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四百五十年前的日本十分貧窮,尤其是當時的財產和官位繼承製度,實行的長子繼承製,長子以下的男子幾乎一無所有,這樣,這些沒有財產和官位的貴族子弟便在社會上流浪,這些人後來被稱為日本浪人。由於中國的海岸線漫長,不易集中兵力佈防,日本浪人就糾集了許多人前來進犯,這些人驍勇善戰,時而陸地,時而海上,難於圍剿,因此形成了中國明代東南沿海二十多年的倭患。在這場抗倭的鬥爭中,湧現出了許多英雄將領,俞大猷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事典】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倭寇進犯浙東,一路上燒殺搶掠,連破寧波、紹興的防衛設施,轉而又進攻松陽,浙東的大半地區幾乎淪陷。當時明軍腐敗,再加上指揮不當,無法抵禦倭寇。朝廷委派俞大猷為寧(波)台(州)參將,前往浙江抗倭。
俞大猷到任後,先瞭解了當地的情況,繼而派出小股部隊偵察,發現倭寇作戰流動性大,沒有一定的據點,主要是依靠戰艦作掩護,在登陸劫掠一番後立即乘艦離開,不在一地久留,因而明軍無法集中力量進行打擊。再加上浙東一帶水路繁多,地勢十分複雜,就很難實施大兵團圍剿。因此,俞大猷決定一改過去尾隨敵艦追擊的做法,而是在水道上攔截敵艦,堵住進犯陸地的敵寇的歸路,將其趕下海去,然後在沿岸重兵佈防,圍而殲之。
當時有人擔心,說如斷倭寇的退路,就會深入陸地,到時倭患會更為嚴重。俞大猷認為,倭寇來犯,雖然猖獗,畢竟做賊心虛,不敢深入內地作戰。他們依仗的是戰艦,如果與艦隊失去了聯繫,就等於失去了根據地,就會變成喪家之犬,明軍可以圍而殲之。所以,首先要打敵人的艦隻,他們見斷了退路,一定會死命來救,就正好入了我們的包圍。兵法上稱:攻其必救,如何不勝。於是,明軍的策略就這樣確定下來。
俞大猷的抗敵方略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他調集福建水師佈於沿海,自己親率精銳部隊分成幾股襲擊敵艦,使敵艦處於危險的境地。岸上的敵寇見狀十分驚慌,果然全力回救戰艦,希望與海上的艦隊會合。俞大猷見目的達到,急令所有軍隊立即出擊,從地面和海上夾擊倭寇,形成包圍之勢,將其一舉殲滅。首戰告捷,取得了巨大的戰果,使倭寇再也不敢輕易上岸搶掠了。
一次打擊是不足以讓倭寇死心的。不久,倭寇又捲土重來,而且規模更大,約有二萬餘武士,屯聚松江柘林,與明軍成對抗之勢。
柘林地勢十分險要,臨山傍水,海上戰艦可以自由出入,進可攻,退可守,是易守難攻的用兵之地,倭寇可謂佔有了地利。朝廷接到急報後,派張經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主持抗倭事宜,並任命俞大猷為蘇松副總兵,協助張經指揮。
俞大猷率部火速趕到柘林,拜見張經後,察看了地形,經過一番周密的思考,提出此次戰役的主張。他說:「現在的形勢是敵強我弱,且敵人處於有利地形,如果強攻的話,就算能小勝倭寇,最多也只是將其趕走,意義不大。當下之計,不如先取守勢,佔據倭寇的入海之道,切斷他們的退路,這樣,既能牽制住敵人,使其不敢輕易深入腹地,又可贏得調兵的時間。等援兵到達,再全線出擊,將其圍而殲之。」
張經聽了這一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同意了他的主張,命俞大猷、鄒繼芳、湯克寬分三路,屯守金山衛、閔港、乍浦三處,按兵不動,並火速調永順、保靖軍隊增援此地,聯合進剿敵寇。等永順、保靖援軍趕到,便聯合出擊,合圍敵人於王江涇。俞大猷等人事先佔據了倭寇的入海通道,使倭寇腹背受敵,陷入十分不利的境地。他們想從海上逃遁,退路已被切斷,無奈中只好跳入水中作戰。經過一段時間的戰鬥後,在明軍強大的攻勢下,敵軍全線崩潰,殺敵兩千,溺死者無數。此次大捷,在抗倭史上稱為「戰功第一」。
在此次戰役中,俞大猷可以說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於俞大猷不善阿諛逢迎,得罪了朝中的權貴,再加上主帥張經入獄,俞大猷也沒有陞遷,戰功卻被嚴嵩的黨羽趙文華、胡宗憲等人冒領。對此,將士們都感到十分氣憤,俞大猷卻不在乎,坦然地說:「只要倭寇得平,疆土可保,我們死而無怨,何必計較個人的得失榮辱呢?」
其後,俞大猷又率軍出襲,在陸涇灞、太湖等地大敗賊寇,在馬跡山擒獲賊寇首領金涇和許浦。僅僅在一個月的時間內,陸上的倭寇被打得無藏身之地,有的倭寇被迫出海,但船隻也多被擊毀,使倭寇處於十分被動的境地。
