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進退定律 第68章 政治是一種大智慧·諫於無形
    【引言】

    進諫的方式可謂多矣,冒死進諫的人固然可敬,但也可怕,其可怕倒不在於有殺頭的危險,主要在於會激怒皇上或是上級,結果把事情搞得更糟。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人善於巧諫,諫於無形,則是一種更高級的方式。

    【事典】

    明代正德年間,秦王請求將陝西邊界的一塊地方封給他。朱寧、江彬等人收了秦王的賄賂,答應下來。皇上也催促大學士趕快草擬詔書。大學士楊廷和、蔣冕等人私下裡商議,認為如果擬定了詔書,恐怕會留下後患,將來皇上會找他們的麻煩;不擬詔書,又會忤逆皇上的旨意,所以都以生病為由推辭了,只有梁儲接受了草擬詔書的任務。

    梁儲在詔書中寫道:「從前,太祖立下了遺命說:這片土地不能封給藩王。這不是由於吝嗇,而是顧慮這片土地又大又肥沃,藩王如果得到了它,再多養一些門客和兵馬,必定會因富庶而驕縱不法,如果再加上奸邪之人的誘導,難免做出一些不合禮法的事來,對國家不利。現在,秦王要求把這片土地賜封給他,朕顧念親愛之情,將土地封給秦王。秦王得到這片土地後,一定不要收留聚集不法之人,不要多養門客兵馬,不要聽信狂妄者的引誘而去做不法之事,更不要驚擾邊境,危害我大明的天下。如果這樣,到那時,朕雖然想維護自己的親人,也做不到了。秦王千萬謹慎,不可掉以輕心。」

    皇上看了這封詔書,十分驚駭地說:「如果這塊土地這樣重要,封給藩王會產生這樣的危害,這樣值得憂慮,還是不要給他好吧!」於是,這件事被擱置下來。

    孟嘗君是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其政治旅途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曾經多次失去職位,雖然每次都是化險為夷,但對他的刺激還是很大的,他能夠不計宿怨,往往得力於他的朋友和門客。

    孟嘗君曾被驅逐出齊國,後又被「平反昭雪」,再次返回齊國,他的政敵當然都十分害怕,擔心孟嘗君重返政壇後會對他們有所報復。孟嘗君的好朋友、著名的辯士譚拾子到齊國的邊境上去迎接孟嘗君。

    譚拾子直言不諱地對孟嘗君說:「您對齊國的士大夫是不是有怨恨呢?」孟嘗君不加掩飾地說:「是的。」譚拾子又問:「是否把他們都殺掉,您才滿意呢?」孟嘗君說:「是的。」譚拾子說:「事情總有其發展的必然結果,也總有其發生的原因,您明白嗎?」孟嘗君說:「我不明白,請先生指教。」

    「人總有一死,這就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人在有錢有勢時,別人就願意去接近他,如果貧窮低賤,別人就會離開他,這是事物的本來規律。就讓我舉個例子吧,早市上人滿為患,而夜市上卻冷冷清清,這並不是因為人們喜歡早市、厭惡夜市,而是因為早市上有人們喜歡的東西,而夜市上沒有。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本來如此,您還是別往心裡去吧!」

    孟嘗君聽從了譚拾子的話,把他所怨恨的人全都從簿子上劃掉,從此不再提起此事。

    【評議】

    義正辭嚴,利害分明,借草擬詔書的機會寫諫書,實在是太妙了!可謂千古以來風味獨絕。那些擔心把這片土地給了藩王會留下後患而不敢寫詔書的人,說到底還是本領不濟。梁儲具有如此之高的見識、如此之大的魄力,即使事情有再大的困難,他也會採取相應的措施,使之獲得成功的。譚拾子以人們趕早市而避夜市來喻人們趨利避害,也是巧妙地說服了孟嘗君,不僅保全了一些人,更成全了孟嘗君的名聲,可謂一舉兩得。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