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進退定律 第62章 政治是一種大智慧·古人的「攻心戰」
    【引言】

    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主審官和嫌疑犯的關係,實際上就是戰場上的敵對雙方的關係,所不同的是,戰場上主要使用的是武力,而法庭上主要是一場心理戰和智謀戰。當然,有些法官嚴刑逼供,已不在此處討論的範圍之內。

    【事典】

    《聊齋誌異》中有一個判案的故事,說是有一樁案子判不清,判案人就把所有的嫌疑犯都集中起來,在一個漆黑的夜裡,他把那些嫌疑犯弄到一個小廟裡,對他們說,你們都背靠牆站著,鬼神將在犯人的背上劃上符號。過了一會,就命點上燈來查看犯人,果然有一個人的背上有黑色的手印。經過審問,那人就是罪犯。其實,根本不是什麼鬼神作判,而是判官掌握了犯人的心理,知道他害怕鬼神在他的背上劃上符號,就會忍不住地去塗抹,想消除掉那個符號,結果是自己把牆上的灰塗到自己的背上去了。

    在現實當中,這樣掌握犯人心理的例子是不少的,例如,前秦的苻融就是其中的典型。他是前秦皇帝苻堅之弟,聰慧超群而又體力雄健,可謂文武雙全。他尤其善於斷獄,因此被苻堅委以司隸校尉的重任,破過不少疑案。

    宋朝的陳襄任浦城縣令期間,有人丟了東西,負責捕盜的人捉了幾個小偷,但他們都不承認偷盜,而且還相互通氣,抱成一團,官府一時難以破案。

    陳襄就設法要瓦解他們,說:「某座廟裡的大鐘能辨認小偷。只要是犯了案的人摸它,就有聲,否則就沒聲。」然後他派差吏先帶小偷們上路,他自己則率領同僚們立即趕到大鐘所在的寺廟,祭祀一番,並暗地在大鐘上塗了墨,再用布簾把鍾四周遮住。小偷們到達之後,就命令他們輪流去摸鐘,一會兒,叫他們把手伸出來看,只有一個的手上沒染上墨。經過審問,查明他就是那個偷了東西的人。

    在摸鍾時,他怕鍾真的會發出聲來,所以不敢碰鐘,這反而暴露了他的罪行。

    胡汲仲在寧海做官時,有一群老太太聚在一座小佛廟裡唸經,其中一人發覺自己的一件衣服沒了。正在這時,胡汲仲恰巧來到這裡,那老太太就上前向他訴說了丟衣的事。胡汲仲當場找了一些麥粒放在老太太們的手心上,讓她們雙手合掌,仍然繞看佛像唸經,胡汲仲則在旁邊閉目端坐。他說:「我請神佛監督你們,偷衣服人繞行幾圈之後,她手掌裡的麥粒就該發芽了。」

    不一會兒,胡汲仲就觀察到,其中一個老太太幾次打開手,偷看麥粒。他於是下令把她綁起來,經過審問,這人果然就是偷衣服的。

    誘讞也是一種比較高妙的斷案藝術。

    包拯在民間被傳成了青天大老爺,雖然有些理想化的色彩,但他辦案也確實有些過人的地方。這裡僅舉一例。

    他被任命為天長縣知縣不久,便遇到了一樁蹊蹺而棘手的案子。一天,有人到縣衙告狀,說是他家耕牛的舌頭被人割掉了,請包大人查明盜賊,予以嚴懲。按宋朝的法律,私自屠宰耕牛是違法的,可是牛沒有舌頭,也活不長,實際上也等於殺了人家的耕牛。但要查獲這個偷割牛舌頭的盜賊,卻沒有什麼線索。

    包拯沉思了一會,便對來告狀的人說:「你先回家去,把牛殺了,然後把牛肉拿到集市上賣了。」那個人不敢私自殺牛,包拯就給了他一個文書,允許他殺掉那頭牛,並告訴他不要聲張。告狀人回家之後,便按包拯的吩咐做了。

    不久,便有人跑到縣衙來,說是要揭發有人私自屠宰耕牛。包拯一聽,便命人將前來揭發的人帶上堂來。經過查問,包拯知道這人要揭發的,正是因牛舌頭被割而前來告狀的那個人,於是包拯厲聲喝問來人:「你為什麼把人家的牛割掉舌頭,現在又跑來揭發人家私自屠宰耕牛呢?」

