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進退定律 第36章 大才與小才·中國軍事史上的傑作
    【引言】

    歷數中國的開國帝王,能夠算上軍事家的並不多。這些開國皇帝大多善於使用人才,善於調度將領,自己並不一定十分善於指揮作戰。應該說,明太祖朱元璋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僅知人善任,自己還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他親自指揮、親身參與打敗陳友諒、張士誠的兩場戰役,都應該算作是中國軍事史上的傑作。

    【事典】

    元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陳友諒佔領太平城,殺害了其主徐壽輝,自稱皇帝,國號為漢,佔據江西、湖廣等地域,聲勢浩大。此後陳友諒派使者約請張士誠出兵,攻打朱元璋的首府應天。張士誠考慮到如果消滅了朱元璋,自己就成了陳友諒的目標,就沒有立刻答應。陳友諒得到使者回報,大怒,說:「鹽販子(張士誠曾經販過私鹽)不來,我難道就拿不下應天嗎?」於是,陳友諒在江州調集大批艦船,從頭到尾,蜿蜒數里,直逼應天,使得應天城震驚。

    朱元璋立即召集眾人商議對策。當時,兩者的勢力差別是很大的,有些人感到害怕,提議出城迎降,還有一些膽怯的人說不如暫時放棄應天,以避開敵人鋒芒。朱元璋說:「敵軍沒有到,仗還沒有打,就說投降逃跑,這是擾亂軍心。再有這種提議,推出斬首!」

    朱元璋命諸將再議。有人說:「陳友諒來勢猛烈,正面迎戰,恐怕難以抵敵。不如引兵攻打太平,牽制陳友諒,緩解應天危急。」這話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朱元璋搖頭分析說:「此法不行。陳友諒佔據長江上游,水軍十倍於我,倉促之間,不可能收復太平。如果不能收復太平,那我們就無家可歸了。」又有將領說:「主帥出應天迎戰敵人,可保應天無憂。」朱元璋又搖頭說:「這也不行。如果我去迎戰敵人,陳友諒用偏師與我糾纏,而大軍順流東下,半日就到金陵,我們是陸軍,行動較慢,難以回兵相救。況且百里趨戰,兵法所忌,這不是對策。」諸將想不出好方法,都望著朱元璋,不知應該怎樣才好。

    朱元璋倒是十分鎮定地說:「諸將少安毋躁,我自有破敵方法。范常、康公留下聽令,大家先回去好好休息。」朱元璋命令范常火速傳信給胡大海,讓他攻打信州,牽制陳友諒。朱元璋又對康茂才說:「聽說康公與陳友諒從前交情不錯,我想讓陳友諒速來,你可願意寫詐降書給他?」康茂才遵命,按照朱元璋的吩咐寫好詐降書,派自己的老僕人前去送信。陳友諒接到康茂才的信,讀後大喜,說:「我如果有了內應,破敵就指日可待了。」然後他問老僕人說:「康公現在何處?」老僕回答說:「守江東木橋。」陳友諒說:「你回去告訴康公,我到江東橋,連聲呼喊『老康』,就倒戈響應,不可誤事。」老僕人很快回到應天,報告康茂才。

    朱元璋得到康茂才稟報,連夜將江東木橋改建成石橋,上書「江東橋」三個大字,說:「陳友諒已入我套中。」

    第二天,朱元璋升帳,對諸將說:「陳友諒不日就到,諸公聽令!」分派常遇春率領五翼軍埋伏在石灰山,徐達率軍埋伏在南門外,張德勝帶領艦船水軍出龍江關。朱元璋紮營盧龍山,親自指揮。

    不久,陳友諒果然連舟來到大勝港,見岸上有重兵把守,就向江東橋駛去。距橋不遠,望見「江東橋」三字,但並不是木橋,而是石頭砌成。陳友諒產生了懷疑,來到橋邊,連聲呼喊「老康」,無人回應,就知道中計,急忙下令退向龍灣,派萬人登岸,安營紮寨,朱元璋諸將在盧龍山看到陳友諒正安營紮寨,說這是奪寨的好時機,就想下山。朱元璋說:「天將下雨,你們安心吃飯,等會兒乘雨進擊。」諸將見烈日當頭,聽說有雨,都莫名其妙。過了一會兒,突然刮起了大風,黑雲滾滾而來,傾盆大雨從天而降。朱元璋一聲號令,眾將士人人奮勇,殺下山去,與登岸敵人戰在一起。雨停後,朱元璋又搖旗擂鼓,常遇春、徐達立即從伏龍山、南門外殺到,三路人馬,匯合到一處,將陳友諒登岸人馬,全部追殺到江中。

