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據說,貪婪是人的本性。考之史實,確是如此。無論在哪個時代,總是「貪官如韭,割而復發」。但像和珅這樣的貪官,倒也並不多見。更為耐人尋味的是,和珅如此貪之有道,卻被嘉慶皇帝輕而易舉地除掉,倒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奇事。
【事典】
和珅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貪污犯。與一般貪污犯不同的是,他不僅受到皇帝的信任,掌握著財權,還掌握著相當的軍權和人事權。由於其多年的經營,已經形成了一個很大的關係網。處理這樣的人,必須慎重,而且必須具有高妙的手腕。稍有不慎,就會引來不測。
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元旦,太和殿舉行了授受大典,清高宗親將皇帝寶璽授予其子顆琰。顆琰正式即位為帝,是為仁宗,尊高宗為太上皇帝。但高宗歸政以後,仍以太上皇名義訓政,處理朝廷大事,仍是實際的當權者,且其經常御殿受百官朝賀或賜宴,仁宗完全處於陪侍地位。後來高宗崩,仁宗親政,僅僅在四天之後,他便下令將專權達二十餘年的軍機大臣和珅逮捕入獄,在不動聲色中將其除掉。
和珅,姓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先是當校尉,後因聰明敏捷,儀表俊偉,記憶力強,辦事精明幹練,深受清高宗乾隆帝的青睞。因此,他的官位越做越大,朝廷上的兼職越來越多。從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至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的二十四年間,歷任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兵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京師步軍統領、軍機大臣等職。他還因長子豐紳殷德娶了高宗第十女和孝固倫公主,而成為皇親國戚。這樣,和珅在乾隆一朝,可以說是位極人臣,權傾朝野。
然而,和珅不是一個正直的官吏,他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獨斷專行,行事飛揚跋扈。他曾行文各省,要求凡有奏折,先將副本呈交軍機處,由其過目批示後然後再奏聞皇上。他還遍置私黨,對於不附於自己的人,就在乾隆帝面前進讒言,加以陷害。
和珅是清代中葉貪黷之風的總根子。當時,朝廷內外文臣武將侵虧公款,聚斂行賄,蔚為風氣,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兩銀之多,追根溯源,都以和珅為後台。仁宗嘉慶初年,在鎮壓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的過程中,各路將帥虛報戰功,冒領糧餉,也是以和珅為後台的。和珅自己當然更是竭力聚斂,當政二十餘年,搜刮的財富總價值可達億兩白銀。
和珅處處老謀深算,仁宗當皇子時,被高宗選為儲君,和珅事先密知此事,在定儲位詔書發佈的前一天,送給仁宗一柄如意,其意暗示他的繼位完全是自己擁戴的結果。和珅想以此邀功,繼續在下一個皇帝那裡得到寵信。這種做法使仁宗極為惱火。
在高宗以太上皇的身份訓政的時候,和珅實際上成為決定乾隆意旨的人,專擅更甚,滿朝文臣武將側目而視,甚至連皇帝都不得不畏懼幾分。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春天,仁宗發佈上諭,決定在冬季舉行大閱典禮。然而,和珅代高宗下了一個相反的諭旨,說:「現在川東的教匪雖將剿除,但健銳營、火器營官兵尚未撤回,本年不宜大閱。」這樣一來就給人們造成了一個印象:皇帝決定的事,太上皇可以輕意否決,而太上皇所作的決定,皇帝不能改變。誰都知道,太上皇的決定多半是和珅慫恿的結果。
還有,一次宴席上,和珅奏請高宗減掉太僕的馬匹,這實際上會影響到皇帝的乘騎,因此仁宗很不高興,自言自語地說:「從此不能再乘馬矣。」
仁宗有事要奏報太上皇,也須由和珅代轉,這樣兩人之間就沒有什麼秘密可言。但是,仁宗是一個很有心計的人,儘管他對和珅的行為十分不滿,但表面上卻不動聲色,任和珅所為而從不加干涉,甚至總是故意顯示出對和珅十分尊重的樣子。如果碰到和珅以政令奏請皇旨,總是說:「惟皇爺處分,朕何敢與焉。」所以,當時人均稱讚仁宗說:「自即位以來,知和珅之必欲謀害,凡於政令,惟爾是聽,以示親信之意,俾不生疑懼,此智也。」
仁宗這樣做,一方面麻痺了和珅,又瞞過了太上皇高宗,博得了仁、孝兩全的美名。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初三,清高宗乾隆帝病逝,仁宗親政。初四日,他命令和珅與戶部尚書福長安晝夜守值殯殿,不得擅自出入,這樣一來,就限制了和珅的自由,也就等於剝奪了和珅的軍機大臣、九門提督之職。接著,他又下了一道諭旨,暗示由於內外文武大臣通同為弊,在剿辦白蓮教起義的過程中喪師辱國,有的大臣視朝廷法律猶同兒戲,長此以往,國體何存?威信何在?且查歷年兵部,國家坐耗巨餉,非養兵也,乃為權臣謀耳,希望各部院大臣要著實下力查辦。此旨一下,給事中王念孫等人心領神會,明白皇帝要懲治和珅,立即紛紛上疏彈劾和珅。於是,清仁宗下令將和珅革職,逮捕入獄,並宣佈他的二十大罪狀。
逮捕和珅,從他的家裡搜出了大量錢財珠寶,其數量之大,實在令人瞠目結舌,是當時清廷數年財政收入的總和。
由於和珅罪行重大,仁宗起初要將其凌遲處死,但由於皇妹和孝公主再三涕泣求情,加之大臣董誥、劉墉等人的勸阻,最後決定賜令獄中自盡,並將沒收的和珅家產賜給宗室,故而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和珅被處決後,其黨羽和一些親近的官員皆惴惴不安,害怕受到連累。有的朝廷大臣也上疏主張追究餘黨。為了安定人心,仁宗發佈上諭說,和珅專擅蒙蔽,罪在和珅一人,其餘一時失足者,只要痛改前非,既往不咎。此諭一下,人心大定。
【評議】
在中國歷史上,剷除和珅雖然沒有經過什麼驚心動魄的大的鬥爭,但其間也存在著相當的風險。當時,全國各地烽煙遍起,由於和珅的長期經營,其黨羽遍佈朝野,如果處理不妥,就會出現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局面。一旦如此,朝廷將會幾面樹敵,雖不至於有多大的危險,起碼也要多費手腳。而仁宗計劃若定,在不動聲色中舉重若輕地除掉了和珅,實屬不易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