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進退定律 第60章 政治是一種大智慧·龍蛇之蟄,以求存也
    【引言】

    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俗語說:「人在人眼下,不得不低頭」,意思都是說人在權勢、機會不如別人的時候,不能不低頭退讓,所謂「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求存也」,正是這個意思。

    【事典】

    明成祖朱棣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他所以能夠登上皇位,也是由於他十分善於韜光養晦。他本為燕王,靠裝瘋這一招贏得了時間,最終發動了叛亂,打敗了建文帝,登上了皇位,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君主。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有許多兒子,其中朱棣為人陰鷙老辣,很像朱元璋。在太子朱標病死以後,朱元璋曾想立朱棣為太子,但許多大臣表示反對,理由有二:一是如立朱棣為太子,對朱棣的兄弟則無法交待;二是不合正統習慣。朱元璋無奈,只得立朱標的次子(長子已病死)為皇太孫。朱元璋死後,皇太孫即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年齡既小,又生性仁慈懦弱,他的叔叔們各霸一方,並不把他看在眼裡。

    原來,朱元璋把自己的子侄分到各處,稱作親王,目的是為了監視各地帶兵將軍的動靜,以防他們叛亂,後來就分封各地,成為藩王。這樣,許多藩王就擁有重兵,如寧王擁有八萬精兵,燕王朱棣的軍隊就更為強悍。這樣一來,建文帝的皇權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在一些大臣的鼓動之下,建文帝開始削藩。

    在削藩的過程中,殺了許多親王,其中當然也有冤殺者,燕王朱棣聽了,十分著急。好在燕王朱棣封在燕地,離當時的都城金陵很遠,又兼地廣兵多,一時尚可無虞。僧人道衍是朱棣的謀士,他對朱棣說:「我一見殿下,便知當為天子。」相士袁珙也對朱棣說:「殿下已年近四十了,一過四十,長鬚過臍,必為天子,如有不准,願剜雙目。」在這些人的慫恿下,朱棣便積極操練兵馬。

    道衍唯恐練兵走漏消息,就在殿中挖了一個地道,通往後苑,修築地下室,圍繞重牆,在內督造兵器。又在牆外的室中養了無數的鵝鴨,日夕鳴叫,聲浪如潮,以不使外人聽到裡面的聲音。但消息還是走漏出去了,不久就傳到朝廷,大臣齊泰、黃子澄兩人十分重視此事,黃子澄主張立即討燕,齊泰以為應先密佈兵馬,剪除黨羽,然後再興兵討之。建文帝聽從了齊泰的建議,便命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命都指揮謝貴、張信掌北平都司事,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開平,再命其他各路兵馬守山海關、保衛金陵。部署已定,建文帝便又分封諸王。

    朱棣知道建文帝已對他十分懷疑,為了打消他的疑忌,便派自己的三個兒子高熾、高煦、和高燧前往金陵,祭奠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正在疑惑不定,忽報三人前來,就立即召見。言談之下,建文帝覺得除朱高煦有驕矜之色外,其他兩人執禮甚恭,便稍稍安心。等祭奠完了朱元璋,建文帝便想把這三人留下,作為人質。正在遲疑不決之際,朱棣早已料到這一著,飛馬來報,說朱棣病危,要三子速歸。建文帝無奈,只得放三人歸去。

    魏國公徐輝祖聽說了,連忙來見,要建文帝留下朱高煦。原來,徐輝祖是徐達之子,是朱棣三子的親舅舅。他對建文帝說:「臣的三個外甥之中,唯有高煦最為勇悍無賴,不但不忠,還將叛父,他日必為後患,不如留在京中,以免日後胡行。」建文帝仍遲疑不決,再問別的人,別人都替朱高煦擔保,於是,建文帝決定放行。朱高煦深恐建文帝后悔,臨行時偷了徐輝祖的一匹名馬,加鞭而去。一路上殺了許多驛丞官吏,返見朱棣。朱棣見高煦歸來,十分高興,對他們說:「我們父子四人今又重逢,真是天助我也!」

    過了幾天,建文帝的朝旨到來,對朱高煦沿路殺人痛加斥責,責令朱棣拿問,朱棣當然置之不理。又過了幾天,朱棣的得力校尉於諒、周鐸兩人被建文帝派來監視朱棣的北平都司事謝貴等人設計騙去,送往京師處斬了。兩人被斬以後,建文帝又發朝旨,嚴厲責備朱棣,說朱棣私練兵馬,圖謀不軌。朱棣見事已緊迫,起事的準備又未就緒,就想出了一條緩兵之計:裝瘋。