    陳友諒駕船接應,救援落水士兵。此時,張德勝也率領水軍殺到,陳友諒急忙整治艦船迎戰,不料正逢落潮時分,陳友諒的船隻許多是大船,潮水一退,大船全部擱淺。陳友諒見失敗已經成了定局,無計可施,就換乘小船逃走。朱元璋水陸夾擊,殲敵俘虜敵兵無數,繳獲戰船上百艘。

    之後,朱元璋乘勢收復了太平,攻佔了安慶,胡大海也攻下了信州。陳友諒狼狽不堪地逃回了江州。

    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後,與張士誠為鄰,當時張士城自稱吳王,建都平江(今江蘇省蘇州市),但他將政事委託給弟弟張士信,自己很少過問。

    張士信不是個有雄心大志的人,他貪財好色,重用王敬夫、葉德新、蔡彥夫三個儒生,而這三個人都善於逢迎拍馬,讒上壓下,蒙蔽真相,為非作歹。朱元璋聽到這個情況後,說:「我沒有一件事不經心,有時還被人欺騙,張九四(張士誠的字)整年不出門過問政事,哪有不失敗的呢?」於是召集諸將商議討伐張士誠。

    右丞相李善長認為張士誠還不夠腐敗,應該再等一等,條件再成熟一些才可以進攻。徐達說:「張氏驕橫,暴殄天物,奢侈無度。這正是上天讓他滅亡之時。他所任用的人都不難對付,而王、蔡、葉三個參軍都是迂腐書生,不知大計。臣依靠主上威德,宣告其罪狀,率軍討伐,三吳可計日而定。」

    朱元璋大喜,說:「你的看法正合我意,這件事一定能成功!」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八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二十萬軍隊討伐張士誠。出發前,朱元璋告諭出征將士說:「攻破敵城之日,不要任意殺人搶掠,不要毀壞房舍,不要挖掘墳墓。我聽說張士誠的母親埋葬在平江城外,不要侵犯毀壞她的墳墓。」

    臨行以前,他又專門召見徐達、常遇春,問道:「你們這次行動,打算首先向哪裡進兵?」常遇春毫不猶豫地說:「驅趕猛梟要搗毀它的老窩,趕走老鼠要熏燒它的洞穴,這次行動應當直搗璋江,其餘諸郡可以不勞而下。」朱元璋不同意他的意見,說:「你想錯了。現在的情況有所不同。張士誠由鹽販起家,與張天騏、潘原明等人如同手足,張士誠處境危險,張天騏等人害怕同歸於盡,一定會合力去援助他。如今若不先分割其勢力,就驟然進攻平江,如果張天騏從湖州出兵,潘原明從杭州出兵,援兵從四方會合,我們是難以取得勝利的。依我來看,不如先進攻湖州,使他們疲於奔命。等到翦除了張士誠的羽翼,然後再去進攻孤立的平江,平江城一定會被我們攻破。」

    徐達、常遇春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就按照朱元璋的想法安排軍事行動,帶領軍隊率先進攻湖州城。

    湖州守將李伯升及張天騏得到戰報,分兵三路迎戰徐達。徐達得到了情報,經過謀劃,除了分兵三路應對外,又暗中派遣一支軍隊繞到敵人後面,阻斷了敵人回湖州城的道路。後來,敵人戰敗,向城中潰逃,正好被徐達設置的伏兵截住。敵人回城無路,只得回頭再戰徐達。徐達四路大軍合圍,將出城作戰的敵兵全部消滅,俘虜了二百多名將官,然後包圍了湖州城。

    張士誠得到湖州被包圍的消息,立即派遣他的兒子五太子和得力戰將呂珍等率領六萬人馬來救援湖州,在城東設立五座大營。針對這種情況,徐達派常遇春在姑嫂橋築起十座營壘,守住通往湖州城的關口。呂珍等不敢貿然進攻,常遇春也不主動出擊,但已經在暗中派兵切斷了呂珍運送糧餉的通道。

    張士誠的女婿潘元紹押送糧草來到烏鎮,常遇春乘夜偷襲成功,潘元紹狼狽逃走。不久,張士誠的大將徐志堅率領水兵襲擊姑嫂橋,反而中了常遇春的埋伏,徐志堅被活捉。張士誠見事態危急,親自帶領精兵來救援呂珍。徐達在皂林截住張士誠,將他殺得大敗而逃。徐達乘勝追擊,又攻破了敵人的一些水陸營寨。五太子、呂珍已經看不到什麼出路,只好繳械投降。常遇春報告給徐達,徐達命令呂珍等人到湖州城下勸說李伯升、張天騏投降。李伯升、張天騏見大勢已去,只剩下投降這條活路,於是打開城門,迎接徐達。不久,朱元璋的大將李文忠也攻下了杭州,守將潘原明也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得到湖州和杭州,又發出了進攻張士誠的命令。

