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的生存法則 第64章 書生與政治·書生能否成帝王 (2)
    王莽還不滿足,又秘密派人買囑獻瑞。第二年,黃支國獻入犀牛,漢廷上下均感驚異,都覺得黃支國遠在海外,從不和漢朝交往,難道又是仰慕安漢公王莽的威儀,前來拜服?隨後,又接到南方某郡的報告,說是江中有黃龍游出。祥瑞迭出,真是稱頌不迭。

    這年夏天卻出現了罕見的大蝗災,就是王莽再有本領,也無法把這說成是祥瑞之事,於是另有新招,借滅蝗來提高自己的威望。王莽一面派官吏查勘,準備救濟災荒,一面啟奏太皇太后,宜減衣節食,為萬民作出榜樣。尤其是王莽自己,戒除葷腥,不殺生靈,還出錢百萬,獻田三十頃,以充做救災費用。朝廷公侯見王莽如此大方,也不好不傚法,先後捐款捐物的多達二百多人。過了不久,連下陰雨,蝗災漸退,稼禾復生,大家都說安漢公德感天地,王莽由此又得到了一片讚譽之聲。

    平帝十二歲時,王莽建議選立皇后,並採用古禮,選娶十二名后妃。王莽令人選擇世家良女,造冊呈入。主管官員揣摩王莽的用意,多選豪門士族之女,尤其是王氏女子,幾乎佔了一半,連王莽的女兒也在內。王莽本想讓自己的女兒獨佔後宮,又不便明言,就故意啟奏太皇太后,說是王氏女子應該一併除去。太皇太后正弄不清什麼意思,群臣卻議論洶洶,都要求立王莽的女兒為皇后。王莽還要再選十一名湊數,群臣盡皆抗議,說只需王皇后一人即可。太皇太后優柔寡斷,只好聽從了群臣的建議。王莽又把皇室所賞賜的錢物拿出八九成分賜給其他隨嫁媵女及其家屬,使得別人感恩戴德。

    王莽這樣做事,有時太過露骨,連他的兒子王宇也看不慣,王宇怕日後出事,屢次勸諫王莽,王莽概不聽從。王宇無法,便派人在王莽門前灑露血跡,王莽迷信,也許會相信那是上天垂戒,多少加以收斂。沒想到灑血的人竟然被衛兵發現逮捕,連累王宇,王莽竟因為這麼一點兒小事就殺死了他的親生兒子及其同黨,並把平帝生母衛氏的家族及其支族盡數屠戮,只留下衛後一人。

    王莽之女既為皇后,王莽就更加想方設法地討太皇太后的歡心。他認為太皇太后年老體弱,獨居深宮一定十分憋悶,就建議她外出旅遊,並藉機尋問孤寡。太皇太后當然求之不得,立刻答應,王莽還準備了許多錢帛牛酒,沿途賜賞窮困老弱之人,弄得萬民拜呼,好不熱鬧。再加上所到之處都是名勝古跡,老婦人彷彿到了另一個神奇的世界,真是說不盡的歡愉。

    王莽為了討好太皇太后,真可謂體貼入微。太皇太后有一個弄兒,有一次生病,住在宮外,王莽以安漢公的身份,竟親去探望,使得那個弄兒十分感激。病好入宮之後,在太皇太后面前極言王莽的好處,太皇太后認為王莽實在是孝順極了,別說是侄子,就是親生兒子也遠遠比不上啊!

