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的生存法則 第7章 英雄與時勢·只知謀國,不知謀身 (2)
    周亞夫也確實不負景帝之望,出兵之後,屢破敵計,屢設奇謀,僅三個月,吳王劉濞被殺,吳、楚叛亂被平定。吳、楚是叛軍主力,他們失敗後,其餘五國也在漢將的進擊之下節節敗退,沒用多久,作亂藩王或是自殺,或是伏誅,七國叛亂很快就平定了。

    平定七國叛亂,周亞夫功勞很大,贏得了人們的一致稱譽,漢景帝也重用了他。景帝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周亞夫被擢升為丞相,丞相為文官之長,幫助天子處理各項事務,職位是十分顯要的,但弄不好也極容易把自己陷進去,像周亞夫這種性格,絕對幹不長久。

    首先找周亞夫麻煩的人就是梁王劉武。劉武與景帝同為竇太后所生,是一奶同胞的兄弟,而且只有這兄弟兩人。竇太后十分寵愛小兒子劉武,對他「賞賜不可勝道」,劉武自己也往往「入則侍景帝周輦,出則同車遊獵」。但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卻偏偏恨上了周亞夫,這恐怕就栽下了禍根。

    梁王劉武之所以恨周亞夫,還是因為公事。當時,周亞夫主持平叛,率領軍隊開到了河南一帶。吳、楚聯軍正全力攻梁,周亞夫等人分析了形勢,認為吳、楚聯軍銳氣正盛,漢軍難與爭鋒,決定把梁交給吳、楚聯軍,任由他們攻打。梁王向漢景帝求救,景帝也命周亞夫援梁,但周亞夫給他來了個「不奉詔」,而是派騎兵截斷了吳、楚聯軍的糧道。吳、楚聯軍久攻不下,銳氣盡失,又斷糧草,被迫找漢軍主力決戰,周亞夫則深溝壁壘,養精蓄銳,一舉打敗了吳、楚聯軍。雖然平叛勝利了,但卻與梁國結怨。

    周亞夫只知謀國,不知謀身,終使梁王怨恨。因此,梁王每逢入朝,經常與母親竇太后說起周亞夫,極盡中傷誣陷之能事。時間一長,假話也成真話,何況梁王所說並非假話,只是對事實的理解不合實際而已。竇太后聽信了梁王的讒毀,經常向景帝說周亞夫的壞話。

    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立長子劉榮為皇太子,但因其母栗姬逐漸失寵,景帝就想廢掉太子,另立王皇后之子劉徹為太子。在中國的封建社會,立太子是大事,因為將來國家社稷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都握在他一個人的手裡,稍一不慎,就會引起巨大的災難,況且廢長立幼一般是不允許的。周亞夫初登相位,認為太子並無過失,隨意廢立,會引起混亂。周亞夫秉性直爽,不懂勸諫藝術,對景帝「固爭之」,與景帝發生了爭執。後來景帝說廢立太子是家事,不需外人插手,周亞夫這才無奈罷休。周亞夫的勸諫不僅未能說服景帝,反而使景帝覺得他太過張狂,太蔑視皇帝,因而深為憤怒。

    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竇太后要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為侯。王皇后為人十分乖覺,專會討好竇太后,因而博得了竇太后的歡心,穩住了地位。至於封外戚為侯,並非沒有先例,但景帝估計周亞夫不會同意,就先去找他做工作。果然,周亞夫斷然否決,他說:「高祖皇帝曾經與諸大臣歃血盟誓:非劉氏而王,非有功而侯,天下共擊之。」周亞夫搬出劉邦的話壓人,倒還罷了,還直言不諱地說:「王信雖是皇后的哥哥,但卻並無功勞,如果把他封了侯,那就是違犯了高祖的規約。」這自然使景帝十分惱怒,只是周亞夫持之有故,言辭確鑿,無懈可擊,景帝才不便發火,只能「默然而沮」。周亞夫阻止了王信封侯,但從此加深了與景帝之間的矛盾,更得罪透了王信。梁王與王信過從甚密,又都恨極周亞夫,於是,兩人聯手,內外夾攻,一起陷害周亞夫。

