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元時期的霸權博弈 第13章 帝王氣象·賢妻皇后
    【引言】

    中國有句俗語,叫做家有賢妻,男兒不做壞事。現代人對這句話的詮釋是:一個成功的男人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偉大女人。看來古今一理,妻子對於丈夫的支持和影響,是巨大而深刻的。

    【事典】

    長孫皇后十三歲時與唐太宗成婚,當時年齡很小,不可能對唐太宗有什麼幫助。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她被冊立為秦王妃,此時就已經開始對唐太宗有所影響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被冊封為皇太子妃。八月,太宗即皇帝位,立為皇后。

    長孫皇后崇尚節儉,為人十分平和,服飾用具,力求簡省。太宗覺得她深明大義,對政務往往有很好的見解,就經常與長孫皇后談論朝廷賞罰之事,皇后卻非常謙虛,她引用《尚書·牧誓》中的話回答道:「『牝雞之晨,惟家之索。』我是個婦人,不能干預國家的政事!」太宗堅持與皇后談論,皇后終不發一言。在這一點上,她是十分明智的。但這並不是說她就什麼都不管,而是用自己特殊的方式來對唐太宗施加好的影響。

    長孫皇后有個異母兄長,名叫長孫安業,好酗酒,脾氣暴躁,經常尋釁滋事,不務正業。皇后的父親長孫晟去世的時候,皇后和長孫無忌都還年幼,長孫安業就把他們兄妹倆趕回他們的舅舅家裡,自己獨霸了家業,不管他們兩人。皇后對此事毫不介意,時常請太宗厚待長孫安業,長孫安業的官位做到監門將軍。但他並不知道感恩戴德,後來長孫安業與劉德裕密謀叛亂,按照法律,太宗要殺掉長孫安業,長孫皇后叩頭流淚說:「長孫安業死有餘辜,可是他早年對我不仁慈的事,天下人都知道,現在若您對他處以極刑,人們會猜測是我倚仗皇帝的寵幸而報復自己的兄長,這對我倒沒有什麼,但損害了陛下和聖朝的威德和名譽卻是件大事,您要慎重考慮。」唐太宗聽了她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長孫安業才得以免去死刑。

    長孫皇后確實是出於為唐太宗和朝廷的聲譽著想才這麼做的,並不是為了替自己的哥哥說情。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與太宗皇帝早在少年時期就交往密切,二人可謂情投意合,又是輔佐太宗取得成功的元勳,並且很有才能,太宗對他十分信任,他經常出入內宮。太宗將把朝廷重任委託給他,讓他來幫助自己治理國家。而這一次,皇后堅持認為不可,對太宗說:「我既已托身紫宮,尊貴已到了極點,實在不願讓我的兄弟子侄在朝廷擔任要職。漢朝呂氏、霍氏兩家外戚專權,最後的結局是禍國殃民,應該引為教訓,本朝不要重蹈覆轍,讓我的兄長擔任宰相。」太宗沒有採納皇后的意見,最終任命長孫無忌為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右僕射。後來,雖然沒有發生像長孫皇后所說的那樣嚴重的情況,但長孫無忌的結局也是很悲慘的。

    長孫皇后對太子李承乾的要求也十分嚴格,太子的起居條件很簡陋,他的乳母遂安夫人常對長孫皇后說:「東宮的用具缺少,想奏請皇上、皇后予以添置。」皇后不答應,說道:「作為太子,所擔憂的是美德不立、美名不揚,何必計較用具少呢?」

    長樂公主為長孫皇后所生,太宗特別疼愛。到長樂公主將要出嫁時,太宗命令有司,陪送的嫁妝要是長公主的一倍。魏征進諫道:「長公主應該比公主尊貴,感情遠近雖有差別,但禮義是沒有等級差別的。如果讓公主的禮儀超過長公主,恐怕於理不合,請陛下考慮。」太宗回到內宮後,把魏征的話告訴了長孫皇后,皇后非常佩服魏征,歎息著說:「我聽說陛下十分器重魏征,但不瞭解其中的緣故,聽陛下剛才說的事,我才知道他實在是能用義來制止皇上感情用事,他真稱得上國家正直的大臣了。

