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封建官場上,衝鋒陷陣、建功立業似乎都不是最難的事,最難的事是那些在戰場上能夠衝鋒陷陣的將軍以及在治理國家上建功立業的人如何自保。這些人往往在各自的領域有過人的本領、突出的才華,但一旦進入到朝廷裡的鉤心鬥角,他們往往顯得無能為力。這些人往往在對敵鬥爭中是勝利者,而在權力鬥爭中是失敗者。因此,如何自保,也就成了這些人在成功之後的頭等大事。
【事典】
西漢末年,綠林義軍推翻王莽,建立更始政權,但農民起義軍內部當然也是不團結的。不久,劉秀又在河北起兵,又向南定河內,將這個地區作為自己的根據地。當劉秀北伐時,接受了鄧禹的建議,拜文武兼備的寇恂為河內太守。寇恂接任河內太守後,誠心誠意地幫助劉秀,他發動所有屬縣中的丁壯練兵習武,並伐竹造箭,養馬種糧,將兵丁、武器、軍糧源源不斷地運往前方,有力地支援了劉秀的北伐,可以說,如果沒有他的保障,劉秀的進攻是很難成功的。
當時,更始政權的大司馬朱鮪正屯重兵於洛陽,他聽說劉秀北伐而河內空虛,便派蘇茂、賈疆二將率兵三萬,渡鞏河攻打溫縣。寇恂沒有作更多的考慮,完全出於軍事的原因,他一面發兵會於溫縣,一面欲親自率兵至溫縣禦敵。他的部下中有的人很有見識,勸他等眾軍畢集後再到溫縣,以免生出嫌疑,又可不使自己的功勞太大。寇恂卻說:「溫縣是本郡的屏障。若溫縣失,則全郡亦不可守,這樣一來,就會給劉秀的後方造成極大的損失。」便不等眾軍聚齊,急往溫縣救援。在溫縣,寇恂與其他援軍一起,大破蘇茂、賈疆,保住了溫縣,保全了河內,為劉秀北伐的成功和稱帝建立了大功。
溫縣大捷後,劉秀在高邑稱帝,此後,便多次發出策書至河內,對寇恂表示慰問。一個叫董崇的人見到這種情況,便對寇恂說:「如今皇上剛剛即位,四方尚未平定,而您偏在此時據此大郡,經過您的多年經營,內得人心,外破蘇茂,威震鄰敵,名揚遐邇。這是最容易招人讒毀大禍臨頭的時候。為什麼皇帝不去慰問別人,卻偏偏屢次三番地來慰問您呢?這難道不是對您不放心嗎?」
寇徇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急忙向他請教辦法,董崇說:「史書上這樣記載,楚漢戰爭之始,漢王劉邦令丞相蕭何留守關中,輔佐太子劉盈,治理郡縣、徵集軍餉,自統大軍東討項羽。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楚漢兩軍在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一線對峙,戰鬥異常慘烈。但劉邦卻接連派出數批使臣返回關中,專門慰問蕭何。對此,蕭何未加注意,而門客鮑生卻找到蕭何說:『現今,漢王領兵在外,風餐露宿,備嘗辛苦,反而幾次派人前來慰問丞相,這是對丞相產生了疑心。為避免生出禍端,丞相不如在親族中挑選出年輕力壯的,讓其押運糧草,前往滎陽從軍,這樣一來,漢王就不會有疑心了。』蕭何聽後,才猛然醒悟,於是依計而行,派了許多兄弟子侄,押著糧草,前往滎陽。
「劉邦聽丞相運來了軍餉,並派不少親族子弟前來從軍,心中大悅,傳令親自接見。當問到蕭丞相近況時,蕭家子弟齊道:『丞相托大王洪福,一切安好,但常念大王櫛風沐雨,馳騁沙場,恨不得親來相隨,分擔勞苦。現特遣臣等前來從軍,願大王錄用。』劉邦非常高興地說道:『丞相為國忘家,真是忠誠可嘉!』當即召入部吏,令他將蕭家子弟量才錄用。對蕭何的疑慮,也因此而解。
「想當初,蕭何為漢高祖鎮守關中,聽鮑生勸告而打消了高祖的疑心。如今您的處境與當年蕭何相同,恐怕當以前人之事為鏡戒。」
寇恂聽了,認為很有道理,便稱病不理政事。後來,光武帝劉秀將要攻打洛陽,路過河內,又請寇恂隨軍征討。寇恂找了個托辭,沒有去,又派自己的侄子寇張、外甥谷崇一起隨劉秀出征。這樣一來,劉秀對他哪裡還有絲毫的疑心呢?
【評議】
所謂的功高震主、權大壓主、才大欺主是為人臣的「三大忌」,而在這「三忌」之中,第一忌就是權大壓主,而權大壓主又不是憑空而來的,往往是由功高震主發展而來的,因此,皇帝最怕的就是功高,如果你的功勞高到了連皇帝都覺得無法賞賜了,你就要注意了,一般的情況是給你找個謀反的罪名將你殺了。當這個時候,你就要事先提防,消除皇帝的疑慮。
其實,不僅皇帝如此,封建官場豈不是處處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