    王莽行事有兩個特點,一是處處遵循古制,一是相信符命靈異,其實,這是王莽籠絡人心的手段,至於他自己是否發自內心,卻是十分難說。王莽根據周朝的先例,特別創議,設立明堂靈台,還建造了近萬間學舍,專門招納儒士名人,設官考校,賢者為師,懸陋者為徒。王莽以為南方、北方都來獻瑞,獨有西羌、東夷未見入朝,就又買囑有關人等,讓他們密往辦理,不久,東獻方物,西獻鮮小海(即青海)等地。王莽十分高興,立即征發囚犯邊民,前往墾戍。

    群臣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向太皇太后王氏奏請說,當初周公輔政七年,制度乃定,如今安漢公輔政才四年,就大功告成了,應當把安漢公升到宰相的地位上去,列於諸王之上,並應加賜九錫。太皇太后一概應允。這期間,上書請加封安漢公的就有近五十萬人,太皇太后見朝野上下如此恭維王莽,也弄不清真假,只是加緊催辦,行九錫之封典。九錫封典是中國古代社會最高級別的封賞儀式,王莽受九錫之後,其德望權位、儀仗用度,幾與皇帝不相上下。

    平帝年已十四,智慧漸開,知道王莽挖掘太后墳墓,且殺盡舅族,只剩母親一人,還不許相見,曾十分憤慨地說:「我若長大,一定報了此仇!」王莽的心腹告訴了王莽,王莽怕日後平帝長大參政,就送入毒酒,毒死了平帝。

    王莽壓制住群臣的意見,主張迎立宣帝的玄孫劉嬰為皇帝。這時,各地的官民紛紛來獻符瑞,長安挖井得石,上書「安漢公莽為皇帝」等丹紅大字,各地符命,陸續來到長安。王莽讓人告訴太皇太后,這位喜諛庸碌的太皇太后到了此時才算明白,厲聲呵斥說:「這些都是欺人妄語,斷不可施行。」但她已阻止不了王莽,只好下詔,讓王莽當假皇帝。

    王莽為假皇帝後不到一月,劉氏宗室就有人起兵討伐王莽,再加上農民起義軍,一直攻打到了長安。王莽派兵鎮壓,基本消滅了這次聯合進攻,王莽的威德似乎又牢固了一層。這時,王莽又得到了一項符示。原來,梓潼人哀章,狡詐奸猾,看準王莽的心思,想乘機弄個官做。於是,他暗制一銅匣,扮作方士模樣,在黃昏時交給了高祖的守廟官。王莽收到後打開一看,其中斷言王莽當做真天子,下列佐命十一人,一是王舜,二是平晏,三是列歆,四是哀章本名,五是甄邯,六是王尋,七是王邑,八是甄豐,九是王興,十是孫建,十一是王盛。

    王莽當然知道這是假的,但他正好弄假成真,借此作為篡權的依據。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二月一日,王莽率領群臣朝拜高祖廟,拜受金匱神禪,回來後謁見太皇太后,說秉受天命,自己應當當皇帝,太皇太后正要駁斥,王莽已管不了許多,旋即跑出內宮,改換天子服飾,走至未央官,登上龍廷寶座,文武官員,也一律拜賀。王莽寫好詔命,正式頒布,定國號為新,改十二月朔日為始建國元年正月朔日,服色尚黃,犧牲尚白。

    劉嬰只是立為太子,並未做皇帝,所以御璽一直由太皇太后保管。王莽派王舜去索取御璽,太皇太后不能不予,便狠狠地往地下一摔,這塊自秦朝傳下的傳國御璽,從此便缺了一角。

    王莽既得漢朝,便須依照符命所示,盡封十一人官職,其餘九人倒還好說,只是王興、王盛二人,乃是哀章假造出來,取王莽興盛的吉利之意,到哪裡去尋找?好在姓王的很多,同名者亦不在少,訪得一個城門令史王興,還有一個賣餅的男子王盛,俱拜為將軍。王莽又嫌自己的出身不夠堂皇正大,自稱為黃帝、虞舜的後裔,尊黃帝為初祖,虞舜為始祖,凡姚、媯、陳、田、王諸姓,皆為同宗。這樣,王莽既有了淵源,又有了宗族,可謂是天命攸歸的真龍天子了。

