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作為一個人,不知而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故犯。其實,明知故犯也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知道明知故犯卻不能控制自己。這就像染上了毒癮一樣。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這樣的人並不少,甚至很多人都是這樣。他們之所以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不在於他們認識不清,而在於他們控制不了自己。
【事典】
唐朝趙蕤所著的《長短經》上說,事情有順其發展卻不合道義的,有從愛他出發,卻害了他的,有讓自己名聲不好卻對自己修養有好處的,有對自己有利卻損害國家的。
比如漢文帝寵愛慎夫人,在後宮時,慎夫人曾與皇后同席而坐。後來,漢文帝游上林苑,郎署長安排座位,又讓慎夫人與皇后同席而坐,但袁盎不顧皇帝的反應,便把慎夫人領到另一座位坐下。文帝大怒,袁盎上前說道:「臣聽說只有尊卑之間分清次序,上下才能融洽。如今陛下已經冊立了皇后,慎夫人名分上是侍妾,女主人與侍妾是不能同席平起平坐的。若是您寵愛她,可以多賞賜她財物。但若是您因寵愛她而讓她與皇后同席,實際只是讓她陷於後患。您可知道高皇帝的寵妃戚姬的下場嗎?高皇帝死後,呂後把戚姬剁去雙手雙腳,扔在豬圈裡,喚作『人豕』。」文帝這才面色緩和。由此說來,「愛他反倒是害他」是有此事。文帝能夠克制自己的愛慾,接受勸諫,還算明智。
鄢陵之戰,晉楚兩國交兵,楚國統帥子反的僕人谷陽豎頻頻給子反敬酒,子反大醉,楚軍因而大敗,楚王逼令子反自殺,他的僕人是想愛護他,最終反害了他。子反不能克制自己,也是死而不冤。
過去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您來即墨任職以後,說您壞話的人幾乎每天都有。可是我派人去巡察即墨,看到新開墾的荒地,百姓豐衣足食,官府辦事效率很高,東方一帶因此寧靜安定。可見,被人誹謗不是您的過錯,而是因為您不花錢收買我左右以求榮譽啊。」因而封給即墨大夫一萬戶做采邑。又召見東阿大夫,對他說:「自從先生做東阿太守後,每天都有人替您說好話。然而我派人到那裡巡視後卻發現,東阿到處荒蕪,百姓貧困淒苦。趙國攻打甄城時,您無力援助;衛國攻取薛陵時,您竟然不知道。這說明您常用錢收買我身邊的人,以求得虛假的榮譽啊。」當天,便烹殺了東阿大夫和身邊親信中說東阿大夫好話的那些人。齊國因此得到徹底的、井井有條的治理。因此,君王只要能夠明察,本來有害的事情也會變成好事。
臧武仲說:「孟孫對我不好,那是良藥和針石啊。季孫偏愛我,卻是外表好看的病毒啊。病毒雖厲害,但有了良藥和針石,就能把我救活。」這就是對他不好卻反而有益的道理。荀子說:「批評得對的人,是老師;對我的優點肯定得當的人是我的朋友;阿諛奉承我的,是敵人。」商鞅說:「不實在的話,好像花朵;真實的話,如同果實;逆耳的話,是良藥;甜言蜜語,則是疾病。」韓非子說:「為老朋友徇私舞弊,還說是不拋棄朋友;慷公家之慨,還說是有愛心;看不起官職俸祿而顧惜自己的生命,還自稱是君子;徇私枉法包庇親人,還稱之為有品德;拋棄職責包庇朋友,說是有俠肝義膽;避世隱居的稱之為志向高潔;互相傾軋,抗令不從,還稱之為剛烈;施些小恩小惠以籠絡人心的,還稱之為得人。實際上,所謂不拋棄老朋友的官吏,必定有奸私;所謂的有愛心,損害了公家的利益;所謂的君子,很難有用於國家;所謂的有品德,踐踏了法律;所謂的俠肝義膽,必然使官位出現空缺;所謂的高潔,只是不問世事;所謂的剛烈,只會使政令不通;所謂得人,只會使君主更加孤立。這八種被人稱道的行事方式實際上是老百姓的私譽,對君主極為不利。」
