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的生存法則 第63章 書生與政治·書生能否成帝王 (1)
    【引言】

    據說,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南方出文人,北方出皇帝。

    確實,自屈原以來,詩人、文學家、畫家多出在江南,江南才子是天下聞名的。其實,不僅古代如此,就是現代,大作家也多出在南方,現代文學史上的魯(魯迅)、郭(郭沫若)、茅(茅盾)、巴(巴金)、老(老捨)、曹(曹禺)六大家及數小家,絕大部分也出在南方。

    至於封建皇帝,則更為有趣,似乎全部出在北方。從秦始皇算起,漢高祖劉邦是沛縣豐邑人,今屬江蘇省沛縣;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是南陽蔡陽人,今屬湖北棗陽縣境,雖地處南北交界之處,在人們的觀念上還應算做北方;宋太祖趙匡胤出生於河南洛陽的一個軍官家庭;元朝的成吉思汗及元世祖忽必烈就不必贅述了;明太祖朱元璋是濠州鍾離縣人,今屬安徽省鳳陽縣,也應算做是北方人;至於中國封建時代的最後一個王朝清朝,同元朝一樣,其統治者都是來自遙遠的北方。

    上述的皇帝是中國主要朝代的開國皇帝,至於其他戰亂時期而產生的走馬燈般的帝王,或是直接出自北方,或是祖上幾代也是北方,總之,絕大多數是北方人,而且其祖居之地還較為集中,大多沿運河兩岸分佈。

    這真是風水不同,地殊人異嗎?其實,這要看怎麼講。如果把風水看做是封建迷信的東西,當然與風水無關;但若從廣義上理解風水,把風水看做一種人文地理方面的東西,甚至有一些地緣政治的色彩,那就與風水有關。在中國古代社會,北方開發較早,文化也較為早熟,社會制度、宗法觀念相對於南方來講較為嚴密、發達和成熟,在大多數時間裡,北方不僅是政治、文化的中心,還是經濟的中心,又兼北方人勇武善戰,因而,改朝換代之舉一般都發生在北方,北方由此而多出皇帝。相反,南方不論是社會統治、宗法統治、思想統治均比北方要相對為弱,因此,人們的思想觀念就較為解放和活躍,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容易造就大作家,容易促生大作品。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面。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別看只有這八個字,其中包含的深奧道理卻是萬古不易的。孔子這句話從表面上來看,意思是說仁厚的人喜歡高山峻嶺,智慧的人喜歡河流溪水,而實際上卻道出了兩種智慧類型。一種是仁者,一種是智者,仁者的智慧如同崇山峻嶺一樣厚重不移,而智者的智慧卻如河流溪水一般變動不居,由此反推,即可看出,河流湖泊眾多的地方是造就智者的地理環境,而崇山峻嶺及平原草漠眾多的地方是造就仁者的地理環境,即使是現代科學也不否認地理環境對人的性格、智能的影響。

    仁者多傾向於搞政治,智者多傾向於搞文學藝術。看來,南方出文人,北方出皇帝,不僅有其社會方面的必然性,還有地理方面的必然性。

    仁者與智者,只是兩種智慧類型,絕無高下之分;文人與帝王,也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角色,就其作用來講,實際上亦無高下之分,只是人們極易看到帝王身享榮華富貴、手操生殺大權,而看不到學者文人是無冕之王,是社會精神的主宰罷了。不過,必須看到的是,學者書生或是文人雅士是與帝王格格不入的,文人書生也絕對做不了開國皇帝,其原因如下:

    一、文人書生所學的聖賢之道是為了治國,絕非為了開國,聖賢之道教人修身養性,絕不教人造反。二、文人書生所代表的道德理想永遠走在社會現實的前面,只能永遠站在現實的前面去召喚、哀惋、慨歎身後的社會現實,而不會去首倡造反,去在白骨堆上建起新的王朝宮殿。三、書生文人長於書齋,兩耳儘是聖賢的教誨,缺乏社會鍛煉,故缺少開國帝王所必備的野心勃勃、勢利、詭詐、機變、老辣、無賴、無恥、狠毒乃至喪盡天良等性格素質。四、中國歷來就是一個學者與帝王分離、文人與官吏分離的國度,學者文人別說做了皇帝,就是做了官吏,也往往喪失了文人學者的品格,只剩下了官格,以學者文人為代表的理想道德即行告退,為官之道往往壓倒一切。五、最後的一個補充方面,是文人學者在古代社會生活地位往往並不低,所以首倡造反的往往不是文人書生。

    所以,中國古代社會就出現了這樣的奇異現象,真正的仁德才智之士,做不了開國皇帝;當開國皇帝的大多屬於兩種人,一是流氓,一是豪強,概因流氓無顧忌,豪強有勢力也。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歷史環境裡,卻偏偏出了一個書生皇帝,把書生和皇帝這兩種不同的人格結合在一起,造出一種「怪胎」來。從這一書生皇帝的成敗過程,我們可以看出許多有意思的東西。

    【事典】

    西漢與東漢之間,隔了一個短短的朝代,這就是歷時十八年的王莽新朝。一般的歷史著作不大提這一朝代,認為是西漢和東漢兩個朝代的銜接過渡階段,是漢朝的暫時中斷。其實,這還是應當算做是一個獨立的朝代,這不僅因為王莽正式稱帝建年號,還因為他掌握了實際政權、頒布實行了許多重要的政策法令。新朝的王莽,就是一位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由書生通過干仕的和平方式而走上帝位的書生皇帝。

    漢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王莽因為是王太后的侄子,被封為新都侯,這時,王莽三十歲。又過了七八年,王莽看準時機,揭發了廢後許氏夥同王長、王融希望重為皇后的一系列陰謀,由原大司馬王根推薦,做了大司馬,從此,王莽開始了他沽名釣譽的生涯。

    王莽做了大司馬,決心要在名聲上超出他的上輩,於是,就禮賢下士,延攬名士作為幕僚,並做出一副極其清廉高潔的樣子。每當從朝廷上得了賞賜,他都全部分給賓客僚屬,自己分文不取;在生活上,他也格外節儉,穿的是破舊的衣服,吃的是素淡的飯菜,幾乎和一般的百姓沒有什麼兩樣。一次,王莽的母親有病,朝廷上的公卿侯爵多派夫人前來探視,這些人都穿著綾羅緞匹,頭上戴著珠寶首飾,王莽的妻子急忙出門迎接,穿的是粗布衣服,衣不拖地,裙子才剛剛蓋過膝蓋。客人們以為她是王家的僕婦,等悄悄問過別人之後,才知道她就是王莽的妻子。王莽家招待客人禮數十分周到,但僅是清茶一杯而已。自這以後,王莽開始有了清廉節儉的名聲。

    不僅如此,王莽還博得了直臣的美名。一次,太皇太后王氏設宴邀請傅太后、趙太后、丁皇后等人一同聚會,主事官員在座位正中擺下一把椅子,歸太皇太后坐,在旁邊又擺下一把椅子,歸傅太后坐,其餘則排列兩邊。這時王莽走進來,大聲喝問:「上面為什麼設著兩個座位?」主事官員回答說:「一個是太皇太后的,一個是傅太后的。」王莽說:「傅太后乃是藩妾,怎得與至尊並坐,快撤下來!」傅太后聽說她的座位被撤掉,就沒來赴宴。後來,傅太后脅迫哀帝罷免王莽,王莽聽到了消息,馬上自請免職,哀帝也未加挽留,就這樣,王莽又回到了他的新都封地。不過,這件事雖使他遭到罷官,卻為他贏得了更多的名聲,大眾都認為王莽有古代大臣的風範。