    我與陛下是結髮的夫妻,深受禮遇,情義深重,可是每當進言時,我還要看陛下臉色行事,不敢輕易冒犯陛下的威嚴,何況臣下感情比我與您要遠,禮節上又有君臣之隔呢。魏征實在是難得啊!韓非子因為向君主進言難而專門寫了文章來提醒君王注意,東方朔也說向君主進言不容易,確實是這樣啊!忠言雖然逆耳,可是對行事有利。有關國家事務的意見,若採納,則社會安定,若拒絕,則政局混亂,我誠懇地希望您仔細考慮,則天下人都十分幸運。」長孫皇后就是用這種方式來鼓勵唐太宗聽從忠臣的勸告的。她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不讓魏征覺得因為減少自己的女兒的嫁妝而對他有什麼看法,就派內宮太監帶著五百匹帛,前往魏征的住宅賞賜給他。

    有一次,唐太宗在宮廷上被魏征毫不客氣地頂撞了,他嫌魏征總是與他過不去,下朝後說:「早晚殺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聽說後,立刻換上了一套衣服,給唐太宗道喜說:「我聽說,君明臣直,陛下有魏征這樣的直臣,正說明陛下是明君。」唐太宗聽了她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轉怒為喜,魏征因此避免一場大禍。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長孫皇后陪太宗住在九成宮,不幸染病,病勢沉重,太子李承乾入宮侍奉,秘密啟奏皇后道:「醫藥已經用盡,您的病不見好轉,請讓我奏請父皇赦免囚犯,並度人入道觀,希望能得到上天賜福助。」皇后不同意這種看法,說:「人的死生由命注定,不是人力所給予的。若做善事就能延長壽命,那麼我平時從未作惡;若做善事無效,又有什麼福可求呢?赦罪是國家的大事,佛教、道教不過是產生於不同地域的宗教罷了,不僅國家政體無此弊端,而且是皇上所不作的,豈能因為我一個婦人而擾亂國家的法令?」

    聽了母后的這番話,太子十分感動,不敢向父皇提出這個要求。太子把皇后的話告訴了左僕射房玄齡,房玄齡又把這些話奏聞太宗。太宗和侍臣們聽了這些話,無不流淚歎息。朝臣們都請求大赦天下罪犯,太宗答應了朝臣的請求,長孫皇后聽說以後,堅決要求撤銷赦罪的決定,這個決定才沒有實行。

    長孫皇后在病危時與太宗訣別。當時,宰相房玄齡因為小的過失觸怒了太宗,被免官回家,皇后強撐著病體對太宗說道:「房玄齡事奉陛下最久,小心謹慎,可謂是個至忠至勤的人。您的各種定國大計,都是他參與策劃,他始終不曾洩露過一個字,也沒有什麼大的過失,希望您不要拋棄他。另外,我家族之人,僥倖成為皇親,既然不是因德高望重而被抬舉,就容易踏上危險境地,若要永久保全,一定不要讓他們把握重權,只以外戚的身份朝見皇上就很幸運了。我在世時,既對國家沒有什麼益處,死了也不要厚葬。況且所謂葬,就是藏的意思,就是讓人們看不見。自古以來的聖人、賢人,都崇尚節儉、薄葬,只有無道的朝代,才大造陵墓,勞民傷財,被有智識的人們嘲笑。我死後只求依山而葬,不起墳墓,不用棺槨,埋葬我所需的物品,都用瓦木造就。儉薄送終,就是對我的懷念。」

    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六月,長孫皇后在立政殿去世,享年三十六歲。

    長孫皇后曾撰述古代婦女的善事,刻成十卷《女則》,皇后親自為這部書寫了序言,著論批評東漢明帝馬皇后,認為她不抑退外戚,使他們當朝掌握重權,是開其禍患之源而防其末事。並且告誡主管的官員道:「這些文章是我用來約束自己的。婦人的著述沒有條理,不想讓皇上看到,千萬不要對皇上說。」皇后去世後,宮中的官員把這些事奏明太宗,太宗讀了以後,把這些書拿給臣下們看,並且說:「皇后此書,足可以流傳後代。難道我能割斷思念之情嗎?她常能規勸我,補足我的缺漏,如今,我再不能聽到她的話了,我失去了一位賢德的助手,因此令人哀痛啊!」

    【評議】

    在中國歷史上有過許多出色的皇后,但長孫皇后似乎屬於那種賢妻型的,她像一位普通妻子一樣相夫教子,像一位普通婦女一樣處理人情世故,但是,她有著非同凡響的一面,即她以一種輕描淡寫的方式表現出了自己的遠見卓識。正是因為她淡遠了權勢、財富和名聲,為丈夫計深遠,為子女計深遠,才表現出了自己特有的「賢惠」。這種「賢惠」,不僅對於家庭具有重大的意義,對於我們的社會和文化也具有正面的意義,因此,我們不應該鄙視這種「賢惠」,而應該將其合理的因素加以正確地發揚光大。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