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進退定律 第67章 政治是一種大智慧·滿街都是聖人
    【引言】

    明代的大哲學家王陽明認為人人都有良知,認為人只要善於發現自己的良知,善於培養自己的良知,就能成為善人,甚至能夠成為聖人。

    有一次,一個小偷在晚上來到了王陽明的家裡,被王陽明捉住了,王陽明沒有對他進行什麼懲罰,而是對他大講了一番人人都有良知的道理。誰知那個小偷十分刁鑽,反問王陽明道:「您說,我的良知在哪裡?」王陽明想了一想,沒有對他說什麼,而是讓他脫下上衣。當時正值熱天,小偷毫不遲疑地就脫下了上衣。王陽明又讓他脫下褲子,小偷也沒有為難。最後,王陽明讓小偷把褲衩脫下來,小偷遲疑地說:「這不太好吧?」此時,王陽明拍案大喝道:「這就是你的良知!」

    王陽明不僅在理論上這樣認為,在為政的道路上,這一學派的一些學者也是這樣實踐的。

    【事典】

    陸隴其是清初講授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的有名的學者,曾經當過知縣、御史一類的小官。他像其他理學家一樣,認為天下萬事萬物之中都包含著同樣的「理」,現實中的人之所以不同,就是因為沒有領悟到其中的「理」。人們只要懂得了這些「理」,就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規矩,遵守國家的法制。陸隴其不僅善於講學,還善於將他的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因此,他無論是行政還是斷案,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除了按法律辦事以外,還十分重視道德教化。所以,他無論是履行公務,還是審訊犯人,總要深入淺出地講一些道理,幫助人們發現自己的良知。

    在催交賦稅的問題上,陸隴其表現得很典型。催交賦稅是朝廷賦予各級官員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政務,也是一項很不容易完成的任務,每年都有鄉民拖欠賦稅,並因此發生人命案。一般的縣令在催交賦稅時,總是指揮大批衙役下鄉督促,用武力相脅迫,稍有怠慢,要麼罰糧罰款,要麼實行體罰,往往搞得官民對立,怨聲載道,稍有不慎,還會激成民變。

    陸隴其卻能十分平穩地處理這件事。他在當嘉定縣令時,每當將要繳糧納賦的時候,他通常事先把鄉親父老召集起來,不是下達繳納賦稅的命令,而是對大家講一番按時納賦的道理。他說:「向大家徵繳錢糧,全是朝廷的國課,不是縣官的私蓄。如果大家能急朝廷之所急,按時上繳錢糧,不僅自己心安理得,不用擔心,而且給官員減去了很多麻煩,這樣,官員就有更多的工夫為民辦事。我與大家沒有任何私怨,不想為收錢糧而責罰任何人。更何況你們一旦受到杖責,不僅要花許多錢,還要落個欠糧受責的名聲。倒不如及早繳齊糧款,我們大家都相安無事。」鄉民聽了這一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因此去除了心理障礙,樂於接受。所以他在任時,幾乎沒有發生過欠糧受責的事。

    對於囚禁在監獄中的犯人,他也並不是簡單地依法辦事,而是好言相勸,進行開導。他曾經寫過一篇《勸盜文》,派人給犯人們反覆宣講。文章的大意是:「人的本性原本都是善的,你們這些犯了罪的人也都一樣,沒有人例外。只是由於陰差陽錯,一念之差,才導致了不安分守己,作出犯法的事來,關在這裡接受懲罰。所以發生這樣的情況,都是由於人心中的雜念蒙蔽了善性造成的。然而人心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們能夠反思往日的不是,真心悔過,去掉心中的雜念,就能重新做好人,依舊可以成家立業。」讀到這裡,在場的犯人們都感動地哭了起來。因此,教化的效果很好,罪犯也逐漸地減少了。

    陸隴其不僅善於言傳,還善於身教。陸隴其在擔任靈壽縣知縣的時候,更注意對鄉民進行言傳身教,效果很好。

    有一天,一位老婦人來到縣衙控告她自己的兒子,指控兒子忤逆家長。父母告兒子的事在當時並不多,陸隴其對這件事十分慎重。他先派人把老婦人的兒子找來,經過盤問調查得知,這位少年不到二十歲,自幼喪父,依靠母親把他拉扯大,但因管教不嚴,經常和鄉里的一些地痞無賴在一起鬼混,沾染了不務正業的壞毛病,在家不僅不照顧多病的母親,反而經常幹一些不孝順的事。老婦人沒有辦法,才告到縣衙,請陸知縣為自己做主。

