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劉備說:「我與曹操的為人猶如水、火一樣不同,曹操為人急躁,我待人以寬緩;曹操對人暴虐,我待人以仁愛;曹操為人狡詐,我待人以忠厚。我處處與曹操相反,只有這樣,我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其實,蜀相諸葛亮並非這樣做的。
【事典】
有人說丞相諸葛亮是個善於赦免寬大的人,對此他的回答是:「治理天下要依靠大的德行,而不能靠小的恩惠。所以匡衡(漢元帝時任丞相)和吳漢(東漢光武帝時任大司馬)都不願意做赦免寬大的事。先帝(劉備)也說過:『我曾在陳元方、鄭康成之間周旋了多年,每每看到他們的書告,對於治亂的道理談得十分詳盡,卻從不涉及赦免寬大的事。如像劉景升(荊州刺史)父子那樣,年年都在赦免寬大,對於治理國家又有什麼益處呢?』」
諸葛亮去世以後,費禕等人執掌蜀國的政治,開始實行寬大的政策,好像是十分仁德了,但蜀國也就因此而削弱了。
馮夢龍評論道,子產對太叔說:「只有有德的人,才能以寬大制服老百姓,如果這不能,就不如嚴厲些。烈火熊熊,老百姓看見它就感到害怕,因而很容易想到玩火而死;而水看起來十分柔順,老百姓就輕視它,常有人到水裡玩耍,因此死在水裡的人很多。所以寬大是很難的事。」太叔執政的時候,不忍心嚴厲而寬大無邊,因此鄭國的盜竊極多。太叔對此非常後悔。孔子說:「政策過於寬大,老百姓就會簡便無禮,老百姓無禮了,就用嚴厲的刑法來糾正,刑法一嚴厲,老百姓就受到傷害,老百姓受到傷害了,就對他們實行寬大的政策。用寬大來補充嚴厲,用嚴厲來制約寬大,政治因此而和諧。」商鞅制定法律,看見有人把灰掉在路上,也要處以死刑,這過於殘酷了;梁武帝看見有人被處以極刑,就淚流滿面,把他放了,這又太寬大無邊了。《論語》主張「赦小過」(赦免小的過失),《春秋》反對「肆大眚」(放縱大的罪過),如果能將二者結合起來,政治就能比較和諧,就是比較好的治國治民的方法了。
【評議】
寬嚴都不是辦法,只有該寬則寬,該嚴則嚴,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至於什麼情況下嚴,什麼情況下寬,那只有靠執政的水平而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