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進退定律 第40章 大才與小才·儒將
    【引言】

    在具體的治國治民的策略上,儒家首先講究的是使人服心。下面引述幾段先賢的話,有助於說明這個問題。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丑上》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離婁上》)

    使人服心的具體方法是很多的,儒家在運作這種智謀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著很完備的理論系統和實踐經驗,在這裡無法一一盡述,但總地說來,官吏要設身處地地為百姓的利益著想,為大局著想,為道義著想,在必要的時候,甚至要捨己為人,直至犧牲個人的生命。

    【事典】

    在明朝的時候,田州岑猛曾經反叛,被朝廷派大軍鎮壓,岑猛也被殺死。但由於處理不當,不久叛軍又死灰復燃,岑猛餘黨盧蘇、王受等人重新糾集人馬,打著岑猛的旗號,旋風般席捲了整個田州。當時人心恐慌,便傳言「岑猛並未死」,使局勢更加複雜和危急。田州的總督雖屢次派兵圍剿,但總是不能根除,甚至有越來越壞的趨勢。御史石金趁機給朝廷奏本,誣告說:「田州的總督輕信少謀,安撫無術,應當換人前去處理這件事。」明世宗便免去了田州總督的職務,讓王守仁代替他,任兩廣總督兼巡撫,即刻廣西討伐叛賊。

    王守仁是位十分有名的學者,在整個中國文化史上也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不僅在哲學上有極其重要的建樹,還很有政治頭腦。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夏,他至廣西,把平叛之事全部接手過來。他見叛亂的勢頭絲毫不減,並相繼波及到思恩等地,如果不能及時遏止住這股叛亂風,就會影響廣西全境的安定,甚至還會釀成當地土著人的大暴動,但在如何平息叛亂的問題上卻有些猶豫不決。多年來的事實已經證明單純使用武力鎮壓不是一條成功的路子,而且這樣連年征討也並非長治久安之計。他想起當年諸葛亮平定南蠻時,用計收服收伏孟獲,終於使其心悅誠服的先例,決心要傚法其謀,改進剿為安撫。於是,他修書一封,派遣使者送到田州,招撫盧、王二人。

    對王守仁的大名,盧蘇、王受早就如雷貫耳,此次聞聽朝廷派他率大軍征討自己,更顯惶恐萬分,正在思謀如何逃進深山、以避鋒芒時,卻見王守仁派人送來招撫他們的書信,這是他們所意想不到的。盧蘇與王受商議說:「他信中言辭懇切,並沒有太加罪於我,只說前去謝罪,便可寬恕我二人的謀反,多年來和朝廷作對,犯下了不可饒恕罪行,他們能夠赦免我們嗎?不知其中是否有詐?」王受也拿不定主意,但他說:「王守仁倒是講信義之人,口碑不錯,想來應該是可以信任的,不過,這終歸是你我性命攸關之事,不能只憑一紙片言,就盲目輕信,還是看看再說吧!」這時,有人趁機造謠說王守仁已調集數萬兵馬,準備一舉殲滅田州的叛軍,招撫只是緩兵之計,誑他二人前去受死而已。盧蘇、王受見說得有理,更添幾分疑懼,便不敢前去。

    是年的十二月,王守仁抵達潯州,正趕上巡按御史石金也受命到達此地,就與他商議招撫盧、王之事。石金起先不同意,但王守仁反覆陳說,經過深思熟慮,他也覺得這確實是一條長治之策,就答應下來了。於是,王守仁遣散了各路兵馬,只保留永順、保靖的數千名士兵,讓他們解甲休息,原地待命。他隨後又派遣使者去田州,繼續招撫盧、王二人。

    盧蘇、王受見王守仁二次前來招撫,並帶來由他與巡按御史簽發的赦書,心中很是感動,覺得不可能有什麼欺詐的嫌疑。又聽說王守仁將討伐他倆的大軍撤去,以表明不再動用武力的決心,便回復王守仁,要棄暗投明,接受招安。

    王守仁親赴南寧,準備與盧、王二人派來的使者談判。但使者轉達盧蘇、王受的意思,提出在受降時要帶兩萬兵馬前來自衛。因為他們認為守仁歷來善於用兵,而且富於智謀,如只身前往,恐遭他的算計,還是陳兵以防不測,所以提出了這個條件。王守仁猜到其中的緣由,十分大度地對使者說道:「這有何妨,回去轉告你家將軍,我王守仁決不做讓天下人恥笑的事!就依他們的意思吧。」

