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西蜀歷來是富庶之地、安樂之鄉、易守難攻的險固之所,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尤其是諸葛亮的《隆中對》以後,更以「天府之國」聞名。那麼,蜀地在治亂形勢上如何呢?所謂「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道盡了蜀地數千年來的治亂形勢。
因此,佔據蜀地者有作亂之心,但佔據蜀地者卻難有稱帝之意,最多偏安一隅,終究不能成就帝業。
【事典】
王莽新朝末年,公孫述佔領蜀地。益州功曹李熊勸公孫述說:「現在政局動盪,許多人目光短淺,只懂空談,將軍您割據千里之地,十倍於商湯周武,若能夠奮發有為,下讓百姓擁護,上應天賜良機,定能成就王圖霸業。現在山東正鬧饑荒,老百姓骨肉相殘,城池遭遇兵禍,大都夷為廢墟,而蜀地有廣闊的肥田沃土,豐衣足食,各種特產、器械,應有盡有。百姓可以打漁、制鹽、冶鐵和水上運輸,條件十分優越。在軍事上,向北可以憑借褒城、斜谷的險阻,向東可以佔據巴郡,把守住捍關。我們有方圓千里的土地,有百萬雄兵。憑藉著這些,我們如果能抓住有利時機,就出兵攻城略地,時機不好,就堅守城池,發展農業;出兵漢水,可以乘機奪取秦地,順江東下,可以威懾荊揚,可以說,同時具有成功所依靠的天時、地利。現在您的聲名天下人都知道了,只是皇帝的名位還未建立,有才能想投靠您的人還在猶豫不決。所以您應當及早建位稱號,使人們歸順。」
公孫述說:「帝王都有天命,我才德淺薄,怎能擔當呢?」李熊說:「天命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百姓擁護,就是有才德的人,有才德的人就應該擔負起天下重任,你又有什麼可猶豫的呢?」公孫述於是就同意了他的話。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四月,公孫述就自立為天子,改國號「成家」,以白色為貴。
公孫述派將軍侯丹駐守在白水關北的南鄭地區,派將軍任滿從閬中順流到江州鎮守東邊的捍關,於是益州地盤全部為公孫述所據有。
劉玄失敗後,光武帝劉秀只顧山東的戰爭,顧不上征討西南,關中的英雄豪傑大多歸順了公孫述。此後,平陵人荊邯看到劉秀平定中原,大軍即將討伐西南,就勸公孫述說:「軍隊是古今帝王成就大業的最重要的利器,不能輕易丟掉。隗囂趁此機會,割據了雍州,厲兵秣馬,有志之士紛紛投奔,正威懾著山東的劉秀,但您沒能抓住時機,乘勝出兵,與劉秀爭奪天下,卻退守西蜀,遲疑不進,想效仿西伯侯,息武罷兵,恭順地侍奉中原的君王,慨歎劉秀是周武王再世。現在劉秀解決漢中、益州的憂患,平定山東之亂,天下已經掌握四分之三,使得西部州郡的英雄豪傑,人人仰慕山東的劉秀。
劉秀再派出使者挑撥離間,招收心懷二心的人,實際已掌握了天下的五分之四。劉秀若派兵攻打天水,我方必然土崩瓦解,如果佔領了天水關,天下就被他得到了九分之八,而您僅靠梁州的收入負擔國家機構的各項開支和軍隊糧餉,百姓負擔很重,怨聲載道,將來恐怕難免發生王鳳那樣的內亂。依臣拙計,趁百姓還沒有對你徹底失望,英雄豪傑還可以招納的時候,趕快派遣國內精兵,命令田戎鎮守江陵,在江南憑借巫山天險,加固城池,把征討的文書散發到吳楚一帶和長沙以南的地區,他們必然會聞風歸順。同時,命令延岑出兵漢中,平定三輔,這樣一來,天水、關西各郡必然拱手稱臣,全國形勢立刻大變,極有可能形成非常有利的局面。」
公孫述昏昧,沒採納荊邯的計策。後來光武帝劉秀派遣岑彭、吳漢征討蜀地,攻克荊門,大軍長驅直入,破江關,抵成都,公孫述親自出城迎戰,剛一交手就敗仗,被刺穿心肺而死,妻子兒女也都被殺死,宮室夷為灰燼。
到了東漢靈帝時候,王室衰微,統治乏力,地方豪強勢力各霸一方,爭鬥激烈。靈帝封劉焉為益州牧。劉焉是魯恭王的後代。劉焉死後,其子劉璋繼襲了益州牧。後來,劉璋在劉備圍困時投降。劉備把劉璋放逐到公安,歸還了他的財產。後來劉璋病死。
再往後來,蜀地的沿革大家都熟悉了。諸葛亮不信天命,六出祁山,均未成功,最終為魏滅亡。
【評議】
好一個「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何以見得?概因蜀地險要,如果天下將亂,中原無力顧及,於是蜀地先亂,而蜀地僻處一隅,即使天下已平,蜀地也仍在自行其是,自封王霸。那麼,佔據了蜀地是否可以統治天下呢?不可!蜀地自成一家,生活安逸,蜀人不思進取,難成大事;更兼蜀地形勢出入不便,適於退居一隅,不宜雄視天下。因此,蜀地是安樂之所,非帝王之基。歷代帝王,從未有依據蜀地發跡者。即使像諸葛亮這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不信天命的人,也最終繼志而沒。
如此看來,諸葛亮的《隆中對》恐怕只是稱霸一方的奇謀,並非據有天下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