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的生存法則 第98章 書生與政治·張昭是否可為相
    【引言】

    孫權不以張昭為相,連作《三國誌》的陳壽都評論說:「以此明權不及策也。」意思是說從這件事看來孫權不如孫策。其實非也。張昭最大的優點大概就在於忠直敢言,至於其他方面,恐怕沒有什麼才能,如果以他為相,東吳上下必定會群臣離心、四分五裂,鬧個不亦樂乎。何也?蓋由其量狹、交惡、自大、膽小的性格所決定的。

    【事典】

    張昭,字子布,是三國時東吳極不尋常的人物,他資格最老,影響也很大,孫策托弟時的「外事委周氏,內事委張昭」的話一直讓人們覺得他在東吳的地位非同尋常。然而,東吳的外事的確由周瑜來解決了,但內事似乎並沒有委任張昭,甚至張昭還處處與孫權鬧矛盾。反正,在人們的心目中,張昭好像是個說不清的人物。其實,這是因為缺乏具體分析的緣故。

    張昭在東吳可謂是資格最老的人物,孫策在創業之初就非常尊重他。「命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升堂拜母,如比肩之舊,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在孫策托弟時,更有「內事委張昭」的囑托,張昭的確十分盡心,「率群僚立而輔之」。孫權稱王以後,張昭一直兢兢業業地輔佐孫權,對其過失和缺點直言不諱,有時甚至弄得孫權無法下台。孫策剛剛去世,孫權心情非常悲痛,不願立即主持政事,張昭曾嚴厲地批評他,認為他的職位不同於常人,應當以完成父兄的大業為己任。孫權猛醒,開始主持政事。

    孫權性情剛猛,喜歡打獵,經常騎馬射虎,有一次,孫權趴伏在馬鞍上,才沒有被衝向他的老虎傷害到。張昭立即嚴厲地對孫權說:「將軍作為君主,責任是駕馭英雄、驅使群賢,怎麼能在原野上馳騁,與野獸較量呢?怎麼能逞匹夫之勇呢?萬一發生不幸,豈不讓天下人譏笑嗎?」孫權醒悟,馬上向張昭道歉。

    孫權喜歡飲酒,有一次,孫權在武昌慶祝戰鬥勝利,自己喝得大醉,並強迫群臣喝酒,讓人用酒水潑灑在群臣身上取樂。張昭見了,一言不發,也不喝一口酒,神色嚴肅地走到外面去了。孫權很難堪,就派人找回張昭說:「我只是想與大家高興高興。」張昭很不客氣地說:「我聽說殷紂王以酒為池,痛飲達旦,後來怎樣,您自己大概明白吧!」孫權聽了,慚愧萬分,立即宣佈結束酒宴。

    張昭就是這樣一個人,但孫權卻一直沒有拜他為丞相。孫權稱王之初,群臣兩次舉薦張昭任丞相,孫權都沒有同意,任顧雍為丞相。第一次不用張昭時,孫權推托說:「方今多事,職統者責重,非所以優之也。」第二次不同意任張昭為相時,孫權說:「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烈,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其實,孫權第一次不用張昭時說的話完全是托詞,第二次不用張昭時說的才是心裡話。但當時及後代有很多人不理解,連作《三國誌》的陳壽都評論說:「此明權不及策也。」其意是說不用張昭為相,孫權不如其兄孫策高明。

    其實,縱觀張昭其人,確如孫權所言,「此公性烈,所言不從,怨咎將興」,如果將這段評語與張昭的為人處事聯繫起來考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評論張昭的缺點:

    一、量狹。有一次孫權舉行宴會,他讓諸葛恪給群臣斟酒,諸葛恪就一一給大臣們斟酒。斟到張昭面前,張昭已經醉了,推辭不肯再喝,諸葛恪仍勸他喝一杯,張昭氣呼呼地說:「這哪是敬仰老人的禮節!」此話有失厚道,而孫權偏偏故意給他出難題,對諸葛恪說:「看你能不能讓張公理屈辭窮,不然這杯酒你就喝了。」

    於是諸葛恪對張昭說:「過去師尚父九十歲了,還舉大旗、使兵器,領兵作戰,不提告老的事。現在,領兵打仗,請您在後,而喝酒吃飯的事情,先請將軍在前,這怎麼能說不是敬老呢?」這無疑之中把張昭損了一下子,還使張昭無話可說,他只能把滿滿一杯酒喝了下去。

    有一天,孫權和諸葛謹、張昭等大臣們在大殿中議事,諸葛恪也在。忽然一群鳥飛到大殿前,這些鳥的頭部是白色的,孫權不認識,就指著那一群鳥問諸葛恪:「你知道這是什麼鳥嗎?」諸葛恪不假思索地回答說:「這是白頭翁。」在座的張昭年紀最大,一頭白髮,他聽了諸葛恪的話,以為是取笑他,就對孫權說:「陛下,諸葛恪在騙你!從來沒有聽說過叫白頭翁的鳥。假如真有白頭翁,那是不是應該還有白頭母呢?」諸葛恪反駁道:「鸚母這種鳥,大家一定都聽說過,如果鳥也對稱的話,那一定有鸚父了,請問輔吳老將軍能打到這種鳥嗎?」張昭無言以對。

    二、交惡,即容易與人搞壞關係。甘寧投降孫權以後,急於立功,於是要求征黃祖,取劉表,並自請任先鋒。孫權覺得可行,準備實施,張昭卻說:「吳下業業,若軍果行,恐必致亂。」甘寧不服張昭,對之反唇相譏:「國家以蕭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憂亂,奚以希慕古人乎?」孫權看到這種情形,趕緊說:「興霸,今年興討,決意付卿,卿但當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則卿之功,何嫌張長史之言乎?」(《三國誌·吳書·甘寧》)雖然解了二人的圍,但明顯地站到了甘寧一邊。從這件小事也可以看出,東吳眾將不服張昭。後來,孫權令甘寧為先鋒征黃祖,大獲全勝。

    三、自大。張昭自己實際上沒有什麼具體的真實本領,但卻看不起人,他對魯肅的態度就很能說明問題:「張昭非肅謙下不足,頗訾毀之,雲肅年少粗疏,未可用。」《三國誌·吳書·魯肅傳》)。如果一個人這樣看人,就不會使用合適的人才,更不能發現人才。

    四、膽小。建安十三年(公元28年),曹操率數十萬大軍南下,企圖吞併江東,眾武將欲戰,而以張昭為代表的文官卻欲降。幸虧魯肅、周瑜堅持,才與劉備聯合,在赤壁戰敗了曹操。此事使孫權對張昭極為反感,說:「子布、文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三國誌·周瑜傳引江表傳》)在勝利以後,孫權建皇號,百官慶賀,功歸周瑜,張昭也想乘機說些讚揚的話,孫權就搶白說:「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昭大慚,伏地汗流。(《三國誌·張昭傳引江表傳》)。

    【評議】

    張昭最大的優點大概就在於忠直敢言,至於其他方面,恐怕沒有什麼才能。如果以他為相,東吳上下必定會群臣離心,四分五裂,鬧個不亦樂乎。何也?蓋由其量狹、交惡、自大、膽小的性格所決定的。

    由於以上四方面的原因,張昭為相遠不如顧雍。「雍為人不飲酒,寡言語,舉動適當。權嘗歎曰:『顧君不言,言必有中。至飲宴歡樂之際,左右恐有酒失而雍必見之,是以不敢肆情。」可見,眾人對他的尊敬是發自內心的,這樣的人當領導百官的丞相應該是合適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