    是年十一月,徐達接到命令,帶領大軍從太湖出發,來攻張士誠的老巢平江城。徐達見平江城防牢固,又有張士誠的勇勝軍把守,短時間難以攻破,就將敵城緊緊包圍起來。他派常遇春駐紮虎丘,郭興駐紮婁門,華雲龍駐紮西門,康茂才駐紮北門,耿炳文駐紮敵城東北,仇成軍駐紮敵城西南,何文輝駐紮城西北。徐達自己屯兵葑門指揮全軍,在敵城四周築起一道首尾相連的圍牆,晝夜攻城。又架起數座木質塔樓,俯瞰敵城,並根據報告隨時調整進攻計劃。

    敵人用飛石炮還擊,於是徐達製成一種木屋,士兵躲在木屋中既可以躲避飛石的襲擊,又不妨礙攻擊敵城。不久,徐達又想出了攻擊敵人更好的辦法。他命令軍隊築起高出敵人城牆三成的檯子,台上設置弓弩火筒和巨型大炮。巨炮所擊之處,所有東西都被擊成碎片,敵人非常恐慌。

    張士誠見困守城池,持續下去只有死路一條,決定突圍。他派徐義、潘元紹率領精銳部隊勇勝軍潛出西門,繞道至虎丘,偷襲常遇春,卻被常遇春手下大將王弼殺得大敗。張士誠趕來救援他們,結果被常遇春逼退到沙盆潭。張士誠被自己的亂軍擠得連人帶馬掉到潭水中,都快要淹死了,勇勝軍中的「十條龍」趕到,急忙下水相救,把張士誠打撈上岸,部下把他抬回城中。

    李伯升派說客勸說張士誠投降,張士誠考慮了一個晚上,不肯投降。第二天又率兵從胥門突圍,還是以失敗告終。

    過了三天,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在城樓上督戰,忽然飛來一顆炮彈擊碎了他的腦袋。張士信死後,城中一片慌亂。於是,徐達下令攻城。敵城即將攻破時,徐達又告誡全軍將士說:「掠民財者死,毀民居者死,離營二十里者死。」不久,徐達率領的部隊首先攻破了葑門,緊接著常遇春也攻破了閶門,隨後各路人馬爬上城牆,平江城終於被攻破。最後只剩下張士誠率領著倉促收集起來的二三萬殘兵,在萬壽東街與徐達進行巷戰。很快,徐達就瓦解了敵人,張士誠倉皇逃回內城府第,身邊只剩下幾個親兵。

    張士誠的妻子劉氏在平江城被攻破時,讓乳姆抱著兩個幼兒逃走後,就將張士誠的群妾、侍女驅趕到齊雲樓上,放火燒燬了齊雲樓。劉氏自己也上吊死了。當天傍晚,張士誠也關上房門上吊,被他的部將救了下來,當了徐達的俘虜了。徐達數次派李伯升、潘元紹等人勸說張士誠歸順朱元璋。張士誠總是兩眼緊閉,不吐一個字。於是徐達派部下用舊盾牌將張士誠抬到船上,送往應天去見朱元璋。張士誠從上船開始,拒絕進食。到應天後,他乘人不備,還是上吊死了。

    朱元璋嘉獎徐達等有功將士,赦免投降歸順的將領。三個月後,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國號為明。

    【評議】

    從這兩大戰役的過程來看,朱元璋確實比他的兩個對手都高出了一籌,應該說他有軍事家的才幹。在應戰陳友諒時,他的處境實際上是十分危險的,在當時,不論採取守還是逃或是硬拚的策略都只能導致失敗的結果。在軍事上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他所採取的策略實際上有點像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前四次反「圍剿」的軍事策略,既不是「禦敵於國門之外」,也不是逃跑,而是把敵人放進來,在運動中尋找戰機,相機消滅敵人。可以說,這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前四次反「圍剿」所能採取的最好的軍事策略,也是朱元璋當時所能採取的最好的軍事策略。

    至於對待張士誠,那已經是勝券在握的事情,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但朱元璋仍然對他非常重視,親自製定了首先翦除其羽翼,使之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然後再消滅之的方法。這也是十分符合當時的具體情況的。

    成功者總有成功者的理由,而失敗者也總有失敗者的原因。在歷史的塵埃落定之後,我們再來審視當時的情景,一切都顯得那樣的清晰。我們當然沒有閒情逸致來做事後諸葛亮,我們盡可以從中拿走我們自己所需要的東西。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