    受降那天,盧、王二人果然帶兵前來,但到了轅門卻止步不前,問其故,才得知:他們要求把軍門左右的衛兵,都必須換成他們所帶來的田州兵士,否則就不進去。王守仁當即令自己的守衛退去,換防給田州的兵士,然後轅門大開,他只帶幾位文官和隨從,親自出門迎候盧蘇等人。盧、王二人見王守仁毫無欺詐的意思,被他的誠意所打動,急忙下馬跪拜在地。王守仁讓二人起身,一起步入軍中。

    盧蘇與王受走進城中一看,才發現其中戎裝整齊的軍士隨處可見。王守仁把二人領進議事廳,先是好生撫慰一番,接著就擺出一副威嚴的面孔,厲聲對他們說:「你二人長期作亂,佔據田州,對抗朝廷兵馬,屢屢置朝命於不顧,本官幾番招撫,都膽敢不來見,罪不容恕!」二人伏地謝罪不止。王守仁說:「姑念你們尚有悔改之意,能前來服罪,饒你二人不死,但朝廷律法不可廢止,各杖打一百,以示朝廷的威嚴。」於是,他二人被拖了下去,受了杖刑。王守仁早已在暗地裡安排好了,打他們的是田州來的兵士,杖刑很輕,他們沒有受太大的苦痛,無非是做做樣子而已,這使得他們二人非常感激。

    行完刑後,王守仁又派人送去治金瘡的藥,並用酒肉款待他們,恩威分明。隔了兩日,便連同所帶的兵馬,一起送出城去,讓他們安然返回田州。不久,王守仁又親臨田州,安撫了曾反叛的眾將士,使田州的土著百姓心悅誠服。

    王守仁見叛民皆已服帖,又上疏朝廷,請求讓岑猛之子邦相為判官,盧蘇、王受為巡檢,共領田州。朝廷應允了他的請求。從此,田州便得到了安寧。

    不僅如此,王守仁還善於觀察形勢,分析世事,以利害教人。

    貴州土官安貴榮,歷來驕橫傲慢,因為曾隨同朝廷的大軍征討香爐山,被加為封貴州布政司參政。他覺得自己的官還太小,對此還怏快不樂。於是,安貴榮向皇帝上了奏章,請求朝廷削減龍場等驛站,用來獎償他的功勞。朝廷猶豫不決,將此事下發給貴州督府討論決定。

    當時,兵部主事王守仁,因為給朝廷提建議得罪了皇帝,被貶謫到龍場做驛丞,安貴榮敬佩他的道德學問和智謀軍功,對他十分尊敬。王守仁得知此事後,寫信給安貴榮,勸說他不要這樣做。信的大意如下:

    凡是朝廷的制度,都是由祖宗制定的,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後世沿襲遵守,不敢擅自更改。如果朝廷的制度可以隨便更改,國家就會亂了,何況是諸侯呢?你給朝廷上書要求官職和封賞,即使朝廷不怪罪你,但有關的部門也會將你繩之以法。即使你一時倖免,或者八九年,甚至二三十年之後,當事的人,還會依據有關的典章制度來非議你。如果真是那樣,今天的作為對你又有什麼益處呢?在你之前,自漢唐至今一千幾百年了,你們的土地和人民沒有任何改變。之所以能夠長期如此,是因為你們能世世代代遵守天子的禮法,不敢有所越軌。因此,天子也不可能無故加罪於忠良之臣子。

    不然的話,你的人民日漸富裕,朝廷全部收取回去,像中原一樣,以郡縣制的方法治理,哪個又敢說不可以呢?你列舉的向朝廷奏報功勞和要求陞官的那些理由有哪一樣是站得住腳的呢?剿除寇盜,安撫良民百姓,這本是地方官吏的職責。如今你屢次表功請賞,那麼,朝廷平時對你的恩寵以及給你的俸祿,又是讓你做什麼的呢?讓你做了參政,已經突破了過去設立官職的制度,對你特別恩寵了。如今你又得寸進尺,真可謂貪得無厭,這樣下去,必然使眾大臣無法容忍。宣慰使是邊疆地方行政長官,所以能夠有世襲統治的土地和人民,不加移動。而參政則是個流動的官職,東西南北,天子讓你到哪裡你就要就到哪裡。朝廷給你一道聖旨,委任你一個職位,或到福建,或到四川,如果不去,那麼朝廷誅殺你的命令就會馬上就到。如果你奉命上任,那麼,千百年傳下來的土地和人民就不再歸你所有了。由此看來,今日參政使這個位子,你應當唯恐辭之不快,怎麼能夠再要求加官晉爵呢?」安貴榮看後,驚出了一身大汗,趕緊撤回了請求,驛站終於沒有被削減。

