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賈誼是中國歷史上十分著名的人物,這不僅由於他是一個著名的文學家,更主要的是因為他是一個著名的政論家,尤其是他懷才不遇的命運,激起了歷代無數具有相似命運的知識分子的共鳴。
如何長治久安一直是秦漢以前中國政治體制的核心問題,秦代以前的夏、商、週三代靠分封制而維持了數百年的時間,但隨著歷史的推移,這種分封制顯然已不再適合,所以秦朝吸收了前代的教訓,實行了郡縣制。然而,由於秦朝暴虐無道,二世而亡,所以,漢朝又在一定程度上沿襲了分封制。但由於道德的淪落和經濟的迅速發展,各諸侯國的反叛跡象不久就顯現出來了。
看看賈誼在其著名的政論文《治安策》中的分析。
【事典】
設立諸侯國,必然會出現諸侯與朝廷之間相互疑忌的形勢,地方上就要經常遭受禍害,諸侯要考慮與朝廷的關係,朝廷也要經常擔憂,這實在不是用來安定地方和鞏固朝廷的辦法。現在的情況是,要麼是弟弟陰謀在東方稱帝,要麼是哥哥的兒子向西邊進攻,如今,又有人告發吳王的不法行為了。皇上的年歲正當盛壯之時,做事得當,沒有過分的地方,甚至對他們的恩惠還有所增加,他們還想這樣做,何況那最大的、權力超過他們十倍的王侯呢?
但是,現在天下還較為安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各大諸侯王還年幼,沒有長大,朝廷中有太傅、國相掌握著權力。幾年以後,各個諸侯王都長大了,他們年輕氣盛、血氣方剛,朝廷為他們所設的太傅、國相就會以有病為理由而被罷免,他們就會把縣丞、縣尉以上的官職都安排給自己人,這樣做,還和淮南厲王、濟北王的做法有不同的地方嗎?這時如果想要把國家治理得很安定,即使是堯、舜也是做不到的。
黃帝說過:「日頭當頂時就一定要曬東西,手裡拿刀時就要割東西。」現在假使能夠按照這個謀略辦事,想使國家安定下來是很容易的,如果不肯早這樣做,終將會毀掉骨肉親屬。如果真的是這樣,和秦朝末年又有什麼不同呢?
現在,憑藉著天子的地位,利用有利時機,藉著上天的幫助,尚且不願將危急的局面轉為安定,把亂世變得太平,假使陛下處於齊桓公的情況下,還能聯合諸侯而匡救天下嗎?我知道陛下是不能這樣做的。假設天下和從前一樣,淮陰侯還在楚地做王,鯨布在淮南做王,彭越在梁地做王,韓王信在韓地做王,張敖在趙地做王,貫高做趙國的國相,如果這些人都在,這時陛下就天子之位,能得到安定的局面嗎?我有理由知道陛下不能得到安定的局面。天下混亂時,高皇帝和他的部下同時起兵,沒有卿大夫的地位來預先作為依靠。他們中間幸運的做到中涓的官職,次一點兒的做到舍人,其才能遠遠不如高皇帝。高皇帝聖明威武,登上帝位,分割肥沃的土地,用來封他們為諸侯,封地多的有一百多座城,少的是三四十個縣,恩德實在太深厚了。但在十年中間,謀反九起。現在陛下和諸侯王的關係,既不是您和他們較量過、才能超過他們才使他們稱臣的,又不是您親自封他們為諸侯王的,即使是高皇帝,也不能把這種局面平安地維持一年,因此我知道您是無法求得安定的。
但也還有理由推托,說是因為那些人和帝王的關係疏遠。現在就看看和帝王關係親密的人吧!假使讓悼惠王在齊地做王,元王在楚地做王,中子趙如意在趙地做王,幽王在淮陽做王,共王在梁地做王,靈王在燕地做王,如果這六七位地位顯貴的人都還健在的話,即使陛下就天子之位,能把國家治理得好嗎?我又知道陛下不能把國家治理得好。像這些王侯,雖然名義上是臣子,實際上心裡都認為自己與皇帝的關係就如與平常百姓的關係一樣,是一種兄弟關係,沒有人不打算採用皇帝的制度來自己做天子的,他們擅自賣官鬻爵、制定法律,嚴重的是有的人坐車撐上了黃傘蓋,不照朝廷法令辦事,像厲王那樣,犯法越軌、不聽命令,即使到了朝廷,法律又哪能用到他們頭上呢?觸動了一個親戚,天下的王侯便會一起瞪眼起事,陛下臣子中,即使有像馮敬那樣勇猛無畏的人,又有什麼辦法呢?一開口說話,還沒有來得及實施,刺客的匕首就刺進他的胸膛了。陛下雖然英明,又有誰來為您管這種事呢?
所以關係疏遠的諸侯肯定會使天子遭受危險,關係親密的諸侯肯定也會發生叛亂,這是已經驗證了的事實。那些依仗自己強大而反叛的諸侯,朝廷幸好已把他們戰勝了,卻未能消除他們作亂的原因。同姓的諸侯王倣傚異姓諸侯王的路子來造反,已經顯示出預兆了。平息了的叛亂局面又要恢復重演,禍害變化,不知會如何發展,英明的帝王處在這個時代,還不能求得國家安定,後來的帝王將怎麼辦哪!