    陸隴其弄清情況後,知道這種情況僅靠懲罰不僅沒有用,還可能使這個家庭更不和睦。於是,他對老婦人說:「我的衙署裡現在需要一位館僮,如果你同意的話,我想讓你的兒子暫時來這裡服役,等我找到合適的人選後,再把他替換下來。」老婦人雖不解其意,但覺得給自己的兒子找了一份差使,總是好事,當即同意了。陸隴其只給那位少年提出一個要求,就是要他當自己的隨從,一天到晚跟隨在自己的身邊,一時也不許離開片刻。

    陸隴其是有名的孝子,在家極守孝道。他的母親住在縣衙的後院,每天早晨,陸隴其起床後就來到母親寢室門外,恭敬地站著,等候母親起床。母親起床後,陸隴其立即進去問安,並端進熱水讓她洗漱。吃午飯時,陸隴其把老母扶到座中,自己側立一旁,服侍進餐。有時,他還裝作小孩子一樣做遊戲逗老人發笑。等母親吃完離座後,他才開始吃飯。有時儘管吃的是母親剩下的飯菜,他也從不計較。晚飯時,陸隴其對母親也是這樣。

    辦完公事回到家中,陸隴其總是先到母親的房中,侍候母親。有時,陸隴其講一些古代的故事,也談一些民間的逸事趣聞,使老人家聽得津津有味,眉開眼笑。如果遇到老母得病,陸隴其更是心急如焚,十分忙碌,又是請醫,又是熬藥,還徹夜不眠地守在母親身邊。俗話說:「床前百日無孝子。」但陸隴其始終如一,一直不懈怠。

    陸隴其就是這樣忙著辦公事、孝敬老母,一有空閒還要讀一讀書,似乎忘記了自己身邊還有一位不知孝敬老人的少年犯人。陸隴其除了每天督促他跟隨在自己左右,指示他幫助自己幹點什麼外,什麼話也沒有對他講過。幾個月就這樣過去了,終於有一天,那位少年突然跪在陸隴其的面前,請求放他回家。陸隴其故意說:「你母親告你忤逆不孝,這件案子還沒有審理,你怎能回家呢?」這時,那位少年已經覺悟,淚流滿面地跪在地上,泣不成聲地說:「以前小人糊塗透頂,都是小人的過錯。是我不懂禮儀孝道,得罪了母親。自從跟隨大人以後,我完全明白了盡孝的道理。請大人讓我回家,好好孝敬母親,也好彌補從前的過失。」陸隴其本來就是這個意思,聽了這些話,十分高興,又給他講了一番道理,說了些勉勵的話,讓他回家了。後來,那位少年果然「良心發現」,不僅痛改前非,還努力上進,取得了功名,成為遠近聞名的孝子。

    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陸隴其逝世。第二年冬,朝廷需要委派兩名文臣管理直隸、江南兩處書院。朝廷中的大臣都主張從翰林院中物色人選。康熙不同意,發出特旨說:直隸派李光地去管理,江南派陸隴其去管理。大學士王熙急忙奏報說:「陸隴其已於去年病故了。」康熙十分惋惜地說:「為什麼不早啟奏?」王熙回答說:「按照啟奏的條例,在籍身亡的七品官員,不在向朝廷奏報之列。」康熙沉默了許久,十分感歎地說:「陸隴其是本朝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評議】

    孟子認為人人皆可為堯舜,到了明代的大哲學家王陽明那裡,就更認為滿街都是聖人了。他們這樣說,並不是隨便胡言亂語,而是建立在深刻的哲學思想和理論上的。孟子和王陽明都認為,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是與生俱來的,而這就是人向上的永恆動力。當時,王陽明大講「致良知」,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用這一套學說來治理社會,有時的確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事實上,這種學說必須靠學者兼治才來實行,如果讓下筆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的書生來執行,恐怕其結果就不是滿街都是聖人,而是滿街都是盜賊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