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的生存法則 第29章 治世與亂世·亂世英雄,治世書生
    【引言】

    據說曹操很自負,當時對他有很多評價,他都不以為然,認為那些人不瞭解自己,只有對當時的大學者劉邵的論斷歎服不已。劉邵認為曹操是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對曹操性格的兩面作出了評價。曹操是否是治世的能臣姑且不說,因為他畢竟沒有趕上治世,但作為亂世奸雄,他是當之無愧的了。的確,英雄也罷,奸雄也好,那是亂世的產物,也是為亂世而生。至於治世,恐怕不僅適於能臣,更是書生的用武之地。

    【事典】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當時著名的大學者叔孫通跑去投靠了劉邦,得到了劉邦的重視,跟隨的學生弟子有一百多人,然而他一個也沒有向漢王舉薦,專門把過去的一群盜賊和精壯的漢子推薦給漢王。

    這樣一來,他的學生就對他有意見了。弟子們都說:「跟隨先生好幾年,幸而得以跟隨您投降了漢軍,現在您不推薦我們這些人,專門舉薦那些很奸猾的人,為什麼?」叔孫通於是就對他們說:「漢王正在頂著箭簇和滾石去爭奪天下,你們這些讀書人能去打仗嗎?所以首先去推薦那些能斬殺對方將領的腦袋和拔去敵方旗子的人。學生們姑且等待著我,我不會忘記的。」

    漢王讓叔孫通當了博士,封號為稷嗣君。

    漢王兼併天下以後,諸侯們在定陶一同把漢王推尊為皇帝,叔孫通完成了漢朝的儀式和號令,但他沒有立即實行。漢高祖把秦朝的儀式和法令全部去掉,變得簡便宜行。大臣們喝著酒爭論功勞,有的喝醉後胡喊亂叫,拔出劍來往柱子上砍,這讓漢高祖日益反感。

    叔孫通知道皇上越來越討厭這種事,勸皇上說:「讀書人不能領兵打仗取得天下,但可以守住已成就的天下。如果沒有禮儀,您將來怎樣治理天下呢?我願意徵召魯地的那些讀書人,與我的弟子們一起搞出朝中的儀式。」

    漢高祖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說:「做到它很困難嗎?」叔孫通說:「五帝音樂不同,三王禮制不同。禮制這個東西,是根據時代和世上人情而制定的,以約束人們的行為。所以夏朝、殷朝、周朝的禮制內容有所增加刪減也就可以理解了,這就是不相重複。我願意採用古代的禮制和秦朝的儀式摻雜起來而製成新的禮儀。」皇上說:「你可以試著干,讓它容易掌握,揣摩著我能夠施行並做到它。」

    於是叔孫通被派去徵召魯地的讀書人三十多個。魯地有兩個讀書人不肯來,說:「你給十個主子幹事了,都是當面阿諛奉承而得以親近尊貴起來。現今天下剛剛平定,死的人還沒有埋葬呢,受傷的人也沒有養好起床,又想要興起禮制音樂。禮制音樂的生成,是需要百年的積累德政而後才能興起的。我們不忍心去幹您所幹的事,您所幹的不符合古代的做法,我不去。您走吧,別弄髒了我!」

    叔孫通笑著說:「你真是個鄙陋的儒生,不知道時代已經變化了。」於是便和徵召來的三十個人往西邊進了函谷關,和皇上左右近臣和素有學問的人,以及叔孫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野外用茅草做人豎立在地上,做尊卑的區分,練習了一個多月,叔孫通說:「皇上可以去看看。」

    皇上看過之後便頒令大臣們學習,這時恰巧是十月朝會之時。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長樂宮建成,諸侯們和大臣們進行十月朝拜歲首的禮節。

    叔孫通制定的新的禮儀是:在天沒亮之前,朝拜的人施禮,被人引導依次進入殿門,宮廷中排列著車馬騎兵和守衛的士兵軍官,設置兵器,插上旗幟,傳聲說:「快走。」皇上聽政的大殿下郎中們夾階而站,每階都有幾百個人。有功之臣、諸侯們、將軍們、軍官依官階大小依次站在西邊,面向東;文官丞相以下的官員站在東面,面向西。接待賓客的官使大行安排九卿的位置、上下傳話順序。於是皇帝坐著專用小車從房裡出來,眾官員們傳聲唱警,帶領諸侯王以下到六百石的官員依順序向皇帝祝賀。從諸侯王以下的官員沒有不感到震驚、恐怖、肅然起敬的。到禮儀完了後,都趴在地上,擺上禮儀用的酒品。那些在大殿上朝拜的人都趴下身子低著頭,以位置尊卑為序一個一個起來向皇上祝壽。禮儀酒喝過九杯,掌管賓客的謁者說:「停止喝酒。」御史前去執行法令,凡不按儀式規定做的就給帶走治罪。整個朝會過程都擺設有酒,沒有敢喧嘩失禮的人。

    漢高祖在親身經歷了這套儀式以後,說了這樣一句千古流傳也是充分暴露他流氓本色的話:「吾今知天子之貴矣!」

    於是,他讓叔孫通當了奉常,賞賜給他五百斤金子。叔孫通乘機推薦說:「我的那些弟子儒生跟隨我很長時間了,和我一同做的這套禮儀,希望陛下賞他們做官。」漢高祖讓他們都做了郎中。叔孫通出宮後,把五百斤金子全賞給了他的弟子。那些書生們於是便高興地說:「叔孫通先生是個聖人,懂得現在這個世界的事情。」

    叔孫通果真是一位通權達變的「聖人」。

    【評議】

    叔孫通為劉邦如此制定禮儀,歷來頗遭非議,因為他畢竟是完全為當時的政治統治著想的,或者用革命化的語言來說,是統治者的幫兇。在叔孫通那裡,禮儀到底是什麼呢?劉邦以為禮儀這東西不合時宜,魯地的儒生也認為禮儀要幾百年才能建立起來,他們才是真正懂得禮儀的人。禮儀是古人用來教化人的一種文化儀式,是要人懂得怎樣做人,怎樣才能與別的動物區別開來。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人要有人的精神價值,不能與其他動物混為一體。所以,劉邦認為禮儀不合時宜,而魯地的儒生認為禮儀是要經過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才能建立起來的。的確,如果按照禮儀的本意來理解,他們是對的。但為什麼叔孫通反而成功了呢?道理十分簡單,那就是他把禮儀當做了維護封建統治的等級秩序工具,去掉了它內在的文化價值和積極的東西,使之成為像軍隊紀律一樣的東西,只是表面上似乎不加強制而已。所以,禮儀在叔孫通的手裡變得既合時宜,又能夠迅速實現了。

    應該說,叔孫通果然很「通」,雖然從文化意義上講,他是個千古罪人,但即使沒有他,同樣也會有別人來為統治者制定這樣的一套禮儀。這裡要說的是,治世需要書生,尤其需要書生來建立政治制度與文化秩序。因此,書生大可不必為自己不能生逢亂世成為英雄而慨歎,畢竟,在人類歷史上,治世多而亂世少!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