從1815年到1830年間,德意志的反對派運動主要還是由理論家們來進行的。正如梅林所說,德意志資產階級逃到『美麗幻想的王國』去了。這一事實不僅表現在文學中(浪漫派文學),尤其表現在哲學中」B。在不滿與無可奈何中,德國的詩人、哲學家們退守內心,尋求精神的自由和民族的統一。
第二節
格林童話誕生前的人文背景
在德國的文化史長河中,爭取德意志民族的統一、結束德意志長期以來分崩離析的局面一直是很多文學運動的動力與主旨。以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哲學強調天才、靈感和主觀能動性,主張絕對自由,提高了人的尊嚴,喚起了民族的覺醒,推動了反對專制禁錮的潮流;而貝多芬等音樂家們用激昂的交響曲抒發抗爭的激情,詩人們則用詩句探尋民族的未來。一時間,在後世享有盛名、影響深遠的詩人、音樂家、哲學家層出不窮,形成了後來全世界人們心目中歎為觀止的德國是音樂之鄉、思想者之國的固定概念。這道理恐怕就在於「一個沒有退路的民族,最後的退路就是退回自己的內心」C。【A(德)維納·洛赫《德國史》,前引書,第243頁。B(德)維納·洛赫《德國史》,前引書,第243頁。C(德)維納·洛赫《德國史》,前引書,前言,第2頁。】
民族性成為德國文學十分突出的特點,這一時期的浪漫派文學運動尤其如此。勃蘭兌斯借丹麥文學中的英格曼來解讀德國的浪漫主義,他認為能與諾瓦利斯的《海因裡希·封·奧夫特丁根》相媲美的當屬英格曼的《黑色的騎士》,因為從英格曼的自傳可以看出他的心境很接近德國的浪漫主義:「在德國的解放戰爭中,我也只看到分裂的國民在互相殘殺,看到最高貴的力量在內心深處沒有統一和團結可言。在理念生活和人的生活之間,我看到了一道鴻溝,只有愛情與詩的彩虹才能在上面架起橋來……我寫著寫著,不覺走進了一個童話世界的迷宮……」A
要細說浪漫主義,我們還無法迴避德國18世紀70至80年代出現的狂飆突進運動,它不僅是這場濫觴於德國的歐洲浪漫主義運動的先導,由它掀起的一場建立民族文學與文化和民族統一的廣泛運動更是把德國民族文學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狂飆突進運動的視角由原來的宮廷貴族轉向了民間的平民百姓,認為只有民間文學才能真正體現德意志民族生活和民族精神,文學家們於是在民歌民謠、民間童話、民間傳說、民族史詩等中去找尋文學創作的新的材料和源泉。
狂飆突進運動著名的代表赫爾德就首開風氣之先河,積極致力於民歌的採集工作。他所搜集的《民歌中各族人民的聲音》不僅是對德國和歐洲民歌整理的一大貢獻,他本人和這部民歌集也由此載入史冊,流芳百世。而且,正因為他對緊跟其後的浪漫派運動功不可沒,人們給予了他高度的評價:「赫爾德對於民族和歷史的重視,給後期浪漫派以很大的影響。」B又例如,偉大的詩人與作家歌德,他搜集的民歌為自己的創作注入了極為寶貴的素材和思想與藝術營養。他最早取得成功的組詩《塞森海姆之歌》動人地迴響著民歌的音韻格律,其中最膾炙人口的那首《野玫瑰》,更可以稱作經歌德之口吟唱開來的民歌。
正因為德意志民族特殊的歷史背景和人文環境,德國民間文學傳統一向異常深厚,文人學者對這一傳統遺產極為珍惜和重視,而不是狂飆突進運動或者浪漫主義運動的空穴來風。實際上,15至16世紀時代,德國的民間文學就已經比較豐盛了,最著名的有《希爾德的市民們》和《約翰·浮士德博士的故事》。尤其是浮士德博士的故事,從此後廣為流傳,不僅成為德國本民族作家一再取【A(丹麥)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劉半九譯,第二分冊《德國的浪漫派》,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219頁。B李伯傑等《德國文化史》,前引書,第187頁。】材的故事來源,也成為歐洲其他國家文學家們的素材。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歌德的浮士德博士,他成為了文學中的一個經典形象,或者說,成了人類勇敢不懈探索、奮鬥不息的象徵。
同時,植根於民間、活躍於底層的民間童話傳統,不僅給後來的格林童話提供和保證了供採集的豐富素材,構成了格林童話誕生的「物質」基礎;而且遠不只格林童話,在此基礎上誕生和傳承下來的還有L.伯希斯坦的《德國童話集》等別的民間童話,以及《閔希豪森男爵歷險記》《厄倫斯俾格爾》等著名的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集。
第三節
德國的浪漫主義與童話
那麼,我們再來看個性張揚的浪漫主義時期,德國文人學者歷來重視民歌、傳說、故事、童話等民間文學收集整理的傳統,更是得到進一步的繼承與發揚,一時間,收集民間文學蔚然成風。浪漫派文人們更加積極地從德國中世紀歷史、民間文學、游吟詩、史詩與傳說、神話與童話中發掘和闡釋德意志的民族性與民族精神。或者說,為了喚起民眾的民族意識,他們懷著深厚的民族感情,發掘古老的民間文學,搜集、整理和改編民謠、民間傳說和童話等,並將之作為創作的素材和借鑒。對德國的這場別具特色的浪漫主義運動,勃蘭兌斯後來也直言不諱:「浪漫主義運動不僅通向民族感情,而且幾乎同樣強烈地產生世界大同的感情。」A
說到德國浪漫主義重視民間文學,重視整理「國故」,我們就必須提到以路·阿·封·阿爾尼姆和克萊門斯·布倫塔諾為領軍人物的德國後期浪漫派,即我們常說的尤以重視古代和民間文學遺產並卓有建樹著稱的德國海德堡浪漫派。海德堡浪漫派的學者們不僅秉承傳統,以文學為契機,努力追求重新發現民族的歷史本源,努力創造民族個性和民族精神,更是從搜集整理民歌、民間傳說、神話等藝術作品著手,以期達到「復興中古民族文化,復興古德國的民族精神,恢復宗法制度的傳統感情」B的目的。
後期浪漫派喚醒了一個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的民族的強烈民族意識,使德意【A(丹麥)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前引書,第317-318頁。B余匡復《德國文學史》,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63頁。】志民族在這些質樸、古老、傳統的民歌和童話等中看到了一種重要的民族傳統和精神。它的兩位代表人物也全都身體力行,並有重大建樹,阿爾尼姆和布倫塔諾搜集整理名為《男童的神奇號角》的民歌集,已足以讓兩人在史冊上佔有一席之地。
與此同時,文藝復興的人本主義和盧梭的返歸自然理論,從另一個角度深深影響了德國浪漫派文人學者的價值觀和理想追求,浪漫主義詩人也醉心於歌頌兒童和原始人性。因為在他們眼中,兒童和原始人那單純的情感與富有創造力的想像力最接近自然,他們顯然想從大自然中尋覓被文明世界吞噬的人性品質——充滿獨立、自由、想像和純真情感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