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關於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我們每個人幾乎都耳熟能詳,其含義也不用贅述了。問題是明知應有遠謀,但卻鼠目寸光。尤其是一些封建帝王和想成就大事的「叛逆」,往往是「勇氣大於智慧」,這恐怕是人性弱點決定的。
【事典】
楊堅病重之時,便派使臣奉旨召兒子楊諒進京。楊諒當時正鎮守并州(即今山西省太原周圍地區),聽說高祖駕崩,又聽到楊素要篡奪皇位的流言,非常恐慌,以為京都召他的詔書是假的。便調集軍隊,保護自己,陰謀發動叛亂。他向南襲擊蒲州(即今山西省永濟縣),攻佔了這個地方。
楊諒反叛的時候,有人勸楊諒說:「大王屬下將士官吏及其家屬,都是關西人,若重用他們,就應當乘勝西進,直搗京都,行動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若只打算割據北齊,則應任用關東人。」楊諒沒有聽從,因而失敗了。
後來,司兵參軍裴文安也勸說楊諒:「行軍打仗就應迅速,從沒有計巧而遲緩卻能成功的。如今先皇棺槨還停放在仁壽宮,朝廷派人領兵東來,開拔需要十天半月的時間。當今之勢,只要您選派幾萬名勇猛的騎兵,披甲連夜出征,逕直攻打長安,不用十天就可佔領長安,而後再提拔那些被壓制的人,委以重任,安插親信,讓他們共同防守京城,那麼,崤山以東的州府縣城就不歸楊素等人所有了。然後,大王您鳴金髮兵向西,聲勢震懾四方,那天下自然就可揮手而定了。」楊諒沒有聽從裴文安的建議,他親自統率大隊人馬駐紮在并州和介休之間。
皇上楊廣得知了這種情況,非常害怕,便召見大將軍賀若弼商量對策。賀若弼說:「漢王是先帝的兒子,是陛下您的弟弟,是地方最高長官,長期任職,又身負重任,聲名遠播,普天下的人都順服他,因而他的起事也是必然的。他們的戰略只三有種:長驅直入函谷關,直搗京都,向西拒朝廷的六軍,東占山東地區,這是上策,要是這樣,誰得天下尚不可知了;若把大軍駐在蒲州,派五千騎兵封鎖潼關,重興北齊的地盤,佔據後定都北齊,即為中策,要是這樣,那麼我們便能與之比試高下了;若是楊諒自己駐守太原,只派將領前來進攻,這是下策啊,若是這樣,他必定會被我們擒獲的。」皇上說:「您試估計一下,他們可能採用哪一策呢?」賀若弼說:「楊諒手下的蕭摩河只是亡國之將,楊諒不可能與他謀劃大事;雖有裴文安年輕而賢能,但不被任用;其他的人都是一群小人,只顧及妻子兒女,求得自保,他們絕不會遠征,所以,楊諒必定是派遣一支軍隊前來攻打蒲州,自己佔據太原老巢。我個人以為,楊諒必定採用下策。」
事情果不出賀若弼所料。皇上見有機可乘,便任用楊素為大將,打敗了楊諒。
當初,漢王楊諒陰謀作亂,名義是討伐楊素。司馬皇甫誕勸諫他說:「隋朝據有天下已有二十多年,天下百姓太平無事,民心穩固,此其一;民眾厭戰,人人都想過安樂的日子,即便使舜、禹再生,他們也不能令百姓順從,此其二;太子楊廣聰明神武,名字應驗於圖讖,楊素不敢存非分之想,此其三;如今諸侯王各守自己的州郡,朝廷內外相互牽制,這不是舉事的形勢,此其四。朝廷佔有這四項有利條件,安撫統治天下,從沒有聽說這種形勢下還會作亂得逞呀。」漢王楊諒不接受皇甫誕的勸誡,因此終究失敗。
隋煬帝親率六軍攻打高麗,當時任禮部尚書、楚國公的楊玄感依靠黎陽(今河南省浚縣)反叛。李密勸楊玄感說:「天子遠征遼東之外,離幽州也有千里之遙。南有大海阻擋,北有胡人的軍隊,夾著中間窄窄一條道路,極其險惡。現在您若是率兵出其不意,長驅直入薊地(今河北省薊縣、三河縣、玉田縣、豐潤縣一帶),守扼這條要道。征伐高麗的隋軍受阻於高麗軍隊,後歸無路,不出一個月,必定糧草斷絕,舉手一揮,隋軍便會投降,不需戰鬥即可擊敗,這是上計。」
對於楊玄感的進止,當時存在著這樣幾種思路。一種思路認為,隋煬帝正在遼東征戰,沒有發覺到楊玄感的行動,楊玄感可派遣一萬軍士立即出發,把守潼關,斷絕他們的歸路,不出一個月,其糧草必定斷絕。隋軍東面要抵抗高麗勁敵,西面又受我軍攻擊,進退兩難,百萬軍隊即成甕中之鱉。可以說是無須攻伐便可使敵軍屈服,可謂上策。關中之地四面皆是要塞,是天府之國,雖有刑部尚書、京兆內史衛文升守衛,亦不足慮,現今假若楊玄感統部直取長安,天子即便即刻返回,也無力回天了,只要楊玄感依托要塞據守長安,必然打敗他們,可謂萬全之策,是中計。自煬帝即位,天下民反沸天。楊玄感是上將之子,澤遍百姓,若率兵直搗長安,可謂中策。但若心存僥倖勝利之便,先行攻打東都洛陽,大軍圍住堅固的城池,勝負那就難料了,只能算下計。
李密對楊玄感說(洛陽守將)樊子蓋不識大體,佔據全部周地,自恃兵力強大,定然不會接受招安,而打又難以拿下。如果楊玄感孤軍圍攻堅城,沒有援軍,只是下策。楊玄感一心只貪圖洛陽的財寶貨物,便說:「您的下策,正是我心中的上策啊!」。李密見自己的意見沒被採納,便投靠翟讓去了。楊玄感調兵軍圍攻洛陽,最終失利,只得連夜潰逃,朝廷的軍隊追上後殺死了他。
【評議】
從上面的幾個事例可以看出,起事的人最初幾乎都佔有天時、地利、人和,如果把握好了機會,他們幾乎都可以成大事。然而,由於目光短淺,終於一步步地喪失了有利條件,失去了機會,即使想給他們一個好的評價,也只能算是「勇氣大於智慧」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