    朱棣披散著頭髮,在街道上奔跑發狂,大喊大叫,不知所云。有時在街頭上奪取別人的食物,狼吞虎嚥,有時又昏沉沉地躺在街邊的溝渠之中,數日不起。謝貴等人聽說朱棣病了,就前往探視。當時正值盛夏時節,烈日炎炎,酷熱難耐,但見燕王府內擺著一座火爐,烈火熊熊,朱棣坐在旁邊,身穿羊羔皮襖,還凍得瑟瑟發抖,連聲呼冷。兩人與他交談時,朱棣更是滿口胡言,讓人不知所以。謝貴等人二人見狀,相互對視了一下,就告辭了。

    謝貴把這些情況暗暗地報告給了朝廷,建文帝有些相信,便不再成天琢磨著該怎樣對付燕國了。但朱棣的長史葛誠與張、謝二人關係極好,告訴他們燕王是詐瘋,要小心在意,謝貴二人還不大相信。過了許久,燕王派一個叫鄧庸的百戶到朝廷去匯報一些事情,大臣齊泰便把他抓了起來,嚴加拷問,鄧庸熬不住酷刑,就把朱棣謀反的事從頭至尾說了一遍。建文帝知道後大驚,便立即發符遣使,去逮捕燕王的官吏,並密令謝貴等人設法圖燕,再命原為朱棣親信的北平都指揮張信設法逮捕朱棣。

    張信猶豫不決,回家告訴母親,母親說:「萬萬不可,我聽說燕王應當據有天下,王者不死,難道是你一人所能逮捕的嗎?」張信便不再想法逮捕朱棣,可朝廷的密旨又到了,催他行事,張信舉棋不定,就來見朱棣,想看個究竟。但朱棣托病不見,三請三辭。張信無奈,就便服前往,說有密事求見,朱棣才召見了他。進了燕王府,但見朱棣躺在床上,他就拜倒在床下。朱棣以手指口,荷荷而言,不知所云。張信便說:「殿下不必如此,有事盡可以告訴我。」朱棣問道:「你說什麼?」張信說:「臣有心歸服殿下,殿下卻瞞著我,令臣不解。我實話告訴你,朝廷密旨讓我逮你入京,如果你確實有病,我就把你逮送入京,皇上也不會把你怎麼樣;如果你是無病裝病,還要早做打算。」

    朱棣聽了此話,猛然起床下拜道:「恩張恩張!生我一家,全仗足下。」張信見朱棣果然是裝病,大喜過望,便密與商議。朱棣又召來道衍、袁珙等人,一同謀劃,覺得事不宜遲,可以起事了。這時,天忽然刮起了大風,下起了暴雨,殿簷上的一片瓦被吹落下來,朱棣顯得很不高興。道衍進言說:「這是上天示瑞,殿下為何不高興呢?」朱棣謾罵道:「禿奴純係胡說,疾風暴雨,還說是祥瑞嗎?」道衍笑道:「飛龍在天,哪得不有風雨?簷瓦交墮,就是將易黃屋的預兆,為什麼說不祥呢?」朱棣聽了,轉怒為喜。於是,朱棣設計殺死了張昺、謝貴兩人,衝散了指揮使彭二的軍馬,安定了北平城,改用洪武三十二年的年號,部署官吏,建製法令,公然造反了。經過三年的反覆苦戰,朱棣終於打敗了建文帝,登上皇位,並遷都北平,成為中國歷史上較有作為的皇帝。

    隋朝的時候,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國公李淵(即唐太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悉心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很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他,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有點猜疑之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遲早為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隱忍等待。於是,他故意廣納賄賂,敗壞自己的名聲,故意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後來,李淵終於反叛,滅掉了隋朝。 

    五代時期,蜀後主孟昶並不是一個值得稱讚的皇帝,但他之善於韜光養晦的做法卻並非一無可取。他於清泰元年(公元934年)繼位,在危機四伏的混亂年代裡做了三十多年的「偏霸之主」,也是十分不容易的事。他在位期間,確實有奢華荒淫的一面,但也不是一無是處,否則,他連數十年的帝王也是做不成的。他有時精明幹練,還很有智有謀,有些善政還是頗值得稱道的。

