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孔子說:「君子講大信,卻不講小信。」孔子還說:「遵從的諾言若是符合道義,就可以履行。」孟子也講:「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意思是說為了成就大的事業,一些小的方面可以不必計較。正如司馬遷所說:「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由此看來,應當看重的是是否合乎道義,至於諾言,則不一定非要履行。
我們看看《長短經》中是怎樣評論這個問題的。
【事典】
有人說:「世上有一種欺騙狡詐的行為,反而被認為是忠實誠信之舉。」也就是所謂機智通變,即見機行事,抓住機遇,而不是日復一日,萬事蹉跎。
趙子論說:「奧妙無窮啊!天下的事情。若不罷廢該罷廢的,那應當興盛的也可能被壓抑。若是您忠於這個人,就一定負心於那個人。這是不待證明的道理。所以說,在一個人看來是忠誠,在另一個人看來就是奸詐。那忠與詐豈不是難以界定和評判了嗎?但我也聽說過這樣的道理:君臣之間有公認的大義,上下級之間有明確責任,此理百代不變。所以,要行忠義,就看是否與君臣之大義相符,要行誠信,就看與上下級的責任是否對應。只要遵從責任和大義,即使偶爾使點詭詐而非光明正大的手段也是無可厚非的。」
齊國攻打燕國,奪得了十座城池。燕王派蘇秦出使遊說齊王,齊國把十座城池又歸還給燕國。蘇秦回到燕國後,國內有人在燕王面前譭謗蘇秦說:「蘇秦是賣國賊,一向翻雲覆雨,恐怕將來他會作亂。」燕王內心也有意疏遠他,不想再重用他了。蘇秦恐怕被加罪,入見燕王說:「我原本只是東周王城郊外的一介粗人,沒有一點兒功勞,而大王卻在宗廟之內隆重地授予了我官職,在朝廷內給予我崇高的禮遇。而今,我為大王退去齊國的軍隊,收回了十城的國土,建立了大功,本應加深大王對我的信任才對。可我如今歸來,大王卻並不加官晉爵給我,看來有人用不守信用的罪名在您面前誣蔑過我。我的不守信用,卻正是大王的福分啊!要是我像古代的尾生、伯夷、曾參那樣講求信義,身兼三人的高潔品行來侍奉大王,您覺得怎樣?」
燕王說:「那當然好啦!」蘇秦說:「要是有這樣品行的臣子,就不會來侍奉您了。若我像曾參一樣孝敬父母,不離父母身邊,連在外面過夜都不肯,又怎會不遠千里來侍奉弱小的燕國,效忠地位並不穩固的國王呢?若我如伯夷一樣清廉,為了道義之名而不願做孤竹國國君的繼承人,也不去當周武王的臣子,而甘心餓死在首陽山,您又怎能讓我步行千里到齊國遊說,建功立業獲取功名富貴呢?若我像尾生一樣守信用,寧願淹死在橋樑柱子上,也決不失約。這樣的人,他怎肯極力吹捧燕國、秦國的聲威而嚇退齊國強大的軍隊呢?」
蘇秦又說:「講信義,是為了修治自己的品行,而不是替別人效力的,是為了保全自我而不是為建功立業的。但夏、商、週三代聖王相繼而起,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等相繼稱霸,都不是只為保全自我,您以為保全自我是對的嗎?那麼齊王遠在營丘(即今山東臨淄,當時是齊國都城)就足以使您不敢窺視邊境之外的地方。
「另外,我尚有老母遠在東周,我離開老母侍奉您,丟掉只求自保的道義來建功立業,我所追求的一開始就是不合您的意願的。我這人就是人們常說的由於太忠誠才得罪君主的人啊!」
燕王說:「忠誠守信又有什麼過錯呢?」蘇秦回答說:「您不太明白,我給您舉個例子。我有一個在遠處做官的鄰居,他的妻子有了外遇,丈夫快回家時,情夫很擔憂,但妻子卻說:『不用擔心,我已經給他備好藥酒了。』兩天後,丈夫回來了,妻子便讓侍妾捧著藥酒給他喝。侍妾心知這是藥酒,給男主人喝下去,會毒死他;但說出真相吧,女主人就會被趕出家門,便假裝跌倒,摔碎了藥酒瓶。男主人大怒,狠狠地抽了侍妾一頓鞭子。如此忠心耿耿,仍被主人鞭打,這就是過分忠誠的不幸啊!我所做的事,正好和那侍妾倒掉藥酒一樣,也是好心難得好報啊!再者說,我侍奉您,是想用崇高道義為國謀利,如今卻獲罪,恐怕今後來侍奉您的人,再沒有誰敢遵從崇高的道義了。再說,我遊說齊王的時候,並沒有欺騙他,您這樣待我,以後還有誰替您遊說齊王?還有誰像我這樣誠摯?就算有堯舜一般聰慧的人,也不敢聽從您的話了。」燕王說:「說得對。」於是又給蘇秦高的禮遇。