    那人心中非常震驚,轉念一想,也明白了這是個圈套,知道自己的計謀已經敗露,便承認了先偷割牛舌頭、再等他的鄰居私自屠宰耕牛後再來告狀、借此來陷害鄰居的打算。

    唐朝時的裴子雲,為人機智,曾任衛州新鄉縣令,斷案常有奇策,有些案例至今令人稱道。

    新鄉縣有個人叫王敬,被朝廷征徭役戍邊。王敬臨行前,將所養六頭母牛寄養在舅舅李進家中,對他說:「煩您給予照養,徭役期滿我還回來。」

    王敬走了五年,他的六頭母牛已經生出三十頭小牛犢。王敬還鄉以後,便找李進要牛。這時有兩頭老牛已經死亡,李進說:「我只能給你四頭老牛了。這些小牛不是你的牛所生,不能給你。」

    王敬感到很氣憤,他想,舅舅養牛五年,的確辛苦。但他家一頭牛也沒有,這些牛犢就是自己牛所生,如今卻全被舅舅佔有了,便向縣衙告狀。裴子雲仔細地聽了案情經過,便說:「這好辦,不過得委屈你一下。」

    裴子雲便把王敬送進獄中關起來,然後對衙役們發出命令,捉拿盜牛賊李進!李進正在家中,突然被衙役帶進縣衙,不知自己犯了什麼罪。裴子雲對李進喝道:「大膽盜牛賊,你可知罪?」李進連聲喊冤,說:「我是個本分之人,從來沒有偷過別人東西。」裴子雲說:「你還敢抵賴,你的同夥早已把你供出了。他說,他偷了別人三十頭牛犢,就窩藏在你家。」說完,就吩咐道:「來人,帶上盜牛之人與之對質。」

    衙役們押來了一個人,這個人身穿囚服,手戴刑具,頭被布衫包裹著,看不見面目。李進見狀,撲通一聲跪倒,說:「大人千萬不要聽信這個賊人的誣告。我有三十頭牛犢不假,但不是這個賊人給我的,那是我外甥王敬的牛生的,您如果不信,請把我外甥王敬叫來作證!」

    裴子雲聽了哈哈大笑,他叫人把盜牛賊頭上的布衫取掉,對李進說:「這是不是你外甥?」李進抬頭一看,這個「盜牛賊」正是外甥王敬。只得認罪,答應把牛如數退還。

    裴子雲說:「你的外甥也並不想將牛全數索回,你養牛也很辛苦,只是你不可太貪。這樣,牛你可以留下幾頭,其餘的還給王敬。」

    於是,雙方皆敬服。

    明朝的王陽明不僅是一個大哲學家,還是一員著名的儒將,在判案時也顯示出了他傑出的才能。當時,有個強盜頭子王和尚被官府捉拿歸案,他供出了同夥多應亨、多邦宰。這兩人勇悍異常,但被捕後很快就承認了自己的罪行。

    忽然,有一天,多應亨的母親通過兵道,轉下來一件請求為自己的兒子辯白開脫的文書,文中說明王和尚可以為證人。王陽明心想,這必定是王和尚接受了多應亨家暗中賄賂的錢財,才答應為他辯解,開脫罪名。

    為了揭開這個謎,王陽明在後堂設了桌案,叫一個門客事先秘密地藏在桌幃裡面。佈置停當後,王陽明就傳喚三個強盜來到桌案前,開始複審案子。按事先的安排,審訊中途,衙門裡的一個差役前來報告,說迎賓館有客,王陽明即起身離開後堂。不多時,他再回到室內。這時,門客就從桌子下面鑽出來說:「剛才我聽見王和尚對兩個人說:『你們要暫且忍受點刑罰,我慢慢地為你們開脫吧!』」三個強盜一見陰謀敗露,嚇得急忙伏地叩頭,連稱該死。

    王世貞是明朝著名的文學家,在判案上也顯示出非同一般的智慧。有一次,王世貞手下的軍官捉到了七個強盜,但其中一個又逃走了。當審問逃走的人是誰時,強盜頭子亂供了一個姓名。恰巧,有人叫這個名字,不一會,手下士兵就把叫這個名字的人抓來了,這人卻直呼冤枉。為了辨別此人是不是真的強盜,王世貞就讓人把強盜頭子押在堂下不遠處站著,而讓那被抓來的人跪在台階上。這個人穿的鞋是絲織的鞋面,強盜頭子曾多次從後面偷看他的腳。這時,王世貞暗地叫過一個差役,讓他把被抓來的人蒙上頭,押下去,然後由這差役模仿那個被抓的人的模樣,並換上了那人的絲面鞋子,再押進堂來。強盜頭子不知道已經換了一個人,所以當問他這人是否是那個逃走的同夥時,他就指認了這個穿絲面鞋子的人。王世貞聽後大笑說:「你這是把我的差役當成了強盜!」說罷,立即下令放了那個被抓來的無辜者。

    【評議】

    當然,這些都是成功「攻心戰」的例子,是邪不壓正的例子,而古代的實際情況是冤案很多,畢竟像王陽明、王世貞這樣的官員很少,而昏官、庸官居多。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