    孟昶即位時才十六歲,將相大臣都是孟知祥的老部下,自恃資歷深厚,並不把這個年幼的皇帝放在眼裡。這批勳臣舊人驕恣不法,為所欲為,公然超逾國家制定的法度,建造豪華第宅,規模巨大,靡費錢財,引起了人們的不滿。有的甚至奪人良田,挖人墳墓。其中尤以李仁罕、李肇、張業、趙廷隱最為驕縱。孟昶剛即帝位,大將李仁罕便提出要主管六軍的要求。他不但派人到樞密院提出明確的要求,還到學士院讓人照他的要求起草命令。這不僅是目無幼主,實際等於犯上作亂。這一咄咄逼人的舉動深深地刺激了孟昶,他知道這樣下去意味著自己的王位將會被人所篡奪。他當然不願意就此接受別人的隨意擺佈,但他怕聲張出去會引起叛亂,如果是那樣的話,自己就無法控制局面了。於是,他先隱忍不發,表面上接受了他的條件,任命李仁罕為中書令,判六軍事。然後,等李仁罕進宮朝見時,孟昶命令武士將他捉住,當場殺死。

    過去,昭武節度使兼侍中李肇到成都來朝見新君,他假稱腳上有病,拄著枴杖上朝,見了孟昶,不肯跪拜。李仁罕一死,他這才知道新君的厲害,嚇得魂不附體,頓時丟掉枴杖跪了下去。孟昶以其過去對自己十分倨慢,就勒令他退休,徒居邛州(今四川省邛崍縣)。

    張業是李仁罕的外甥。李仁罕被殺時,他正執掌禁軍,禁軍的軍隊雖然不多,但直接掌管著皇帝宮廷的保衛,如果他造反,那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孟昶怕他反叛,當時不敢動手處置他,遂千方百計加以籠絡。甚至用他做宰相,又兼判度支(財政)。張業在家裡私設監獄,關押欠債的人。他制定了一種「盜稅法」,規定稅官吞沒賦稅的,照吞沒的數目十倍罰款。稅官受了罰,無處弄錢,自然如數從百姓身上勒索。這種酷苛的稅法使得百姓難以承受,怨聲載道。孟昶聞知,廢除了十倍罰款的辦法。到了廣政十一年(公元948年),孟昶覺得自己已經積聚了一定的勢力,認為時機已到,遂與禁軍將領安思謙密謀,用誅滅李仁罕的老辦法,把張業在都堂上捉住殺死。衛聖都指揮使兼中書令趙廷隱見事不妙,自請退休。至此,故將舊臣基本上被除盡了,孟昶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國政。

    孟昶在朝堂上設了匭(小箱子,相當於今天的檢舉箱),鼓勵臣下投書進諫。孟昶喜歡騎馬,又多採納方士的房中之術,多采良家子以充後宮,這樣以來,使得他的威望有所下降。樞密副使韓保貞直言進諫,孟昶大悟,當時便命令放還了許多宮女,還賞賜給韓保貞金數斤。有人上書論事,孟昶認為說得不對,左右近侍請求把上書的人喊來詰責。孟昶說:「我看到唐太宗剛即位時,獄吏孫伏伽上書言事,雖忤上意,卻都受到嘉許,為什麼你們卻勸我拒諫呢?」這說明他還是有些清醒的頭腦的。

    孟昶在親政之初,還是頗知節儉的,表示要吸取前蜀王衍因驕奢淫佚亡國的教訓,孟昶曾親筆撰寫了《官箴》,頒行各郡縣。其辭曰:「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長,撫養惠綏。政存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規;寬猛得所,風俗可移。無令侵削,無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是資。朕之爵賞,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人父母,罔不仁慈。勉爾為戒,體朕深思。」他的這篇《官箴》對帝王還是有些影響的,宋太宗雖然滅了後蜀,但他並沒有對別人的東西一概排斥,就曾取其中「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等八句,親書頒賜州縣,立於廳事之南,稱《戒石銘》。

    【評議】

    如果好好地翻一翻歷史,也許就會吃驚地發現,歷史上的許多帝王和有作為的人物都是非常善於韜光養晦的。他們十分懂得審時度勢,十分講究策略,甚至可以說,不懂得韜晦術的帝王和大臣很難在封建官場左右逢源,甚至是難保性命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