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的生存法則 第73章 書生與政治·賣刀買犢
    【引言】

    的確,在中國歷史上,使用得最多的,是霸道而非王道。實際上,霸道在中國的政治史上一直是佔著主要的地位的。然而,人們所真正崇尚和渴望的,還是實行仁義之道或王道。

    【事典】

    龔遂,字少卿,山陽人,以通經為官,曾事奉昌邑王劉賀,為郎中令。遂為人忠厚,性剛毅,能識大體,非常崇尚儒家的治國之道。昭帝末年,因劉賀之事,遭受冤屈,被處以髡刑,罰為城旦(白天築城,晚上守城的一種苦役)。

    昭帝十八歲舉行冠禮,朝政由霍光秉公主持,還算平靜,但昭帝於二十一歲病死,並無子嗣。廣陵王是昭帝的哥哥,霍光不願立他為君,大面上的理由是因為武帝沒有看中他,且不是昭帝的下一輩,實際上恐怕考慮到廣陵王年紀已大,立為皇帝後無法駕馭,決定立武帝的李夫人之孫昌邑王劉賀為皇帝。

    劉賀是個縱情聲色、荒淫無度的人,專好遊獵,半日能騎馬奔馳三百里。一日,劉賀看見面前有一隻白犬,項下似人,股中無尾,而左右的人卻偏偏並未看見。龔遂勸諫說:「這是暗示左右的人如犬戴冠,如不悔悟,恐要亡國了。」不久,劉賀又獨見一大白熊入宮,龔遂又說:「野獸入宮如入無人之境,是說宮室要空了,這是凶兆。」未幾又見血染席中,龔遂哭道:「血為陰象,陰象上升,宮室要空了。」等長安使臣到來,劉賀半夜得書,才看到數行,就高興得手舞足蹈,一幫狐朋狗友都來趨奉。第二天,劉賀啟程,獨自一人策馬跑在前面,沿途搜掠婦女,無惡不作。

    劉賀即位以後,十分荒唐,毫無人君的樣子,朝野上下深以為憂。霍光受群臣委託又聯絡楊敞等人,在朝會上忽然發難,借上官皇后的名義,歷數劉賀罪狀,把劉賀削去王號,另給食邑兩千戶,仍使居昌邑。只是劉賀的那幫幫閒小丑二百多人,全被綁赴市曹斬首。

    宣帝即位不久,勃海一帶的郡縣鬧饑荒,盜賊蜂起,朝中官員不能制止。丞相、御史向宣帝極力推薦龔遂。宣帝當即召龔遂入見。

    當時,龔遂已屆七十,體態龍鍾,身材短小,宣帝一見,感到十分失望,但已經召至,不得已開口問道:「勃海荒亂,朕甚憂慮,君將如何平息勃海盜賊?」龔遂道:「勃海僻遠,未服聖化,百姓為饑寒所迫,又無良吏撫慰,不得已流為盜賊。今陛下俯問臣下,是想讓臣前往圍剿呢,還是前往安撫?」宣帝道:「朕今選用賢良,欲使往撫百姓。」龔遂聽後,說:「臣聞治亂民如理亂繩,不應過急,須慢慢地理,方可理平。陛下既有意使臣往撫百姓,臣希望丞相、御史不要限制臣下,使臣做主,事方有成。」

    宣帝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就答應了他的要求,並賜龔遂黃金百斤,拜其為勃海太守,令往安民。遂拜謝出宮,立即收拾行裝,擇日起程。一入勃海地界,龔遂就立即傳檄所屬縣,解散以往過多的捕吏,所有持農具、田器的人,都是良民,不要過問;凡是手持兵械者,方是盜賊,立拿問罪。檄文一下,全郡皆知。盜賊聽說了這個消息,紛紛解散,很多人都去從事生產了。

    龔遂的單車到各縣府,就馬上下令開倉賑民,並將舊有官吏,去暴存良,派他們前往郡屬各縣,安撫百姓。龔遂的治理措施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極大的擁護,他們皆望安土樂業,不願以身試法。郡中盜賊漸趨平息。

    勃海之地的風俗,歷來崇尚奢侈,專好商貿,不務田作。龔遂以身作則,厲行節儉,促使世風改變,努力勸民務農植桑,令每人種一棵樹、百本薤、五十本蔥、一畦韭,每家養兩頭母豬、五隻雞。勃海的風俗,常有百姓身佩刀劍,龔遂便勸其賣劍買牛,賣刀買犢,還安撫道:「你等都是良民,為何帶刀佩劍呢?」在龔遂的勸導下,百姓都安心農桑,不過三四年,獄訟止息,郡內平靜,勃海地區得到了徹底的治理。

    宣帝十分讚賞龔遂的政績,就遣使將他召回,另委重任。

    【評議】

    上面所講的就是歷史上廣為傳頌的龔遂教民「賣刀買犢」的故事。《漢書?龔遂傳》上說:「民有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龔遂作為漢代循吏的典型而名垂青史。在治國治民方面,實行仁義之道和實行權謀法術在性質上是截然不同的,然而,有時實行權謀法術也能達到目的,甚至比實行仁義之道見效還要快。也許正是由於這個緣故,許多統治者捨仁政而取霸道,其結果自然是飲鴆止渴。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