    王莽建立新朝以後,頒布了許多令人莫名其妙而又啼笑皆非的措施。新始建國二年(公元9年),王莽根據古書《周禮》、《樂語》上的傳聞記載,開賒貸、立五均、平物價、抑兼併、發貨款。並令凡有田不耕者、城郭中宅不種菜植樹者、民浮游無事者,都要交稅。採礦、漁獵、畜牧、蠶桑、紡織、補縫、工匠、醫、巫、卜、祝、方技、商販,納其利的十分之一上繳。並多次改鑄貨幣,尤其是改動地名、官名,改來改去,令人記載不清、書寫不明,以致下詔令時需註明原地名才能看明白。

    當時天下官吏不得俸祿,生活所需均從奸利所出,王莽追查建始二年以來貪污致富的人,沒收其財產的五分之四,並命令下級揭發上級、僕人揭發主人。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沒能制止住貪污,反而使貪污更甚。新朝天鳳六年(公元19年),王莽又宣佈每六年改元一次,自言「當如黃帝升天」,其目的是欺騙百姓,但百姓受欺已久,不再上當。

    新朝地皇元年(公元20年),王莽再次宣佈自己是黃帝的後人,造九廟,黃帝廟高十七丈,工費數百萬,造廟士卒徒隸多為遷徙而死。

    由於政治極其腐敗,王莽新朝的諸多措施根本不符合實際,所以王莽政權遭到了從官吏豪強到普通百姓的一致反對。從新朝十多年開始,劉氏宗族及各地豪強就不斷起兵反抗,後遇天災,綠林、赤眉兩軍更是聲勢浩大。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派王邑、王尋率兵四十二萬,號稱百萬,進攻起義軍,劉秀等人有勇有謀,以數千人在昆陽破敵幾十萬人,使王莽的主力軍從此崩潰,奠定了起義軍勝利的基礎。就在起義軍進攻長安的危機時刻,王莽仍相信天命,他居然率群臣至長安南郊,號哭祭天,凡哭得哀痛者都授以官職,官吏及平民因哀哭而封官的有數千人之多。同年九月,起義軍攻入長安,王邑等戰死,王莽率大臣入漸台,被義軍圍攻,王莽為商人杜吳所殺。

    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書生皇帝就這樣結束了他的一生,死時六十九歲。

    【評議】

    古代一位大詩人曾經寫了這樣幾句詩: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設使當日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的確,王莽處心積慮地想篡奪西漢政權,想過過皇帝癮,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他利用太皇太后王氏對他的信任,一步步地攫取權力,樹立威信,利用弄虛作假、矯情作偽的手段收攏人心,這也是事實。但是,作為今人,我們要探索的,不是王莽該不該篡權、漢朝和王莽的新朝究竟誰是正統,也不是去評價王莽的道德品質,因為這些對我們來講並無多大的意義;我們要探索的重點是,王莽是不是一個純粹的騙子、純粹的野心家,身上是否連一點兒文人學士的影子都沒有。

    公平地講,王莽身上還是有著濃厚的書生的影子,在托古改制問題上,他一方面確實是在拉攏人心,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認他對古代有深厚的感情、真誠的嚮往,否則,他明知倣傚古制並無多大收攏人心的作用,為什麼還要堅持那樣做呢?在相信符命問題上,他確有借此登基做皇帝的目的,但在他內心深處,他還是有些相信的,否則,每到緊急關頭,他總是求助於神靈,怎麼沒有奮起抵抗或是另求他法呢?所以,在王莽的身上,既有虛偽、奸詐、殘忍的一面,又有書生善良、真誠、教條、死板的一面,只是作為一個篡位皇帝,他這一面很難被人發現罷了。

    在一些政策法令和對待起義軍的態度方面,他更顯出了書生本色。他本以為古禮對百姓會像對他那樣有效,所以倣傚周代,企圖建立一個理想的道德社會,但由於他的十足的書生氣反弄得天下大亂,自己也成了桀紂。至於對待農民起義,他就更像一個稚氣十足的小學生了。

    正如開篇所說,書生只能搖旗吶喊,不能親為開國皇帝,只能為完善道德而做潛移默化的工作,不能直接發號施令,這就是書生的品格、書生的本色,一旦沒有了這個本色,丟掉了這一品格,他就不是書生,就變成了官僚或是政客。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