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的生存法則 第59章 治世與亂世·取官之道
    【引言】

    很多人為謀取官職費盡心機,其方法也各不相同,甚至無奇不有,至於種種卑劣的方法,似乎已自不待言。但也並不是只要以謀略取官就不是正途,實際上,如果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是為了國家社稷,即使以謀略取官,也是正途。

    【事典】

    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是出了名的好大喜功的皇帝,從他即位到元狩年間,朝廷北討匈奴,南伐諸越,連年用兵,雖拓展了不少疆域,但費用浩繁,年年入不敷出,弄得百姓大有民不聊生之感。實際上,漢朝的衰落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儘管如此,武帝仍雄心不已,他為籌軍用,甚至減少了御膳的費用,出內府私財,但費用仍然不足。於是令御史大夫張湯,制定新法,斂收民財。百姓本已貧困不堪,苛政一下,更是怨聲載道。

    河南地方有一人,名卜式,素來營耕牧,養羊一千餘隻,年年販售獲利,購置田宅,家境還算富裕,他聽聞朝廷北征匈奴,就慨然上書,願捐出家產一半,供國軍用,武帝聽說了這件事,感到非常驚奇,便專門派出使臣問卜式說:「你這樣做,莫非是為了求官?」卜式說:「小民自少牧羊,不習為官。」使臣覺得不可理解,又問:「難道你有冤屈,欲借此上訴嗎?」卜式說:「小民平生與人無所爭,鄰里貧困,我貸錢給他;不善經營者,我教給他。我所居之地,人都與我十分友好,哪裡有什麼冤枉!」使臣聽後,頗為不解,說道:「既如此,你又圖什麼!」卜式道:「天子北討匈奴,我以為賢者宜死節,富者宜輸財,如此匈奴可滅。民非索官,因懷此志,故捐財助邊,以此為天下先,無非是想做個樣子罷了。除此,沒有什麼其他的意思。」

    使臣回報了武帝,武帝將式言轉告丞相公孫弘。公孫弘是個很有學問的人,但他為人也十分奸詐,他不相信會真的有這樣的事,便說:「此非常人之常情,不法之民不宜宣揚,否則容易亂法度,願陛下勿准卜式所奏。」武帝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遂將此事擱下。過了一年多,貧民大量徙往西北。此時公孫弘已逝世。卜式又捐錢二十萬,交與河南太守,作為接濟移民經費。河南太守上奏皇帝,這些人都列了名單,在接濟貧者的富人中,武帝看到卜式之名,就想起了以前的事,特別讚許,立召卜式入都,欲拜卜式為郎官,並賜爵左庶長,田十頃,佈告天下,以教化民風。卜式聽了,辭謝不受,說自己理應如此。武帝想了個辦法,對他說:「你不必辭官,朕有羊在上林中,欲令你前往放牧。」卜式覺得這倒是很適合自己,這才受命來到上林。他布衣草履,勤苦牧羊,把羊管理得很好。

    又過了年餘,武帝來到上林遊覽,見卜式所牧之羊數目增多了,也顯得壯肥了,連聲稱讚。卜式見時機已到,便對漢武帝說道:「不但放羊是如此,牧民也是如此,按時起居,惡者除去,毋令敗群!」武帝聽後,心有所悟,知道他不是一般的人。回宮後,立即召見了卜式,拜其為緱氏令,讓他牧民去了。

    【評議】

    卜式可謂有謀略,可謂有耐心矣,居然經得住朝廷的猜疑和皇帝的考驗。應該說,卜式既有取官之心,又有取官之道,是一個善於謀劃而又用心良苦的人。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勸諫皇帝,並以此來證明自己是一個善於「牧民」的人,其實,他自己的行動已經將皇帝「牧」了一回,武帝正是因被「牧」而被說服,最終使卜式的願望得以實現。像卜式這樣的人,為國家社稷而謀取官位,應該說是謀之有方、謀之有道。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