即使是明君,有時也分不清利害,這是受私慾蒙蔽而造成的。記載唐代歷史的書上說:唐太宗時,西域的天竺國有一個方士娑婆寐,自稱有長生不老的藥方。太宗相信了他的話,派人到婆羅門各國去採集藥材,命令娑婆寐煉製長生不老藥。最終,這位方士沒有煉製成功,於是就遣送他回國。等到唐高宗即位時,這方士又來到唐朝的京城,向高宗進獻方術,高宗不肯接納,再次將他遣返回國。高宗為這件事對宰相說:「自古以來有生必有死,神仙之類的說法都是虛妄的,古時候秦始皇、漢武帝為了尋求神仙方術,耗費了畢生精力,到底沒有一個有效驗的,如果世界上真有長生不老的人,他們如今都在哪裡?」李績回答說:「這位方士這次來,容貌衰老、頭髮白了,不像上次來那樣年輕。他如果真有長生不老的仙藥,如何不自己先服食來延年益壽?結果衰老到這樣的程度,他那一套荒誕不經的東西由此可以看出來」。後來,那位方士果然還沒有來得及回到天竺國,便死在半道上了。
由此看來,神仙方術,本是心術不正的人尋求恩惠、寵幸的一種手段。他們看到天子富貴到了極點,什麼都不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使他動心,只有長生不老這一件事,不能有把握地得到,於是便假托虛無縹緲的傳說,用來打動皇帝的心。因此,在歷史上,為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仙藥的徐福等人,入於東海一去不返;為漢武帝尋找神仙藥方的欒大等人,因為一無所獲而被武帝誅殺。就這兩件事,便可以作為神仙方術荒誕不經的證明。
治國也是一樣,國君若是不清楚國家利害之所在,而盲目倡導百姓奉行的私譽,想使國家不陷入混亂,是不可能的。所以說,世俗的好惡往往與君主事理相反,只有明智的人才能看清楚這一點。因而韓非子說:「君臣之間的利益關係正好是對立的,所以臣子常不忠於君主。若讓臣子的利益獲得滿足,君主的利益也會隨之落空。」這源於君臣利益的不同。
漢元帝時,石顯專權,京房私下進見皇帝,問漢元帝說:「周幽王和周厲王時,國家是怎麼陷入危機的呢?皇上信任的是些什麼人呢?」元帝說:「君主不英明,信任的都是些投機取巧的人。」京房說:「既然這樣,是明知他們投機取巧、善於吹捧還要任用他們呢?還是認為他們有才能才用的呢?」元帝說:「是認為他們有才能。」京房說:「那麼我們現在怎麼知道他們不賢呢?」元帝說:「根據當時社會混亂,君主的地位受到威脅的情形知道的。」京房說:「齊桓公、秦二世也一樣聽到過這種道理,但他們卻只嘲笑幽王、厲王的糊塗。
而後仍然任用了豎刁、趙高這樣的狡詐之徒,結果國家政治日漸昏亂,造反的人滿山遍野。為什麼他們不能吸取幽王、厲王作為前車之鑒,意識到自己用人的過錯呢?」元帝說:「只有懂得大道理的人,才能認識過去以預知未來啊。」京房說:「陛下覺著現在的朝政是清明還是昏亂?」元帝說:「也是非常昏亂的。」京房說:「如今您信任重用的是些什麼人呢?」元帝說:「幸運的是現在任用的石顯比過去的豎刁、趙高他們好。我認為朝政昏亂責任不在他。」京房說:「前世的齊桓公、秦二世也是同樣認為的。我恐怕將來的人看到現在的情形就好比我們看過去的情形是一樣的。」這就是凡事必有跡象可循的道理。
眾所周知,石顯正是敗壞朝政的宦官,而元帝居然在十分清醒的情況下仍然任用他,足見要做一個明智的人是多麼困難。
【評議】
人性是有弱點的,這個弱點就是人不能用理智戰勝情感,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誰能夠比較好地戰勝自己的弱點,誰就更容易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