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進退定律 第29章 開國與固權·「學者與賢相的楷模」
    【引言】

    近年來,關於曾國藩的書籍、電視、電影可謂有鋪天蓋地之勢,下至百姓,上至高層領導,似乎都在談論曾國藩。其實,「曾國藩熱」不是從近年才開始的,近代以來「曾國藩熱」就持續升溫,蔣介石、毛澤東都十分推崇曾國藩。只是到了近年,「曾國藩熱」才逐漸地普遍化、表面化、白熱化而已。在中國歷史上,甚至在世界歷史上,一個人能夠引起這樣普遍而持久的關注,實在是不多見的。箇中原因,發人深思。

    【事典】

    曾國藩生於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卒於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湖南湘鄉人。曾國藩曾多次以「耕讀傳家」引為驕傲,可見,曾國藩的家庭既非土地主,也非書香門第,乃是中國傳統的理想家庭模式:多有田畝,衣食豐足,又能讀書著文、詠詩作賦。先不說這種家庭理想體現了中國文化中什麼樣的精神,但它把種地之實與讀書之虛這兩件事結合得很好,確是無疑的,這種虛、實結合的家庭結構,對於培養出曾國藩虛、實結合的人生品格,恐怕發生了重大的影響。

    曾國藩六歲入塾讀書,八歲學「五經」,讀八股;十四歲赴長沙應童子試,成績一等;二十二歲中秀才,兩年後就學於中國著名的學府岳麓書院,同年曾入京會試未中,後刻苦攻讀經史;至二十八歲再次入京會試,中進士,從此官運亨通。

    曾國藩兢兢業業,獲得了清廷的賞識,連連陞官,至三十七歲升為二品官,他曾十分自負地說過:「湖南三十七歲至二品者,本朝尚無一人。」可見,曾國藩還是把做官當做人生第一要義。在這期間,他歷任工、刑、吏部的侍郎,可謂是春風得意。

    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了。

    隨著形勢的迅猛發展,清政府感到沒有力量組織軍隊、調集兵力圍攻起義軍了,只好像東漢末年朝廷鎮壓黃巾起義一樣,讓各地自己建立地主武裝,稱為團練。這些武裝力量由當地的官僚和地主聯合組建,具體指揮權屬於組建者。咸豐皇帝於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下令長江南北的在籍官紳組建團練,曾國藩因家在湖南的湘鄉,就積極響應咸豐,於這一年回到家鄉,協同湖南巡撫張亮基辦理團練。從此,曾國藩開始了他的「元兇」生涯。

    曾國藩在同鄉儒生羅澤南的幫助下,先建立起了一支數千人的隊伍,然後逐漸擴大。曾國藩十分瞭解清朝八旗兵、綠營兵的腐敗,因此,他在組建隊伍時,首先著重從平民當中招募士兵,決不引進官僚子弟,其次是他十分注意宗族關係,把軍隊組建成一個血緣家庭性質的組織,以增強戰鬥力。

    曾國藩的軍隊與清軍和其他團練武裝相比,有如下明顯的特點:

    一、士兵均來自質樸壯健的湖南鄉民,既易於訓練,又勇悍善戰,堅決拒收城鎮油滑市民和老兵油子,以免帶壞了隊伍。軍官則多來自他的親友中的讀書人,要求肯為「衛道」、「忠君」而獻身,不能急功近利,堅決杜絕清廷八旗貴族軍官的爭權奪利傾向。

    二、把父子、兄弟以及有其他血緣親屬關係的士兵編在同一組織內,利用宗族親緣關係維繫士兵,使士兵打仗時能互相救助,且只能勝利,不能失敗。一旦失敗,全宗族就會遭到滅族之禍。曾國藩的這一招的確十分有效,把一支國家的軍隊變成了宗族軍隊,所謂「打仗還是親兄弟,上陣還是父子兵」,戰鬥力果然大大地提高了。曾國藩的這一創舉,也開了中國近代軍閥的先河。

    三、在組織上,曾國藩規定,每營士兵只服從營官一人,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這樣既提高了組織指揮的戰鬥力,也為曾國藩建立了一支私人的軍隊。

    曾國藩雖然堅決反對滿族人擔任一般的軍官,以免影響戰鬥力,但為了取得滿族人的信任,他特別推薦了滿族人塔齊布為湘軍大將,薦舉多隆阿為湖北將軍。在一切準備完成後,曾國藩的這支湘軍開始開出湖南省,準備同太平軍作戰了。

