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漢朝自建國以來直至漢武帝時期,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劉姓諸侯王勢力過大,不易控制的問題。漢景帝時期的晁錯曾經試圖用武力和法令直接削藩,結果是吳、楚七國聯合叛亂,叛亂各國打出了「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晁錯以書生的本色來參與政治,最終落得個腰斬的結局。
【事典】
漢文帝死後,太子啟即位,是為漢景帝。這時,自劉邦以來分封的諸劉藩王勢力逐漸強大,有的靠煮海為鹽、冶山為錢,有了很強的經濟勢力和獨立性。對於漢朝中央政權來講,漸成尾大不掉之勢。晁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登上歷史舞台的。但晁錯雖然才識過人,卻不諳人情世故,不知自謀後路,只知一味前行,終不免落入敗亡的境地。晁錯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悲劇性的結局,而這種性格又是因缺少社會磨煉,「坐直升飛機上來」做官而造成的。
晁錯原是太子家人,景帝即位後,由於晁錯的對策言論很合景帝的心意,就被由中大夫提升至內史。由於晁錯是景帝的舊屬,又格外受到信任,因此,晁錯經常參與景帝的一些謀議活動,他的建議和意見也多被採納,朝廷的法令制度,晁錯大多數都動了一遍。這樣一來,朝中大臣都知道景帝器重寵信晁錯,沒有人敢與他發生頂撞,這也就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宰相申屠嘉覺得自己受到冷落,就心懷不忿,暗中尋找時機,想把晁錯除去。晁錯在這時也有點忘乎所以、膽大妄為起來。一次,晁錯未經任何人批准,擅自將他的內史署捨開了一個角門,穿過了太上皇廟的短牆。原來,晁錯的署捨坐落於太上皇廟的後邊,如果從署捨去大街,就必須繞很大的圈子,如果能穿牆而過就方便得多了。這樣,他就找人來開門拆牆。這件事讓宰相申屠嘉知道,立刻令府吏草寫奏章,說晁錯未曾奏聞,擅自拆牆,實是蔑視太上皇,應以大不敬論罪,按律當誅。有人聞知這件事,忙給晁錯通信,晁錯一聽,真是嚇得魂飛魄散,深夜即跑進皇宮,去見皇帝。景帝本允許他隨時奏事,這時忽然深夜來見,不知何事,連忙召見。等晁錯說明白,景帝卻說無妨,儘管照辦。
第二天上朝,申屠嘉呈上奏章,滿以為景帝會治晁錯的罪,誰知景帝看後卻淡淡地說:「晁錯另辟新門以求方便,僅是穿過太上皇廟外牆,與廟無損。且早已告朕,丞相不必多心。」申屠嘉下朝後妒怒交加,吐血而死。景帝就讓御史大夫陶青做丞相,讓晁錯升為御史大夫。晁錯不僅未得罪,反更受寵,也就不思其他,只顧報效皇上了。
晁錯接連升任,就像一般人在順境當中一樣,容易失去謹慎,晁錯更是如此,他年輕氣盛,真覺得世上沒有做不到的事情。更想趁此機會做幾件大事,一方面壓服人心,一方面也是效忠皇上,於是,上書景帝,請求首先從吳國開刀削藩。其書大意說:
