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的生存法則 第31章 治世與亂世·以「禮」治天下
    【引言】

    孔子以仁釋禮,認為禮儀是仁義道德的具體表現形式,再以禮教人,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到了劉邦之禮卻是約束、束縛人的封建等級秩序,其禮越多,對人的束縛和摧殘也就越嚴重。

    【事典】

    劉邦稱帝后,將太公安置在櫟陽(今陝西臨潼北渭水北岸)。漢六年(公元前201年)三四月間,劉邦回到櫟陽後,每隔五日就去看望太公一次,每次看望,一定要再拜問安。此事被太公一家令(管理家務的官員)看到了,覺得他們父子所守的仍是普通百姓之禮,極不合適。如今劉邦即位已久,太公尚無尊號,這樣下去,不合朝儀,將會產生不良的後果,但又不好明言,只好尋機,設法點破。

    一次,家令見太公在家無事,便上前說道:「皇帝雖是太公的兒子,畢竟是皇帝;太公雖是皇帝的父親,畢竟是個人臣,怎能讓人主拜人臣呢?」太公原本是個鄉下人,對家令所言,聞所未聞,忙問道:「那將如何是好呢?」家令道:「下次陛下再來朝拜,您行大禮迎出門去,才算合乎君臣之禮。」

    待到劉邦再來朝拜,車馬還未到,太公就迎到了門前。劉邦見後,大驚,急忙下車,扶住了太公,問道:「您何故如此呢?」太公道:「皇帝乃是人主,天下共仰,怎可為我一人而亂了天下法度!」劉邦聽後,猛然醒悟,心知有理,忙將太公扶入室內,婉言盤問。太公就將家令所勸的事說了一遍。

    劉邦聽了以後,沒有說什麼,辭別太公回宮後,派人取出黃金五百斤,賞給太公家令。一面使詞臣擬詔,尊太公為太上皇,詔云:「人之至親,莫過於父子,故父有天下傳於子,子有天下尊歸於父,此乃人道之理。以前,天下大亂,兵革四起,萬民疾苦,朕親自披堅執銳,迎難而上,平暴亂,立諸侯,偃兵息民,天下遂安,此皆太公之教訓。諸王、通侯、將軍、群卿、大夫已尊朕為皇帝,而太公未有號。今尊太公為太上皇。」自此,君臣理順,太公也不用迎門了。

    然而真正以禮治天下的還是大有人在的,東漢時期的賈琮在這方面也做得十分出色。賈琮,字孟堅,是東郡聊城縣人,曾任京兆令,為人足智多謀,行事異乎常人,但頗有政績。

    交趾地處廣西,其地特產多為珍奇寶物,如明璣、翠羽、犀角、象牙、異香、珍稀木材等。賈琮以前的各任刺史,大多為貪婪之徒,他們來此地任職,多是為了搜刮此地的珍奇。等到財寶積累得差不多了,便要求離任,將搜刮之物盡數帶走,接著又換一個搜刮者。如此循環往復了好幾任,弄得當地吏民怨聲載道,所以舉兵反叛。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交趾有人揭竿而起,屯兵起事,逮捕了州刺史及合浦郡的郡守,領導者自稱「柱天將軍」,許多人前往平剿都沒有奏效。漢靈帝特別下令有關部門精選有才能的人治理交趾。於是,賈琮便被任命為交趾刺史。

    賈琮到任後,沒有像以往的官吏那樣立即派兵鎮壓,而是實事求是地瞭解情況,詢問當地為什麼會發生反叛。百姓們都異口同聲地說是因為賦斂過重,百姓被掠奪殆盡,又加上京師遙遠,百姓告狀無門,民不聊生,所以相聚起兵。

    賈琮瞭解到了真實的情況後,不僅沒有怪罪當地的百姓,反而立即發出安民告示,宣佈廢除百姓過重的徭役,號召逃散的居民回鄉安業,又撤掉了郡縣中的贓官,換上良吏。百姓因負擔輕了,也就各安其資業,不再反叛了。不到一年,交趾郡就恢復了以往的平靜。當地人十分感念他,街頭巷尾到處傳著這樣一首歌謠:賈父來晚,使我先反。今見清平,吏不敢叛。

    數年之後,交趾郡便成為全國十三個州中治理得最好的一個。

    【評議】

    仁、詐之道,看似殊途同歸,實際上是大不相同的。後者治標不治本,前者標本兼治。真正維繫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消弭的,是前者而絕非後者。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