楚國圍攻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晉國的國君派解揚出使宋國,告訴宋國不要投降,對宋國說:「晉國已全軍出動,就要趕到了。」但路上卻被鄭國俘獲,獻給了楚國,楚王用厚禮收買解揚,讓他對宋國傳達與使命相反的話。解揚答應了。
待到解揚登上攻城的樓車,喚出宋國的人,傳達的卻仍舊是晉國國君的話。楚王要殺他,並派使者對他說:「您已經答應了我,卻又違背了您的許諾,為什麼這樣說呢?休怪我不講信用,誰叫您背棄諾言呢,我也只好請您立即上斷頭台。」
解揚答說:「我早就聽說過這樣的道理:『君王制定並正確發佈的命令就是義,臣子遵行君主的命令就是信。』臣子講信用的前提是必須遵行君主之義,如此行事對國家有利。所以臣子的一切謀劃,都不能損害國家利益,遵守這種道義來捍衛自己的國家,是卿大夫的本分。國君發佈的命令,不能前後矛盾。臣下也不能執行這種命令。您想用財物收買我,說明您不懂這個道理。我既然從君主那裡接受命令出使宋國,便只有以死報國,決不讓君命毀在我的手裡,哪能被財富收買呢?我之所以假意應允您,是為了不辱使命,雖然要犧牲自己卻能完成君命,是做臣下的福分。我們君主能有忠信之臣,我作為臣下能夠完成使命,是死得其所,還有什麼苛求呢!」楚王聽了這一番話,覺得很有道理,便讓他回了晉國。
燕王也曾對蘇代說:「我很厭惡欺騙人的話。」蘇代回答說:「東周的風俗看不起媒人,因為他們兩頭說好話,到了男方家中就說姑娘長得非常美,到了女方家中又說男方家中十分富有。但依東周的風俗又不能自由戀愛娶妻,再說,要是沒有媒人說媒,即使姑娘老了也嫁不出去。要是不用媒人,自己跑出去到處誇耀貌美,那更是讓人恥笑,更嫁不出了。所以只有順應這種風俗,不說壞的,只說好的,才能既把姑娘嫁出去,又不招人恥笑,這只有媒人才能做到。況且,若是不懂通權達變,事情必然辦不成,不懂順時選勢,必定辦不好。能讓人享有其利的,還是要靠欺騙人的人啊!」
顏率想謁見公仲,公仲不接見,顏率便對公仲的近侍說:「公仲一定以為我是為人不忠誠,所以才不見我。公仲好色,我卻說他禮賢下士;公仲吝嗇小氣,我卻說他捨得散財;公仲品行不端,我卻說他能主持正義。從今往後,那我只好實話實說了。」公仲的近侍把顏率的話傳給公仲,公仲急忙站起來,接見了顏率。所以《論語》上講過說:「討厭那些借告發別人來表現自己正直的人。」《易經》上說:「有品行的人,應當抑止奸詐。」若是顏率忠實正直,那麼公仲的醜聞臭名必然遠揚。因此顏率的詭詐和不誠實恰恰是給公仲帶來了福氣。韓非說:「許由、續牙、卞和、隋侯、務光這幾個人,都是見了厚利也不為之動心,臨危不懼的人。像他們這樣見了厚利不動心,那賞賜再多也不會對他起作用;若是臨危不懼,就算使盡嚴刑峻法脅迫,也難達到目的。連古時的聖明之君都不能感化他們,當今之世,有他們又有什麼用呢?」
曾有鄭國的子產向晉國通報入侵陳國勝利的消息。晉國的國君問他說:「為什麼要欺負小國?」子產回答說:「根據先王的遺命,只要誰有過錯,就要治他們的罪。再說,過去天子的領地方圓只有千里,諸侯的領地也不過方圓百里,以下依次遞減。而如今大諸侯國的領地都已經方圓千里了。若不侵佔他國領地,又怎能擴張自己的領地呢?」晉國國君也就無法再責難他。
楚國有個正直的人,他父親偷了羊他去官府告發,宰相說:「一定要殺了他!」認為他雖然忠於國君卻對父親不孝,所以把兒子抓起來治了罪。因為他一方面是國君的忠臣,另一方面卻是父親的逆子。魯國有一個人跟隨國君去打仗,打幾次逃幾次。孔子問他為什麼逃跑,他回答說:「我家中有老父親,若是我死在戰場上了,就沒人贍養他了。」孔子認為他是孝子,向國君舉薦,他因此被重用。由此看來,是父親的孝子的同時,卻又是國家的逃兵。因此宰相殺了告發父親的人,楚國的壞人卻未見減少,聽到孔子的稱讚導致魯國的人容易投降。由此可知,上層與下層的利益差異如此之大。所以國君想既允許百姓利己,又讓國家獲得福澤,必然難以實現。
由此便能明白,欺騙就是誠信,詭詐就是忠實,欺騙詭詐的行為正來源於忠實誠信的根本。
【評議】
過去我們說過這樣的話:「對敵人的寬容就是對人民的殘忍。」現在是否可以這樣說:「對敵人的忠誠就是對人民的背叛。」所謂「欺騙就是誠信,詭詐就是忠實,欺騙詭詐的行為正來源於忠實誠信的根本」,並不是就一般意義上說的,是從根本意義上來討論忠誠與詭詐的問題。當我們明白了這一思想後,我們的思想也許更會「解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