當初高祖初定天下,諸兄弟年少,子侄也柔弱,所以才大封同姓諸王。齊國有七十餘城,吳國有五十餘城,楚國有四十餘城,幾乎把半個天下封給了他們。現在,吳王詐稱病不朝,按照古法應當誅殺,文帝不忍,特別賜予他幾杖,這是最厚的仁德了。吳王本當改過自新,但反而更加驕橫無禮。靠山冶銅鑄錢,煮海水制鹽,誘收天下逃亡的罪犯,陰謀叛亂。現在看來,吳、楚等國削藩要反,不削藩也要反。如果削藩,可促成他們早反,這樣,其準備不充分,為禍就會小一些;如果不削藩,他們準備得充分了,雖反得遲一些,卻是為禍甚大,不易平定。
景帝平時就有削藩的想法,這次晁錯又提出來,他就把晁錯的奏章交給大臣們討論。大臣們懾於晁錯的權勢,沒有什麼人敢提出異議,只有詹事竇嬰,極力阻止。竇嬰雖無很高的職位,但因是竇太后的侄子,有著內援,才不懼晁錯,敢於抗言直陳。因有竇嬰的反對,削藩之事也只有暫且作罷。晁錯不得削藩,便暗恨竇嬰。
不久竇嬰就被免職。原來,景帝的弟弟梁王劉武來朝覲見,竇太后又特別喜歡自己的小兒子梁王,所以,景帝也就曲承母意,格外優待自己的這個胞弟。母子三人同席而飲,景帝在酒酣耳熱之際,竟說自己千秋萬歲之後當傳位給弟弟梁王。竇太后聽了很高興,梁王雖口稱不敢,心裡也著實得意。這話偏讓一邊侍候的竇嬰聽見了,他跑上前來,直呼「不可」,並強迫景帝罰喝一杯酒,收回成言,結果弄得劉武、竇太后很不高興。第二天,竇嬰免官,竇太后也將他除去門籍,不准覲見。
晁錯見竇嬰免職,就又復提前議,準備削藩,正在議而未決之時,正逢楚王劉戊入朝,晁錯乘機說他生性好色,薄太后喪時亦不加節制,仍然縱淫,依律當處死,請景帝明正典刑。劉戊確實不尊禮法,不敬長賢,荒淫無度,楚國的幾位賢士如穆生、申公、白生等人相繼離去。就是因為在薄太后喪事期間,他仍是偎紅依翠,不思哀戚。太傅韋孟等人諷諫不成,都相引而去。現在被晁錯抓在實處,不能不認。只是景帝寬厚,未忍加刑,只是把他的東海郡收歸皇帝,仍讓他回到楚國。楚國既削,便搜羅趙王過失,把趙國的常山郡削了去,然後又查出膠西王劉卬私自賣官鬻爵,削去了六縣。晁錯見諸侯沒有什麼抵制性的反應,覺得削藩可行,就準備向硬骨頭吳國下手。
正當晁錯情緒高漲的時候,突然有一位白髮飄然的老人踢開門迎面走進來,見到晁錯劈面就說:「你莫不是要尋死嗎?」晁錯仔細一看,竟是自己的父親,晁錯連忙扶他坐下,晁錯的父親說:「我在穎川老家住著,倒也覺得安閒。但近來聽說你在朝中主持政事,硬要離間人家的骨肉,非要削奪人家的封地不可,外面已經怨聲載道了。不知你到底想幹什麼,所以特此來問你!」晁錯說:「如果不削藩,諸侯各據一方,越來越強大,恐怕漢朝的天下將不穩了。」晁錯的父親長歎了一聲說:「劉氏得安,晁氏必危,我已年老,不忍心看見禍及你們,我還是回去罷。」說完徑直而去。
吳王劉濞聽說楚、趙、膠西王均被削奪封地,恐怕自己也要遭削,便要起兵造反。
當初劉邦封劉濞時,就曾告誡他勿反。劉濞是劉邦的哥哥的兒子,劉邦曾帶他征討過陳豨,劉濞孔武有力,驍勇善戰,軍功卓著。平定陳豨後,劉邦就封劉濞為吳王,封賞之時,劉濞伏身下拜,劉邦忽然發現劉濞眼冒戾氣,背長反骨,就料定他必反,直言相告說:「看你的樣子,將來恐反。」驚得劉濞汗流浹背。劉邦又撫其背說:「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莫非就應在你身上嗎?為漢朝大業計,還是不要反!」現在,劉濞果真派使者聯絡膠西王劉卬、楚王劉戊、趙王劉遂及膠東、淄川、濟南六國一起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