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的生存法則 第42章 治世與亂世·此一時,彼一時
    【引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種思想已經十分豐富,也非常成熟,像「此一時,彼一時」等成語,就反映了這種思想。當然,我們的先人還沒有把這種思想上升到現代哲學的理論形態,但在其運用上,卻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事典】

    戰國時期,秦惠王對陳軫說:「韓國和魏國相互攻伐,戰事已持續了一年多,還沒有結束的跡象。有人對我說,讓他們講和比較好,另有人認為不去解救比較好。寡人難以決斷,希望您給我出個主意。」

    陳軫用下面的比喻來回答他的問題:「從前,卞莊子要刺殺猛虎,旅舍中有一位童子止住他,說:『那兩隻虎正要吃牛,吃得痛快時必然爭搶。若發生爭搶,必然爭鬥。爭鬥之中,大老虎將被咬傷,小老虎亦會被咬死。那時您刺殺那只受傷的老虎,刺殺雙虎的名聲就輕易得手了。』當今之勢,韓、魏兩國相互攻伐,戰事連綿年餘,不見停止。這樣勢必會使大國傷,小國破滅。那時大王再討伐受傷的國家,便可一舉滅掉兩國,這和『卞莊刺虎』道理一樣啊!」秦惠王說:「好。」便採納了陳軫的建議,結果果然如陳軫預料一般。

    同樣的局勢,由於情況不同,其對待的方式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當時,諸侯王反叛秦王朝。秦將章邯率兵將趙王包圍在巨鹿。楚懷王派遣項羽、上將軍宋義等人率兵到北方救助趙王。行軍到了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停止不前。項羽對宋義說:「如今秦軍在巨鹿圍住趙王,我們應盡快渡河,我們楚兵從外圍攻打,趙兵在巨鹿城中內應,內外夾攻,必定擊破秦軍!」宋義說:「不是這樣,若想打死牛背上的虻蟲,就不能只是殺牛身上小的蟣虱。虻蟲用來比喻秦王朝,蟣虱用來比喻章邯。正如現在統兵打仗是要去滅亡秦朝,而不以全力與章邯打仗,現在,秦軍正在全力地圍攻趙國,若是秦軍得勝,必然耗費精力疲憊不堪。我們也正好趁他們疲憊滅亡秦朝;若是秦軍失敗,那我們就率大軍鳴金徑直西進,必定能實現我們滅秦的大業了!所以,當今之計,不如坐觀秦趙相鬥,等待取利時機。若論披掛上陣、拚殺衝鋒,我宋義不如您。但坐下運用謀略,您就不如我宋義了。」

    項羽說:「您奉命率軍全力攻秦,但卻長久按兵不動,再說,因為今年收成不好,百姓窮困,我們的士兵都只能吃雜著豆類的蔬菜。軍中沒有半點存糧,而您卻仍舊大宴賓客,不肯引兵渡河去趙國尋找食糧,聯合趙軍一起抵抗,還說什麼『等著趁秦軍疲敗』的話。憑秦軍的凌厲之勢,圍困新建立的趙國,必然能攻破趙國,趙國滅亡就會使秦國強盛,哪還有什麼『疲敗之機』可以利用!況且我們楚軍新近失敗,楚懷王坐不安席,調集全部實力交由將軍一人統領,楚國安危,在此一舉。如今將軍您不顧及國家,不體恤士卒,自己的兒子去齊國為相,只顧私情,哪裡是為國為社稷著想的臣子!」

    當晚,項羽便闖入宋義的大帳殺了宋義,而後統帥全軍渡過漳河,鑿沉船隻,砸掉鍋甑,向士卒顯示必死決心,因而軍士都沒有後退之心。由此項羽率軍大破秦軍。

    以上便是事同但時勢不同的例子。

    對於這件事,荀悅評論說:「宋義等待秦、趙雙方疲憊衰敗,這件事與卞莊刺虎一事看似相同,其實形勢不一樣,處理的方法也就不能一樣。為什麼這樣說呢?在戰國時候,周圍國家相互征戰,暫時沒有危險,當然能用卞莊刺虎的辦法。戰國時七國已經形成很久,一國並不會因為一次戰役的失敗而招致亡國,所以,形勢上不在於使敵國很快滅亡,有利可圖則進取,無利可獲便只求自保。所以,講求保存實力以等待時機,抓住敵人疲憊破敗之時。當今之勢,楚國和趙國卻是新立的國家,實力和秦不能相提並論,處於這樣一個危機關頭,呼吸瞬間便會發生很大變化,前進就會成功,退後只會遭受禍害。這就是常說的事同卻時勢不同啊!」