    同樣是安撫邊民,三國時的諸葛恪採用的方法就不盡相同,他採取的是先逼後撫的方法,雖然有兵家的意味,倒也不失仁義之道。

    諸葛恪從小就有才名,通曉世事,善於機斷。吳王孫權想讓他做點事情,試試他的才幹,就任命他做軍中節度,專門掌管軍中錢糧、文書等,這些事十分繁瑣,也不能顯示諸葛恪的特長。諸葛亮聽說後,就寫信給東吳大將陸遜,說明了這種情況,陸遜將此情況告訴了孫權。孫權立即傳命,讓諸葛恪領兵。

    諸葛恪稟奏孫權說:「丹陽山高路險,百姓大多果敢勇猛,過去我們多次發兵,只徵得平原上的平民而已,其餘上中深遠之處那些強悍的百姓,並沒有征服。鑒於這種情況,我請求做丹陽太守,三年後可以獲得甲士四萬。」

    群臣聽後,覺得諸葛恪是不知天高地厚,他們議論紛紛,認為丹陽地勢險阻,方圓千里,重巒疊嶂,那裡的老百姓未曾進入過城邑,更未受過官吏的管轄,大都是些逃兵、野人或隱逸之士,他們一般不出山林,最後老死其中。還有些被追捕的要犯,一起逃竄到那裡,佔地為王,善於征戰,而且當地的風俗本來就崇尚氣節武力。他們登山赴險,如魚游深淵,猿猴上樹。一旦看到有機可乘,就下鄉搶劫騷擾。每次派兵征剿討伐,尋找他們的藏身之處,一交鋒,他們蜂擁而來,一打敗,又如鳥獸四散,從前朝以來,對他們就無法駕馭。然而諸葛恪仍堅持說他必定成功,恐怕是不實之詞。

    孫權沒有聽從別人的勸告,還是拜諸葛恪為丹陽太守。諸葛恪到了太守府,就下讓四方的城郭長吏各自保衛自己的疆界,明確各自守衛的職責和範圍。凡是已經教化的平民,都令他們屯居。又吩咐諸將派兵設立關卡,阻攔山民外出,只是修築藩籬,並不與山民交鋒。等到他們的谷子熟了,諸葛恪領兵去搶收,連種子也不給他們留下。山民們陳谷子已經吃完了,而新谷又沒有收成,一般平民又已按照諸葛恪的命令屯聚,無法從他們那裡搶掠到糧食。於是山民飢餓貧困,逐漸出山投降自首。

    諸葛恪下令說:「山民改惡從善,都應當安撫慰問,既往不咎,遷出外縣的,不得懷疑猜忌,不得拘留捉拿。」山民周遺過去是個惡人,現在迫不得已前來投降,但又在暗中圖謀叛亂,官吏胡伉就將他拘捕,送交諸葛恪。諸葛恪以胡伉違背命令的罪名將他斬首。山民們聽說胡伉被殺的消息,知道太守只是想讓他們出山而已,沒有欺詐的意思,於是扶老攜幼,一同出山。一年之後,諸葛恪就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丹陽由此大治。

    【評議】

    王守仁是儒學宗師,也是明代著名的將領,是真儒將。他平盜的方法是說來很簡單,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一股正氣。他的威名是靠他的正氣建立的,而他的正氣又是靠他的思想、道德、學問建立的。

    在王守仁看來,人人都有良知,因此人人都生來就是好人,即使壞人也可以改造為好人。總之,說一千,道一萬,自己沒有真正的水平,要想做出有水平的事來,要想當好「領導」,是絕對不可能的。儒、道、兵、法各家,只要學到其精微處,都能經世濟時,建功立業。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