俞大猷雖然在抗倭的戰鬥中屢建奇功,但因他不願結交朝廷的奸臣,再加上朝廷中派系複雜,此後不久就被陷害入獄。沒有俞大猷的指揮,抗倭就失去了首腦人物,倭寇不久又死灰復燃,四處游擊侵擾。朝廷看到這種情形,又不能不用俞大猷,只好以戴罪立功的名義,將俞大猷釋放出來,讓他再到抗倭前線指揮作戰。
俞大猷不記個人的恩怨得失,竭智盡力,抗擊倭寇。他採取了新的戰略戰術,使用清陸的辦法,在陸地上搜索,將敵寇逼入水中,再伏兵水上,攻擊敵船,以火焚之,在船上殲滅敵人。
依靠這種方法,他屢戰屢捷,不久就升任了浙江總兵,再升都督同知。他先是平定了與倭寇勾結的海賊徐海,又突發奇兵,掃平了舟山一帶的倭寇,使浙江全境的倭亂基本平定。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倭寇進犯福建沿海地區,先後攻陷了福清、長樂、興化等地,後來又佔據平海衛,並企圖以此為據點進行更大規模的侵擾掠奪。朝廷急派俞大猷為福建總兵,戚繼光任副總兵,率部前往圍剿。
第二年二月,俞大猷奉詔自贛南到平海衛,當時戚家軍還未到來,俞大猷與當地的守將劉顯、巡撫大臣譚綸籌劃應敵對策。俞大猷認為倭寇勢大,兩軍數量上勢均力敵,而敵軍士氣正盛,明軍剛集結不久,互不熟悉,若強行攻城,必然損失慘重,應該圍而不打,集中優勢兵力封鎖各要路的路口,使敵難於突圍。圍定以後,其他地方可以鑿溝布井,虛設少量軍隊,既能有效地阻擋敵軍的衝擊,也可以此惑敵,亂其軍心。等戚家軍趕到後,再大舉進攻。到那時,已成天羅地網之勢,平海衛中的倭寇,插翅也難逃。
譚綸聽了這一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平時他又深知俞大猷用兵如神,因此深表贊同。他力排眾議,堅持按俞大猷的意見,下令全軍:不得速戰,擅自攻城者,按軍法論處!
直到四月下旬,戚繼光的軍隊才趕到,這樣一來,我方的力量就比敵軍多出幾倍了。譚綸按俞大猷佈置,將分兵三路,俞大猷居右,劉顯居左,戚繼光居中,從要路分別殺入。倭寇經過這一段圍困以後,士氣低落,經不住排山倒海似的衝擊,紛紛敗退,又在逃跑時被溝井所陷,傷亡極大。此役明軍大獲全勝,計殲敵二千二百餘人。
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流竄到廣東的倭寇在惠州、潮州一帶作亂,並與當地的海盜吳平連成一氣,遙相呼應,聲勢很大。此時,官民矛盾激化,小股的反抗官府的鬥爭此起彼伏,大有天下大亂之勢。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又把俞大猷調到廣東,想利用他的聲望和智謀來抵抗倭寇,也借此平息內亂。
俞大猷赴任後,分析了當地的情況,他認為內亂雖是由倭寇引起的,但內亂又是造成倭寇入侵的重要原因,二者互為表裡。於是,他決定先平內亂,使倭寇失去內應,再搗倭賊的老巢,從而根除倭亂。由於採取了這種正確的方略,不久就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俞大猷所到之地,恩威並施,拉打結合,先後降服了伍端、蘭松三、葉丹樓等強賊,使他們不敢再與倭寇裡應外合,其中一些人還轉變了過來,願意為抗倭出力。俞大猷迫使大強盜頭子吳平與倭寇斷絕了往來,使倭寇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然後一個日夜就攻克了倭寇陸地上的三個據點,並追至海上,全數搗毀了倭寇沿海據點,使倭寇失去了立足之地,無法深入內地侵擾。後來吳平復叛,再次勾引倭寇入侵,但已構不成太大的威脅。俞大猷對強盜實行了重點打擊的策略,使他們和倭寇一起逃到海上,不敢再犯。
俞大猷治軍有方,紀律嚴明,訓練出一支平倭的鐵軍,人稱「俞家軍」。倭寇一聽「俞家軍」的名字,便嚇得望風而逃,不敢肆意搶掠。
到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除了小股倭寇還有時侵擾外,東南沿海延續二十多年的倭亂基本蕩平,海防鞏固,俞大猷也和戚繼光一樣,成為家喻戶曉的抗倭英雄。
【評議】
俞大猷之所以成為抗倭名將、民族英雄,主要是由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不僅驍勇善戰,而且富有計謀,為掃平倭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二,不計個人得失,以國家民族的利益為重。三,不僅富有軍事智慧,還有相當的政治頭腦。四,訓練出了一支紀律嚴明,作風正派、善於作戰的軍隊。其實,一個好的將領都應該具備上述的品質,但問題是自古至今又有多少人能具備這樣的品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