    韓信率兵攻打趙國,駐軍井陘(即太行山要隘井陘口),他挑選了兩千精銳輕騎,每人手執一面紅色的漢旗,從小路向前,到能探聽趙軍動靜的山坡上隱蔽埋伏下來,並且再三叮囑說:「趙軍看到我軍敗逃,必定會傾巢出動追擊,那時你們飛速衝入趙營,拔掉趙軍旗幟,插上漢軍的旗幟。」韓信於是先派遣一萬人馬出發,出營寨後,背對河水擺開陣勢。天亮時,韓信登上戰車,插上大將旗號,統領另一路人馬離開井陘口的隘道,趙軍便打開營門對陣,雙方交織作戰很久。韓信詐敗,丟掉軍旗戰鼓,快速退回排在水邊的軍陣中。已排好陣勢的漢軍,把他們迎進去後,又回身與趙軍疾戰。

    趙軍果然傾巢出動,爭相搶奪漢軍的旗幟戰鼓,追擊韓信等人。韓信等與水邊的隊伍會合後,士卒們個個浴血奮戰,以一敵十,一時趙軍也不能獲勝。而韓信早先派出去的兩千騎兵,正等候趙軍傾巢出動去追擊韓信。他們一看時機已到,便飛速衝入趙軍營壘,拔去趙軍所有旗幟,豎立起兩千面漢旗。趙軍因無法擊敗韓信背水為戰的軍隊,也無法俘獲韓信諸將官,便鳴金收兵回營,卻發覺營中全為漢軍的旗幟,極為驚恐,以為漢軍已經俘獲了趙王及以下將軍。一時陣腳大亂,士兵們爭相奪路逃跑。趙將雖竭力制止,連殺數人,仍無法阻擋。所以漢軍乘機進攻,大破趙軍,俘獲不少趙將及士卒。漢軍諸位將領分別展示了自己斬獲的首級及俘虜,而後紛紛稱讚韓信。

    有人不解地問:「兵法上說,排兵佈陣,右邊當依托山陵,左面應臨水澤,可這一次將軍您卻反倒背水列陣,而且依此打了勝仗,用的什麼戰術呀?」韓信答說:「兵法上也說過『置之死地而後生』,必須把士兵放置在危險的地方,才能得以存活取勝。再說我統領的是平素沒有受我訓練、聽我調度的將士,正所謂說:『趕著趕集的遊民去作戰!』如此情況下,若是不把軍隊安置在『死地』,讓人人都為了生存而奮力作戰,怎能取勝呢?如果不是這樣,他們早就逃之夭夭了,哪裡還能靠他們作戰呢?」

    另有例子,漢高祖劉邦率領五路諸侯的兵馬攻入彭城(今江蘇省銅山縣),即西楚項羽的都城。項羽得知後,統軍撤出齊國,轉而討伐漢軍,與漢軍在睢水河邊大戰,漢軍大敗,楚軍殺死很多漢兵,屍體把睢水河都堵塞了。

    上面的事例說明當事者心理狀態的不同而導致同類事出現不同的結果。

    【評議】

    對於這種不同,《長短經》中評論說:「韓信攻趙,把軍隊布在汦水河邊,而趙軍卻大敗,為什麼這樣呢?彭城戰役慘烈,漢王率軍在河邊抵抗,因逃跑被水淹死的人數不勝數,反讓楚軍大獲全勝,這又是何故呢?這是因為趙軍出營後,見到有機可圖便前進,見打得艱難便後退,心中懷著一旦兵敗便後撤回營的想法,沒有下定必死決心。韓信則不同,他率領的孤軍背水列陣,人人抱定必死決心,拚死進攻,這就是韓信勝利的原因。漢王收服眾諸侯,攻入楚國都城彭城,士卒兵丁們不思進取,貪圖安樂。楚軍既有強大的威勢,又喪失了自己的國都,項羽統領他們從外面攻打回來,兵丁士卒個個義憤填膺,以憤慨激昂的鬥志去救亡圖存,共赴國難,無不拚死進攻,因此漢軍失敗。除此以外,韓信挑選精兵去襲擊趙軍,而趙國卻只派心懷私念的士兵去攻打韓信;項羽選派精兵攻伐漢軍,而漢王只用鬥志渙散的士卒對付項羽。這說明同樣的事卻由於當事者心態的不同而招致不同的結果。」

    漢王在漢中的時候,韓信替他謀劃說:「如今您統領的士卒大多是山東人,都踮腳東望,企盼能早日回到家鄉,若趁此銳氣,率軍東進就能爭奪天下了。」東漢光武帝劉秀率軍向北行進到薊地,聽說邯鄲方面的軍隊開到,便想回師歸鄉,他徵求手下官吏謀士的意見。耿弇說:「如今我們的隊伍就是從南邊開來,不能再南歸。漁陽太守彭寵是您的老鄉,上郡太守正是我的父親,在這兩郡招募士兵,可得上萬人馬,那樣,就不用擔心邯鄲攻來的軍隊了。」世祖及下屬沒有採納這一建議,劉秀便率兵南歸,他的屬下不久也就解散了。

    因此可以說,權謀是無法事先考慮周全的,機變也不可能事先推斷出來,計策的關鍵在於隨機應變,同時因地制定謀略。掌握好「此一時,彼一時」的精義,就可以與世推移、與時推移,立於不敗之地。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