    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五月,曾國藩率湘軍出戰,在岳州與太平軍接觸,沒想到一戰即潰。曾國藩出省時共有湘軍一萬,水、陸軍各五千,連其他人等共一萬五千多人。岳州一戰,水師被徹底擊垮,幾乎全軍覆沒。曾國藩可能是從未受過失敗的滋味,經受不住這種打擊,便投水自殺。他的部下當然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位湘軍統帥死去,趕忙把他救了出來。曾國藩羞憤交加,下大力氣整頓湘軍,過了三個月,再戰岳州,於六月份攻陷。同年十月,曾國藩督戰,經過激烈的爭奪,又攻下了武漢。曾國藩這時總算報了岳州之敗的仇,情緒高漲起來,大喊道:「肅清江面,直搗金陵。」

    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曾國藩進逼九江。這時,太平天國起義軍開始認真對付曾國藩了,派石達開為統師,大舉向西增援。石達開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著名將領,他設計把曾國藩的水師誘入鄱陽湖,再堵住湖口,打敗了敵軍,焚燒了戰船。曾國藩看到自己苦心經營的水軍又一次化為泡影,連自己的坐船都被燒掉了,自己隻身逃走,更是羞憤交加,再次投水自殺。這次投水幸虧被部下拉住,免受了入水之驚。曾國藩兩次投水,未得其死,也許僅是做做樣子,並未真的想死,只是收攏人心而已。

    石達開打敗了曾國藩這支在當時看來生氣勃勃的軍隊,太平軍又打破了清軍的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軍事上威震全國,大有奪取全國之勢。可就在此時,太平軍內部發生了嚴重的分裂,為爭權奪利相互殘殺,楊秀清、韋昌輝、秦日綱等著名將領先後被殺,兩萬多精銳死於內亂,石達開又帶十萬精兵出走。太平天國軍從軍事上的全盛時期走向了軍事上的下坡路。

    此時,曾國藩趁機再奪武漢,並在與陳秀成激戰後奪得了安慶。咸豐十一年(公元1860年)八月,曾國藩受命為兩江總督,督辦江南軍務,有了更大的指揮權,派出三路軍馬對抗太平軍:李鴻章率淮軍保上海進攻蘇南;曾國荃率主力進攻天京;左宗棠進攻浙江。由於太平軍士氣低落,戰鬥力大大下降,在清軍和英國「常勝軍」的夾擊下,連吃敗仗,無錫、常州、蘇州等地連續失陷。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六月三日,洪秀全在絕望中死去。

    曾國藩的湘軍入天京後,見人即殺,見屋即燒,以至「秦淮河屍首如麻」。湘軍見物即搶,「子女玉帛悉數掃入湘軍」。曾國藩完成了他率湘軍攻滅太平天國起義軍的「元兇」的使命,由於他善於玩弄權術,又一步步地登上了「聖相」的位置。

    【評議】

    關於曾國藩的評議應該分兩個方面進行,一是曾國藩是如何成功的,二是人們為什麼如此關注曾國藩。曾國藩成功的「秘訣」,可以歸納為如下幾條:

    一、剛毅堅韌。曾國藩在攻打太平軍十二年的歷程中並非一帆風順,他數次戰敗,兩次投水自殺,還有一次因害怕李秀成的大軍襲來而數日懸刀在手,準備一旦兵敗,即行自殺。儘管有著如此多的磨難,但他始終沒有灰心,而是以剛毅堅韌而又莊敬虔誠的態度來對待成功與失敗。通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取得了成功。

    二、善於把握時機,該進則進,該退則退。在封建官場上,如果沒有做官的藝術,僅憑執著認真和一往無前的精神是遠遠不夠,還必須學會審時度勢,與上司討價還價。曾國藩在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之後,知道會遭人疑忌,便借回家守父喪之機,帶著兩個弟弟(也是湘軍重要將領)回家,辭去一切軍事職務。過了近一年,太平軍進攻盛產稻米和布帛的浙江,朝廷恐慌,又請他出山,並授他兵部尚書銜頭,有了軍政實權。不久,慈禧太后專權,認為滿人無能,又重用漢人,曾國藩從此掌握了大權。公元1862年,曾國藩被授以兩江總督節制四省軍政的權力,巡撫提督以下均須聽命,不久又賜以太子太保頭銜,兼協辦大學士。自此以後,曾國藩在清廷中有了舉足輕重的位置。