    西漢末年,各方面均已顯得十分腐敗,別的不說,僅舉漢哀帝寵愛男色的一件事就足以說明。董賢的父親曾任御史,因此董賢得以為太子舍人,當時年紀才十五六歲,後來哀帝偶爾在殿中看到他,還以為他是女扮男裝,一見之下,竟傾心相愛,再加上董賢慣會柔聲下氣,搔首弄姿,更讓哀帝寵愛,以致兩人食同案、寢同床,形影不離,後來連董賢的妹子和妻子也輪流陪哀帝寢居。董賢一家,也是平步青雲,真是獨邀主寵、公侯滿門。哀帝對董賢的寵愛,更是到了癡迷的程度。一天,哀帝和董賢一起午睡,哀帝先醒,見董賢還在沉睡,就想悄悄起身,沒想到衣袖被董賢壓住,為了不驚醒董賢,哀帝竟把袖子割斷起身。就這一件事就可知道,朝政無法不糜爛,國勢無法不衰弱。王莽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由官僚一步步地篡取皇位的。

    哀帝荒淫過度,於二十六歲而亡,董賢雖對哀帝忠心耿耿,怎奈不習事務,無法理喪,太皇太后王氏便命王莽入都幫助董賢治理喪事。這又給了王莽一個撈取政治資本的大好機會。王莽入朝,先不問喪事如何辦理,先順應人心,罷黜了董賢,使他自殺而死,並將董賢一家遷徙他地,將其家產估賣充公,然後才料理了哀帝的喪事。

    王莽獨掌大權以後,便與太皇太后商議,迎立中山王箕子為嗣。王莽為了討好太皇太后,把平時得罪她的傅太后、趙太后等一概貶降,致使許多人自殺,太皇太后倒是滿心歡喜,以為王莽替她出了口惡氣,其實這是王莽在為自己以後進一步奪取政權掃清道路。

    箕子即位,是為漢平帝。當時平帝只有九歲,一切權力,均由王莽把持,就是太皇太后王氏,也被王莽哄得團團轉,朝廷中的正直大臣,見王莽專權,貶降太后,擅立新君,漸無人臣之禮,大多數陸續辭職引退;在朝的官員,多趨炎附勢,尤其是歷任三朝的大司徒孔光,竟去揣摩王莽的心意,奉承王莽。不過,王莽自己也很明智,他知道自己多半是靠了太皇太后王氏的信任才得以獨攬大權的,人心其實並未收攏。王莽既不懂征戰,又不懂治國安民,收攏人心的辦法,只有靠弄虛作假或是矯情作偽。

    王莽想了多日,終於想出一個辦法。他秘密派人前往益州,告訴地方長官,讓他買通塞外蠻夷,假稱越裳氏,獻入白色雉雞。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正月,塞外果有蠻人入朝,說是由於仰羨漢朝德儀,特來入獻白雉一隻。王莽一聽,非常高興,立即稟告了太皇太后,把這只白雉送到了宗廟裡。虧得王莽讀過書,才想出了這個辦法。原來,周朝成王的時候,越裳氏也曾來中原獻白雉,王莽是想把自己比成輔佐幼主的周公,才買囑塞外蠻夷來漢獻雉。其實群臣都知是王莽所為,但誰也不願揭破,反而仰承王莽的意思,說大司馬王莽安定漢朝,當加為安漢公。太皇太后即日下詔,王莽故作姿態,上表一再辭謝,並要求加封迎立平帝有功的孔光等人,自己最後只受爵位,退還了封邑。

    王莽還大封劉氏宗室,凡劉氏王侯,只要有後者,一概升爵封賞,退休的士大夫及其子女,也都給予俸祿,甚至對孤寡老人,也遍濟周恤,使得天下吏民,無不稱道。後來,王莽又上書太皇太后,說她年事已長,不宜署理小事,凡封爵已下諸事,均交自己處理。太皇太后當然依他,於是,天下就更是只知王莽而不知漢天子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