    這件事發生不久,匈奴部酋六人來降,景帝非常高興,並想把他們都封為列侯。其中有一人,是以前漢朝投降匈奴的將領盧綰的孫子,名叫它人。盧綰曾伺機南歸,但終不得志,終於鬱鬱而死。盧綰的兒子也曾潛行入漢,病死在漢朝。盧它人乘隙南歸,才有這六人來降。周亞夫認為不能封盧它人為侯,便對景帝說:「他的先人背棄了漢朝而投降了匈奴,現在又背叛匈奴而投降了漢朝,陛下如果封這樣的人做侯,那麼又怎麼能責備做臣子的不忠於君主呢?」這次,景帝認為「丞相之議不可用」,斷然拒絕了周亞夫的建議,封六人為侯。其實,周亞夫的話很難說對與錯,這本就是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事,要看具體情況而定。景帝拒絕周亞夫,倒不全是出於他的話的對與錯,多半出於這樣的心理:不能事事都聽你的,總得聽我一次。

    周亞夫見景帝不從,也還知趣,就上書稱病辭官,景帝也不挽留,任他辭退。

    如果事情到此了結,那也罷了,問題是周亞夫既然得罪了景帝,又有功勞威望,景帝便不會對他放心。一次,景帝專門宣召周亞夫,想「考驗」一下,看他是不是個知足的人。

    一日,景帝特賜食於周亞夫。周亞夫雖已免官,尚居都中,見召即到。周亞夫趨入宮中,見景帝兀自獨坐在那裡,行了拜謁之禮,景帝跟他隨便說了幾句話,就命擺席。景帝讓周亞夫一起吃飯,周亞夫也不好推辭。只是席間並無他人,只有一君一臣,周亞夫就感到有些慌惑,等他到了席前,發現自己面前只有一隻酒杯,並無筷子,菜餚又只是一整塊大肉,無法進食。周亞夫覺得這是景帝在戲弄他,忍不住地就想發火。轉頭看見了主席官,便對他說:「請拿雙筷子來!」主席官早受了景帝的囑咐,裝聾作啞,站著不動。周亞夫正要再說,景帝忽然插話道:「這還未滿君意嗎?」周亞夫一聽,又愧又恨,被迫起座下跪,脫下帽子謝罪。景帝才說了一個「起」字,周亞夫就起身而去,再也沒有說話。

    幾天過後,突然有使者到來,叫他入廷對簿。對簿就是當面質問,澄清事實,核實錯誤罪行。周亞夫一聽,就知末日已到,但還不知犯了什麼罪。等周亞夫到了廷堂,問官交給他的一封信,周亞夫閱後,全無頭緒。原來周亞夫年老,要準備葬器之類,就讓兒子去操辦。買了五百副甲盾,原是為護喪使用,又有許多朝廷使用的木料等,可能是周亞夫的兒子貪圖便宜,買了下來,他使傭工拉回家去,又未給錢,使得傭工懷恨上書誣陷。景帝見書十分惱怒,正好藉機找茬兒,派人訊問。周亞夫根本不知道這些事情,無從對答。問官還以為他倔強不服,就報告了景帝。景帝怒罵道:「我何必一定要他對答呢!」就把他交大理寺審訊。周亞夫入獄,其子驚問何故,等弄清了原委,才慌忙稟告父親。周亞夫聽了以後,什麼話也沒說,只是長歎了一口氣。

    大理寺當堂審訊,問道:「你為什麼要謀反呢?」周亞夫說:「我的兒子所買的東西全系喪葬所用,怎能談得上謀反呢?」大理卿無話可說,但又知皇上欲置其於死地,必須找個借口,於是發出了石破天驚之判詞:「你就是不想在地上謀反,也想死了以後在地下謀反!」

    周亞夫一聽,完全明白是怎麼回事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再也無話可說。被關入獄中後,他五日不食,絕食而死。一代名將竟落此下場!

    【評議】

    其實,周亞夫不明白的地方在於,國與君是不同的,國為公,君為私,忠君未必是愛國,愛國就更未必是忠君。在封建社會裡,雖然理論上把君、國看做一體,把國看做君的一家之產業,而實際上並非如此。如果你損害了君的一己之私慾而為國謀福利,你必定會大倒其霉。高調唱得好聽,其實也只是為了使自己的私慾合理化而已。如果真是君、國等同,那中國歷史上也就不會走馬燈般地改朝換代了。

    「不反地上,亦反地下」,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判詞。其實也不必奇怪,在傳統的中國,最不講理的有兩個地方,一是妓院,一是宮廷。妓院是社會的最下層,只認錢不認理,有錢就有理;宮廷是社會的最上層,誰也管不了,有權就有理。因而,妓院和宮廷又是最沒有道理的地方。妓院裡的昏天黑地,宮廷裡的黑白顛倒,實在是一模一樣的事。

    不過,周亞夫死在宮廷總比死在妓院好,據說還能落個忠臣直吏的美名,倘若跑到妓院裡去維護正義,被人一拳打死,那會落個什麼名聲呢?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