    三、善於韜光養晦。韜光養晦是封建官場中極為重要的策略,如果不懂得這一點,只憑一股血氣之勇,鋒芒外露,多半不能成功,甚至因遭受疑忌而招致殺身之禍。他雖然忠心耿耿,還是屢遭疑忌。在第一次攻陷武漢之後,捷報傳到北京,咸豐帝大為高興,讚揚了曾國藩幾句,但咸豐身邊的近臣說:「如此一個白面書生,竟能一呼百應,攻克武漢,並不一定是國家之福。」咸豐聽了,默然不語。曾國藩深諳此道,在攻陷太平軍的都城天京之後,由於曾國藩的湘軍搶劫吞沒了很多太平軍的財物,使得「金銀如海、百貨充盈」的天京人財一空。朝野官員對此議論紛紛,左宗棠等人還上書彈劾,曾國藩既不想也不能退出財物,在進京之後,忙做了四件事:第一,因怕權大壓主而退出了一部分權力;第二,因怕湘軍太多引起疑忌而裁減了四萬湘軍;第三,因怕清廷懷疑南京的防務而建造旗兵營房,請旗兵駐防南京,並發全餉;第四,蓋貢院,提拔江南士人。

    這四策一出,朝廷上下果然交口稱譽,再加上他有大功,清廷也不好再追究什麼,反而顯示出了他的恭謹態度,更加取得了清廷的信任。清廷又加恩賞以太子太保銜,賞雙眼花翎,賜為一等候爵,子孫相襲,代代不絕。至此,曾國藩榮寵一時。

    人們之所以關注曾國藩,大概出於以下的原因:一、曾國藩是所謂的學者兼聖相的典型。曾國藩之所以成為所謂的「聖相」,「聖」就「聖」在他是封建道學的理論家和實踐家。曾國藩極為推崇程朱理學,並且深入研究,提出新的理論,認為做學問就是為了恢復人性,就是恢復天地間的「理」和「氣」,使人這一正氣的凝結物載以封建道德的靈魂。這一點,與程朱理學的思想脈絡是完全一致的,都是維護封建道德的。他還特別推崇先秦時期的「內聖外王」的理論,即在思想品德上要加強修養,向聖人靠攏,在實際能力上要有王者風範,能匡時濟世。的確,曾國藩確實身體力行了這一理論,算得上言行一致。他在訓詁學等方面也很有成就。

    他在學術上的造詣和他的權位結合起來,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再加上他親手培養了許多學生,提拔了很多士子,因而,他在學術界產生了相當的影響,當時就有許多人把他吹捧成所謂的「聖相」。曾國藩還親自實行他的理論,在未回鄉組織團練以前,在京中做官就十分注意修身養性,特別是在「靜」字上下功夫。他的生活起居極有規律:早起、靜坐、養氣、保身、讀書、寫字等,每日堅持記日記。他的這套做法,連他的老師都很器重,當朝皇帝也多有嘉評。也許正是因為他做出了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吧,才官運亨通。在曾國藩的晚年,甚至在軍旅之中,也未忘記修身,強調立志、求知、敬恕、忠信、反省、慎獨、謹言、有恆、勤儉、謙虛等。中國讀書人的理想是所謂的「內聖外王」,希望「始於修身,終於濟世」,而不願拋棄「內聖」去做純粹的官僚。因此,曾國藩便成了中國讀書人的楷模。

    二、曾國藩是一個活生生的可以模仿的人。二程、朱熹可以當聖人來供奉,但可望而不可即,無人去同他攀比模仿,就像皇帝也從不同孔子爭高低一樣;諸葛亮那樣的賢相也可供奉在廟裡,享受煙火祭祀,當做神來膜拜。可曾國藩不同,他既不可當做聖賢來敬,也不可當做神佛來供,他是一個人,一個世俗中的人,是一個集世俗的名、利於一身的人,是一個可供傚尤的集世俗的名、利於一身的真實的人!

    三、曾國藩「功名利祿」的一生有很多值得借鑒和模仿的地方。例如他的剛毅的性格,他的堅持不懈的修身,他的善於運用權謀策略等等。總之,曾國藩是一部極其具有實用價值的教材,而不是像孔孟那樣僅可作為頂禮膜拜的對象。

    曾國藩已經成為歷史人物了,但曾國藩的人生模式卻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思考。在一定意義上講,曾國藩作為一個「學者與賢相」的「典範」繼續影響著我們民族的人格!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