有個宰牛人一天能解十二頭牛,可是他鋒利的刀刃卻不鈍,他砍、剝、割,都是照骨肉的紋路下刀的。至於胯骨、腿骨一類筋骨膠結的地方,就用斧頭砍,所以他的刀才能常銳不鈍。仁義恩德,是帝王鋒利的刀刃;權勢和法令,是帝王的斧子。現在諸侯王,都是胯骨一類的大骨頭,不用斧頭,而用鋒利的刀刃去砍削,我認為刀刃不是缺口就是折斷。為什麼不把仁義恩德用在淮南王、濟北王身上呢?是形勢使人不能那樣做啊!
我私下考察從前的事,大致是勢力強大的諸侯先行謀反:淮陰侯韓信在楚做王,力量最強,就最先謀反;韓王信依仗匈奴的勢力,便又謀反;貫高靠著趙國的力量謀反;鯨布利用淮南的條件謀反;彭越利用梁地的條件謀反。長沙王封地只有二萬五千戶,功勞少,可是最完整地保全下來了,他和天子的關係疏遠,但對朝廷最忠誠,這不單是因為長沙王性格和他人不同,也是他所處的形勢所決定的。假使從前讓樊噲、麗商、周勃、灌嬰佔據幾十座城為王,現在即使是殘破滅亡也是可能的。讓韓信、彭越一類人,在朝廷之中被封為侯,即使現在也還是可能的。
從這裡就可以知道治理天下的大計了。要想各諸侯王歸附朝廷,永遠不能反叛,便沒有什麼辦法比讓他們像長沙王那樣更恰當;想要臣子避免被剁成肉醬的命運,便沒有什麼辦法比得上讓他們像樊噲、酈商等人那樣。如果想把天下治理得太平,沒有什麼辦法比分封很多諸侯而減弱他們的力量更有效。力量小了就容易對他們施行仁義,諸侯國小了就不會產生謀反的念頭。使得天下形勢,如同身體指揮手臂,手臂指揮手指,隨心所欲,沒有不能控制的。諸侯國的君王,便都會受到控制,使他們歸附天子,如同車輪上的輻條聚集到車軸的中心一樣。即使是普通的百姓也知道這樣天下可以安定,因而全國的人都知道陛下英明。分割土地,規定制度,把齊、趙、楚分為若干個諸侯國,使悼惠王、元王的子孫都按次序各得祖先的一份封地,直到分完為止。至於對待燕、梁和其他國家,也都這麼辦。
有的諸侯王因為犯罪,封地被朝廷沒收了,便要遷出他們所佔原諸侯的土地,到分封諸侯王子孫時,便按原來的還給他們。一寸地,一個人,天子都沒有得到好處,確實只是為了把天下治理得安寧,因此天下的人都知道天子廉潔。分封土地的制度確定以後,皇族子孫沒有人擔心不會封王的,天下的人沒有叛逆的念頭,朝廷上沒有誅討的想法,因此天下的人都知道天子仁愛。制定了法律之後,就沒有人違犯,推行政令也沒有人牴觸,像貫高等人那樣叛亂的陰謀不會出現,像柴奇、開章那樣的計謀不會萌生,鄉人做善事,朝廷大臣也十分和順,因此天下的人都知道陛下重義崇德。這樣,就是讓一個嬰兒坐在皇位上統治天下,國家也會安定,即使立一個無依無靠的遺腹子做皇帝,讓臣子朝拜先帝的衣冠,天下也不發生動亂。陛下在位之日,國家治理得很好,後代的人會讚頌陛下聖明。採取這樣一個措施,就會建立數種卓越的功業,不知陛下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現在國家的形勢,好像一個人正患腳腫病,一條小腿腫得像腰一樣粗,一個腳趾幾乎像大腿一樣粗,平時不能曲伸,一兩個趾頭抽搐,就全身覺得疼痛,感到失去了依托。錯過了今天的機會不去治療,一定要成為不治之症,以後即使有扁鵲那樣的名醫,恐怕也不能挽救了。現在還不只是腳腫病,還被腳的扭折變形折磨得十分痛苦。楚元王的兒子,是陛下的堂弟,現在的楚王,是陛下堂弟的兒子。齊惠王的兒子,是陛下的親哥哥的兒子,現在的齊王,是陛下的哥哥的孫子。與陛下最親近的人有的沒有得到分封的土地來幫助陛下安定天下,與陛下關係疏遠的人有的控制大權來威脅天子。所以說不僅是是腳腫病,還被腳腫扭折變形而折磨得十分痛苦。
他的建議在漢文帝時期沒有得到實行,後來,在漢景帝時果然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西漢政權幾乎因此而滅亡。
【評議】
賈誼不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子,說他是才子,絕不僅僅是因為他以小小的年紀就能寫出漂亮的詩文,主要是因為他有那樣深遠的政治洞察力。賈誼可謂見微知著,及早地預見到了西漢的政治危機,可是,由於權力的鬥爭和小人的讒毀,他最終被流放,他的建議當然也沒有被採納,所以不久就發生了著名的「吳楚七國之亂」,而分封制帶來的矛盾,直到漢武帝時期發佈了《推恩令》才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